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价值创造的路径

2013-03-22刘明霞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关键词:相关者客体利益

刘明霞(东北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价值创造的路径

刘明霞
(东北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然而担心由此可能会带来经营成本,一些企业并不情愿承担社会责任。运用哲学分析方法,在对价值本质、价值发现与价值尊重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通过价值引领获取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认同的可能性和实现途径,提出价值引领和价值认同是实现企业价值创造重要途径的结论。

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引领;价值认同;价值创造

一、认识价值、尊重与认同是价值发现与价值认同的基础1.关于价值的本质

解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认识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让企业明白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价值创造的途径之一。实现价值创造,需要首先对价值的本质有全面的认识。在哲学领域,许多学者对价值的本质做了研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结论,这为人们正确认识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归纳起来,价值具有如下本质特征:

价值首先是作为人的价值。很多学者把人本身看作价值,价值即是人。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斯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其次,价值以一定的关系而存在。阿根廷哲学家方启迪曾说:“价值是一种关系,就像婚姻一样。”[1]马克思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也认为:“人们实际上首先是占有外界物作为满足自己本身需要的资料……这就是指物被‘赋予价值’,那就证明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2]第三,价值的存在以事实为前提。在哲学上,价值的概念一般认为是由18世纪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在1740年出版的《人性论》中提出的。[3]他提出要重视区分“是”与“应该”,所以,哲学上的价值更以事实为前提。第四,价值追求的是善良。价值的内涵既包括利害、美丑、善恶,也包括知识价值论中的真假。但通常人们讲的价值,指的是正价值,指真善美。第五,价值具有权威性。约翰·杜威认为,哲学的中心问题是由自然科学所产生的关于事物本性的信仰和人们关于价值的信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的问题。[4]

2.尊重及其属性

尊重是一种情感与态度,包括自尊与他尊。自尊是个人重视自己的内在态度与感情,他尊是重视别人的情感。因此说,尊重是自尊与他尊的统一。而其中的他尊的对象,不仅包括人,也包括事物,即包括对诸如事实、规律、自然的尊重等。但总的来说,尊重人就是尊重价值,因为事实、规律和自然,都是相对人而言的。

尊重的内涵包括以下性质。第一,尊重本身是一种价值。就人的主体价值而言,一般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劳动成果的价值,即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二是人自身作为主体,要求社会、集体和他人尊重其生存、自由、幸福与尊严的价值。所以,人际关系中的相互尊重肯定是善的,在这里它体现出的是一种美德的价值。第二,尊重是关系范畴。尊重总是体现为一种关系,是一方对另一方的重视。尊重在双方都是人的关系中体现为自尊与他尊的关系。尊重这种关系的性质,使得尊重常常具有互动的传递性。所以,中国人常说,尊人者,人恒尊之,欲得他人尊己,自己必须尊人。第三,尊重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有时候更是一种智慧。当认为尊重是高尚的美德时,它本身就具有道德的价值;当把尊重付诸实践时,尊重便体现出一种睿智。

3.认同及其属性

认同一词在哲学中被称为同一性。亚里士多德在讨论同一性时说道,有时候两个或更多的名称指的是在同样时间地点同样特征的东西,那么它们是同一个东西。如果将同一性的概念用来考察人的社会生活,这种同一性大约经过了伦理共同体中的人到契约共同体中的人,再到自我持存的人,再到为承认而斗争的人这一历程。现在研究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问题属于社会学范畴。在社会学中,学者把认同界定为社会群体成员产生的一致性看法和感情。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信仰和感情偏好,这些意识的总和形成了一个生活网络。要将这些个人团结成共同体并形成共同的意识,需要不断强化集体认同,并且把认同当作是一种集体意识里应有的东西。

社会学中的认同具有如下特征:首先,认同是一种集体观念。社会认同理论认为,认同就是社会中同一类别的全体成员共同承认的对自身状况的认可性描写。所以说,社会认同具有集体化的性质。其次,认同是一个过程。社会认同理论分析认为,社会认同的形成依赖于社会比较、社会区分和社会分类三个原则,虽然每一个人看待和认识认同的角度不同,但认同依然可以在社会背景、社会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完成对自我的重新调整和在社会中的重新定位。因此说,认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第三,认同的核心问题是价值问题。认同总是发生在自我、个体、群体之间。认同的根本问题是在复杂的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自我认同是对自身身份的确认,社会认同是在社会群体中确认身份,文化认同则是在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中确认自身文化的特质,而民族认同是在与其他民族的比较中来确认自身民族的特点。

二、价值发现与价值尊重是价值引领的前提

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认识差异,归根结底是人们所持有的价值观不同。可以肯定的是,企业对承担社会责任意义的理解与认同,是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决定自身行为方式的有力引导和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大推动力量。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对善与恶、对与错的价值判断,是企业正确理解与认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范围与内容的前提。企业在考虑对其利益相关者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时,首先要分析利益相关者对此问题的价值观,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实现彼此价值的认同,才能实现最大利益。

1.企业应善于发现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面临的各种各样疑难问题需要提出解决方案时,需要考虑不同的主体需要,此时就会面临哪种方法更好的比较问题。这种比较其实是通过价值判断的形式实现的,而价值判断的前提是价值发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的价值发现,严格地说,是对价值事实的发现,即是对价值存在的发现。由于不同企业主体的价值事实可能是多元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因需求差异而产生的客体价值是复杂的,国家、地区因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不同而对企业的社会价值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价值发现,就应该包括企业主体自身的价值发现、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发现、社会主导价值发现三个方面。

就企业主体价值发现而言,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经济学原理考察,企业总是根据自身的需求偏好和价值取向去决定和选择社会责任的承担内容和承担程度,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具有明显的自私的目的性倾向。但是,企业管理者必须明白,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是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和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分不开的,因此,企业必须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偏好,从而找到自己的真正价值所在。企业缺乏对自身价值存在的客观理解,是不可能做到对自身以及对他者的价值尊重的。

对利益相关者客体的价值发现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价值发现的又一重要方面。企业要发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就必须站在利益相关者的立场上,考虑他们的需要。企业应关注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追求,而不是仅仅关注自身的价值追求。例如,企业的员工由于其自身情况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需要可能是不同的。这就需要企业主体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的需要考虑,发现他们所向往的价值,不管他们的价值追求与企业的主体价值追求相同还是不同。尽管企业的目的是追求价值上的“同一”,但不管是“同一的”,还是“不同一”的,发现他们自身的价值追求或倾向,一定是价值引领的前提。

最后是对社会主导价值的发现。虽然企业主体和利益相关者客体有着多种多样的价值观,但在同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存在着社会主流价值观,这就是社会的主导价值。社会主导价值观可以理解为一切社会想要的并值得要的东西。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通过价值引领实现价值认同,必须首先发现社会主导的价值,否则,企业即使承担了某种社会责任,也将与社会价值观格格不入,不为社会所认同。

2.企业应当善于尊重价值

尊重意味着认真对待某人或某事的价值,尊重的实质是对价值的尊重。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的价值尊重,可以认为是企业对自身的价值选择、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选择,以及社会主导的价值选择的一种重视的情感与态度。与价值发现相同,企业作为社会责任承担主体对自身价值的尊重、对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尊重、对社会主导价值的尊重共同组成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的价值尊重。

就企业主体对自身价值的尊重而言,它可以被看成是对自身价值存在的一种自尊。这种对于自身价值的自尊,既包括内在自尊,即一种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又包括外在自尊,即其他人对社会责任承担主体的一种尊重。就对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尊重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客体自身的需要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于是其自身可能存在多种价值。作为社会责任承担主体要获得承担客体对承担主体的外在尊重,社会责任承担主体就必须尊重社会责任承担客体自己的价值选择。这就是所谓的先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的道理。就企业对社会主导价值的尊重而言,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在尊重社会主导价值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和高度把握社会主导价值,否则,企业主体在承担社会责任时要做到正确的价值引领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然,也应强调社会责任承担客体对自身价值的尊重,但因为这种尊重不是强加的,所以,在此所指的价值尊重主要是针对社会责任承担主体而言,是企业自身的一种自我约束。

三、价值引领与认同是实现价值创造的途径

一般来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为目的的,但在承担社会责任之前,企业必须判断其社会责任承担对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满足程度与潜在前景将会如何,必须考虑如何实现企业主体价值与利益相关者的客体价值以及社会主流价值的趋同,从而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在这个思维判断过程中,社会责任承担者的价值引领是实现价值趋同的一个重要途径。

1.价值引领及其可能性

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的价值引领,是指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在发现价值与尊重价值的前提下,按照自身的价值追求,以一定的引导方式,使社会责任承担客体在价值取向上趋向于与引领者的价值取向相“同一”的过程。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内涵:第一,价值引领的主体有其明确的价值倾向;第二,这种引领是以价值发现和价值尊重为基础的,因为对被引领者的一种尊重,是获得被引领者信任的重要基础;第三,在方式上,它主张用一种引导的方式,而不是价值服从的强求;最后,引导的目的是希望被引领者在价值追求上能趋向于和引领者“同一”。

在社会责任承担过程中企业对利益相关者作出价值引领是可以实现的。因为:首先,正如人们所知,人的价值是由需要决定的,而需要具有精神层面。尽管人的需要本身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但需要是主体的需要,具有主观性,人的存在除了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价值引领作为一种思想的引领、精神的引领就具有可能性。其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包括承担的范围和程度,也是企业的一种探究活动,那么,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改变人的价值观就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正如哲学家希拉里·帕特南所说:“任何探究都有既有事实预设,包括关于各种手段之于各种目标的功效的预设,又有价值预设,如果难以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就很可能想要重新考虑我们的事实假设和我们的目标。总之,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不但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正当途径,而且常常是惟一的途径。”[5]由此可见,企业在探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时,既要预先考虑承担社会责任对实现其目标的功效,又要考虑如何对社会责任承担客体作出正确的价值引领。

2.价值认同及其意义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中的价值认同是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对于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在价值取向上趋向于同一的心路历程。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在社会责任的承担方面能否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呢?前文已经述及,价值具有客观性、一元性及可公度性的性质,所以,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价值引领达到两者之间的价值认同,即使两者之间具有共同价值。关于主体与客体之间交往的共同价值,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性理论给出了很好的理论解释。该理论的出发点就是主客体间的共存与对话,共存与对话过程中遵守的规则即为主客体间的共有价值。霍耐特在《为承认而斗争》中也提到:“只有进一步把主客体间共有的价值视域之存在假设为必要条件,才能恰如其分地理解这种承认模型。因为只有自我和他者共有一种价值和目标取向,彼此显示出他们的品质对他者生活的意义和贡献,他们才作为个体化的人相互重视。”[6]

价值认同的意义在于,作为社会责任承担者的价值追求与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追求和社会主导价值观常常存在冲突,只有这三种价值追求趋同,达成共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才能够达到“你情我愿”的最佳效果。

3.价值创造通过价值认同来实现

价值认同有主动认同与被动认同、同质认同与差异认同等方式。主动认同是指人能够在参与人与人之间交往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理解和接受其他主体的价值。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认同而言,主动认同意味着社会责任的承担企业在积极参与同利益相关者的交往活动中,表现出对其他利益相关主体价值的自觉自愿的、积极主动的理解和接受。被动认同是指在由他者所操纵的社会交往之中所表现出的对其他主体价值的一种消极的、不自觉的、被迫性的认可和接受。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认同而言,被动认同就意味着社会责任承担企业在与利益相关者交往过程中,对利益相关者的主体价值在主观上并不情愿接受,但为了实现企业价值增值,不得不接受对方的价值观。这意味着企业需要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尊重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赢得主客体之间价值观的“同一”。同质认同是指在人的社会交往越来越广泛、日益趋向共同的价值观的现实中,必然消除其内在的价值差异性而走向共同的价值系统。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客体之间的价值认同而言,同质认同意味着企业以社会主导价值观为引导,与利益相关者就社会责任承担问题达成一致的看法。与同质认同相反,差异认同是对价值差异有所认可、有所包容的价值认同。差异认同的前提是不同认同主体的共同存在。这意味着,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必须承认、认可、包容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追求差异,求得主流价值同一,即学会所谓的“求大同,存小异”。

在企业与社会的交往中,存在着多种异质主体,社会交往因而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形成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价值认同的多样化。在这种条件下,企业必须将共生作为战略选择,这种对企业来说最具现代化和最符合现代商业文明的生存方式,有助于多样化认同的共存。共生强调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一致性以及互联性,正是这种利益的一致性和互联性,使得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组成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相互存在、共同发展的整体。正如当代美国学者拉兹洛所认为的,任何国家或共同体都不再能够制约其他所有的国家或共同体,任何国家都不能再离开其他国家而独立存在。[7]在某种程度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共同体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都形成了相互的依赖。因此相互依存的价值观才能维系共同体之间、国家之间的内在关系。这已经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国家间的关系尚且如此,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更是这样。

总之,企业应当在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主动认识价值的多重本质特征,善于发现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并予以尊重,主动通过价值引领取得价值认同。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共生的现实必然客观上要求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形成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共生社会理念。这种普遍性的共生社会理念就构成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共生性的价值认同。企业在尊重的基础上发现价值事实,通过价值引领过程,便能够达到社会责任方面的价值认同,这种价值认同构成了企业的社会资本,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

[1]方启迪.价值是什么——价值学导论[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7.

[2]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7.

[3]王玉梁.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

[4]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97.

[5]PUTNAM H. Dewey’s logic: epistemology as hypothesi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134.

[6]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M].胡继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27.

[7]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21世纪的生存抉择[M].李吟波,张武军,王志康,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113.

2013-06-14

刘明霞(1964-),女,博士研究生,副教授;E-mailliumingxiahxm@163.com

1671-7041(2013)06-0053-04

F270.05

A

猜你喜欢

相关者客体利益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动态分析
建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三层次结构分析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