APP下载

“编校合一”模式下的高校学报校对质量

2013-03-22东北财经大学杂志社辽宁大连116025

关键词:原稿编校合一

孙 艳(东北财经大学 杂志社,辽宁 大连 116025)

“编校合一”模式下的高校学报校对质量

孙 艳
(东北财经大学 杂志社,辽宁 大连 116025)

受办刊经费不足和人员编制紧张的制约,多数高校学报编辑部都没有专职校对人员,大部分是由编辑人员兼做校对工作,即采用“编校合一”的工作模式。在这一现实情况下,高校学报必须优化校对环节,克服“编校合一”的弊端,明确一校、二校、责任编辑三校、交叉校对和主编终校各校对环节的侧重点,增强编辑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提高编辑的编校技能,从而提高学报的校对质量。

编校合一;高校学报;校对;校对质量

一、引 言

校对是高校学报编辑出版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报出版发行的重要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学报的质量。为保证学报校对质量,校对工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和程序。“三校一读”制度是我国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是指校样必须经过一校、二校、三校和通读检查,这是期刊校对次数的下限,是保证期刊校对质量的基本要求。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三校一读”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由于体制及历史原因,受办刊经费不足和人员编制紧张的制约,多数高校学报编辑部都没有专职校对人员,大部分是由编辑人员兼做校对工作,即采用“编校合一”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存在校对技能不熟练、校异同不校是非、责任不明确、重编辑轻校对以及难以处理好编辑与校对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对此,可以通过梳理编辑与校对的工作职责,进一步改进编校工作流程,在“三校一读”制度和当期责任编辑负责制的基础上,采取一校、二校、责任编辑三校、交叉校对和主编终校的方式,优化校对环节。

近年来,出版工作者就如何提高校对质量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实际校对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编校合一”模式下高校学报如何优化校对环节,克服“编校合一”的弊端,进而提高学报校对质量仍是目前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二、文献综述

孟祥峰[1]指出,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现代校对工作在对象、程序和方法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要重视校对工作,加强校对工作建设和创新校对方法,树立“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现代校对理念,把住编校质量的最后防线,确保出版物质量。周远成等[2]认为,书刊的出版质量和出版物数字化,离不开内在的校对质量管理。在当代计算机技术介入出版生产全过程的背景下,电子文本的出现使原稿与样稿合二为一,传统的纸质样稿校对只是过渡性的一种特殊形式。原稿转化为电子文本、校对客体无纸化、校对功能是非化和校对模式编辑化,使校对主体无纸介质原稿可依,大批优于校异同而拙于校是非的校对无所适从。因此,研究出版物数字化等新情况,不断提升校对主体能力素养,全面提升文稿的校对质量,才是治本之道。周奇[3]通过对1978—2008年中国30年校对工作的回顾,指出校对工作经历了由传统校对向现代校对的历史性转变。这一历史性转变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校对功能由以“校异同”为主向以“校是非”为主转变;二是校对主体由专业化向多元化转变;三是校对方法由人工校对向人机结合校对转变。李春英[4]提出,在诸多高校学报采取“编校合一”的校对模式下,可以通过改进其编校工作流程,采取自校、交叉校和当期责任编辑负责制的方式,在“三校制”的基础上,更好地改进编校工作质量。章强[5]通过分析现行的“编校合一”工作模式下编辑在校对工作中的困难及常用校对方法,提出多种校对方法并用,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赵春秀[6]指出,影响学报编校质量的关键是编校人员没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缺乏责任心和敬业意识。针对学报编辑部人员配制有限的现状,“编校合一”适应学报的工作特性,有利于增强编辑的责任心。因此,学报实行“编校合一”并设立相应的严格的编校管理制度,对提高学报的编校质量和整体学术水平均有益处。周奇[7]通过分析校对的基本性质、任务及其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校对的功能及其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演变和发展,校对的主体、客体及主客体的矛盾运动,校对的基本方法及现代校对方法的创新,校对的基本制度及校对制度创新,对校对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刘晓萍等[8]在分析校对的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编校合一”的合理性,认为“编校合一”可以发挥编辑的优势,从而提高校对质量和速度。

三、明确各校对环节的侧重点

1.一校

一校次校对人员根据原稿核对校样,完成校异同的各项任务,在排版单位毛校质量已经达到规定标准的前提下,做到灭错率达到规定要求,同时兼顾校是非。一校一般由责任编辑进行校对,责任编辑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编排规范,对照原稿检查字词、术语、标点符号、句子、段落等方面是否有差错或遗漏。以发现录排差错、格式差错和非规范文字为重点,争取在一校阶段做到版面基本定型。一校将校样中除正文以外其他相对独立的部分划分为不同的子系统,具体包括摘要系统(摘要、关键词)、文章检索标识系统(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标题系统(各级标题)、图表(图表题名及其注释)、书眉(作者、篇名、出版事项标识)和参考文献等。

2.二校

二校次校对人员依据原稿核对校样,完成校异同的各项任务,消灭一校可能遗留的错误,并核对一校所改之处是否正确,同时兼顾校是非。二校首先是核红,是指对一校中校出的差错经过排版改错的效果进行核检,对于一校差错未改的地方,二校需要继续标识;若发现一校中未校出或排版改错时新出现的差错,还需要作出标识供排版人员继续改错。除检查一校中要改的地方是否都已改正外,校对人员还要通读全文,再次全面检查校对中应注意的问题。不仅要重在发现和纠正校样上的差错,还要深入发现原稿中有无疏漏,力求精益求精。通读时,校对人员需脱离原稿阅读,对标题、数字、时间、人名、地名和专业术语等细节部分进行一一校对,消灭校对过程中遗留的各种错误(如格式错误)。尤其要注意隐性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知识性错误,以及要注意人名、地名和组织机构名称的前后统一。但在校异同过程中,不能过于依赖原稿,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带着疑问进行校对。

3.责任编辑三校

三校次校对人员依据二校样核对经改版打印的三校样,完成校异同的各项任务,消灭一校、二校后可能遗留的错误,同时将校是非作为三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三校主要是改正文字词语方面的错误,改正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数字、标点符号、量与单位和专业术语等的错误用法,以及明显的政治性、原则性和知识性的错误。三校是基本校对的最后一个校次,是对二校改错效果的核验过程,具有最终把关作用,负有对全文进行统校的重任,注重全文系统的各项出版著录标识、用字统一、各类编序的连续性和行文规范。三校工作不能只对原稿负责,而应在改正录入和排版差错的基础上校是非,发现并消灭原稿中可能存在的差错或遗漏。三校时,在检查核对全文的同时,还应侧重于从细节方面发现错误。例如,奇偶页页码的位置,页眉、页脚的内容,图、表和公式编号的连续性,参考文献在正文中出现的顺序与文后是否相符,等等。

4.交叉校对

高校学报编辑部受办刊经费不足和人员编制紧张等因素所限,每位编辑一般要分编几篇相关或相近学科的稿件,因此,“编校一体”模式下编辑在审稿过程中难免产生知识性漏洞。同时,如果采取一人通校的方式,校对人员很容易对稿件产生疲劳感,最终导致校对质量下降。对此,学报编辑部可以采取两名编辑交叉校对的方式。交叉校对的重点是确保责任编辑自校中校出的差错经过重新排版达到较好的效果。首先对稿件标题、作者简介、基金项目、摘要、关键词和参考文献等进行系统校对,然后对正文部分进行一一校对,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校对盲点的出现。在“编校合一”的工作模式下,交叉校对主要内容是:各级标题的序号、公式的编号、图表的序号和参考文献的序号等是否连续编码;书眉、目次、正文处的题名和作者姓名等是否一致;出版年月、卷期和文章编号等期刊的各种参数是否有误;图表的排法、参考文献的排法、量与单位的运用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等等。交叉校对的具体工作流程如下。首先,责任编辑完成稿件一校、二校和三校的基本校对工作。其次,负责交叉校对的编辑按照交叉校对的原则,以通读稿件的方式进行校对。再次,责任编辑对已经完成交叉校对的稿件进行检查,对于意见不一致的地方,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者进一步的讨论加以解决。最后,责任编辑完成改样工作。

5.主编终校

主编终校是最后完善阶段,涉及全刊的系统性校对整理,是对刊物整体排版体例、规范化和统一性进行把关。主编要从整体上对期刊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重点检查栏目设计及编排是否合理,各篇文章的版式是否一致,中英文目次、封面、封底以及各篇文章是否存在问题等。

四、提高学报编校质量的对策

针对一些高校学报出现质量下滑的现象,有人对“编校合一”模式提出质疑,学报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编校合一”利弊的讨论。但受办刊经费不足和人员编制紧张的制约,目前多数高校学报编辑部都没有专职校对人员,大部分是由编辑人员兼做校对工作,即采用“编校合一”的工作模式。对此,笔者认为高校学报应根据自身情况实行“编校合一”。一方面,实行“编校合一”,具体责任落实到责任编辑,增强了责任编辑的责任感;另一方面,高校学报学科性强,实行“编校合一”,在校对过程中对编辑加工时尚未发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并进一步使文章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既从学术知识上确保了校对质量的提高,也能最大限度提升稿件的编辑加工质量。在这一现实情况下,研究如何优化校对环节,克服“编校合一”的弊端,进而提高学报校对质量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增强编辑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编校合一”模式下,校对工作虽由编辑兼任,但绝不是说可以忽视校对工作,相反,因为缺乏专业校对,编辑的职责范围扩大了,编辑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校对的重要性,增强责任心和事业心,与作者和排版人员同心协力确保学报的整体质量。在编校过程中,必须依据原稿,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发现差错和遗漏,对编辑工作进行补充完善。抱着对作者负责和对读者负责的态度,不要想当然地以为自己编辑的文稿不会有什么差错,对编校过程中碰到的任何疑点问题,都要及时查证、核实,或者与同事商讨,切忌对校样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

第二,提高编辑的编校技能。编辑出版工作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技能要求,学报编辑只有掌握扎实的编校技能,才能编辑出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和编排标准规范的期刊。因此,编辑要全面了解校对过程,熟悉、掌握校对业务和技巧,认真掌握校对工作方法。编辑部要尽量为编辑创造各种学习、进修机会,安排参与相关学术活动,支持他们从事与学术期刊相关的各种研究,提高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编校技能。通过学习他刊的办刊经验,甚至于国外学术期刊的办刊经验,培养一批学术水平高、职业道德高尚、既懂专业又有较高英文水平,并且热爱编辑工作的人才。

[1]孟祥峰.重视加强校对工作 提高学术期刊出版质量[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11(3):70-73.

[2]周远成,沈汉炎,李文洁.当代出版物数字化、书刊电子文本化校对质量管理[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41-46.

[3]周 奇.由传统校对向现代校对的转变——校对工作三十年回顾[J].中国编辑,2008(3):38-40.

[4]李春英.对“编校合一”式校对工作流程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22-225.

[5]章 强.多种校对方法并用 努力提高校对质量[C]//华东地区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学会.学报编辑论丛:第13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128-130.

[6]赵春秀.高校学报实行编校合一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35-137.

[7]周 奇.校对的基本理论与实践[J].出版科学,2003(3):27-34.

[8]刘晓萍,张 平.从校对的认知特点看编校合一[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5):378-380.

[9]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实务·中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46,311,351.

2013-09-04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2013lslktziwx-22)

孙 艳(1985-),女,编辑;E-mailsunyan8410@163.com

1671-7041(2013)06-0127-03

G237.5

A

猜你喜欢

原稿编校合一
戈公振《世界报业考察记》校读记
戈公振《世界报业考察记》校读记
人剑合一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由“三线合一”到“两线合一”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中央圖書館”所藏甲骨文字原稿
早期对外汉语中的“语”“学”合一
关于“三规合一”的几点思考
编校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