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支撑视角下吉林省城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
2013-03-22陈朝旭吉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春130117
陈朝旭(吉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长春 130117)
产业支撑视角下吉林省城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
陈朝旭
(吉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长春 130117)
产业支撑对合理布局城镇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以及对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吉林省产业发展特点及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出发,指出产业支撑是城镇化战略的立足点,并针对吉林省实际情况,给出完善产业支撑体系、推动吉林省城镇化建设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选择主导产业,打造城镇特色;降低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实现城镇经济绿色增长;依托资源优势,促进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产业空间与城镇地域的整合。
城镇化;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吉林省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球性的社会经济和空间发展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说20世纪的城镇化主要发生在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及欧美发达国家,那么21世纪城镇化的主角将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助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不断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过渡,1978年到2012年间,中国城镇化率由17.9%提高到52.6%,与世界城镇化率平均水平大体相当。目前,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在未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将日益凸显。
同时也应该看到,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产业是城镇化的核心,是城镇生存与发展的依托,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只能是“空城计”。产业对于城镇发展的贡献一方面在于产业的集聚作用,产业发展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同时,吸引各种资源、资金和技术向一定地域空间聚集,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另一方面,产业体系对合理布局城镇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以及对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产业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热点之一,因此,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构建城镇化进程的产业支撑体系,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吉林省产业发展特点及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出发,探寻完善产业支撑体系、推动吉林省城镇化建设良性发展的对策。
一、吉林省城镇化及产业发展现状
吉林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内陆省份,是全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商品粮基地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基地。截至2010年底,吉林省城镇人口达到1483万人,比“十五”末期增加了57万人,城镇化率由52.5%提高到53.3%,高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3个百分点。目前,吉林省的城镇化水平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70%之间),即快速城镇化阶段,城镇规模不断优化,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有长春和吉林,50万至100万人的大城市有四平和白山,20万至50万人的中等城市有8个,分别是辽源、延吉、通化、松原、公主岭、白城、梅河口和敦化,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有16个,分别是桦甸、舒兰、蛟河、德惠、九台、双辽、榆树、磐石、珲春、临江、大安、洮南、集安、合龙、图们和龙井,初步形成了以长春市和吉林市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框架。
吉林省城镇化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城镇化水平和产业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吉林省产业空间分布受老工业基地生产力布局的影响,具有历史传承性,产业集群主要围绕着汽车和石油化工两大传统型支柱产业,并初步形成了集中度高、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产业链关系密切的产业集群;同时,依托于吉林省粮食和森林资源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制造为主的产业集群,但产业发展不平衡,缺少龙头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城镇化建设的进程[1]。具体说来,吉林省产业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成型产业集中分布在长春市和吉林市
吉林省的产业布局比较分散,产业群的发展与开发区的空间布局具有相似性,主要集中在吉林省的中部地区,规模以上成型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少数大城市。长春市产业实力最强,其次是吉林市,主要是汽车及其零配件、石油化工及其配套产业,无论是从企业总量、投资及产值规模都占绝对优势。东部和西部地区众多中小城市产业密度低下,比重较小,而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则更慢、规模更小。
2.各产业发展不均衡
汽车及零部件加工、石油化工、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农产品加工是吉林省的支柱产业,尤其是汽车及零部件加工产业集群规模庞大,而其他产业相对来说规模偏小,集中度低,集聚效果不明显,缺乏规模效益,形不成综合竞争优势。这就造成产业发展失衡状态,不利于地区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3.战略新兴产业基础较好,但龙头企业少
吉林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和以碳纤维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是吉林省主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技术研发水平有的还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虽然这些领域发展得很好,但是缺乏拉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新产品开发相对滞后,缺乏辐射范围广的拳头性产品和名优品牌,带动能力和品牌效应不强,难以形成知名企业和龙头企业[2]。
二、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产业支撑方面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时期吉林省城镇经济快速发展,以中部城市群为中心,以东部、东南部、西部城镇群为支撑的产业逐渐发展起来。现代农业、加工制造、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群,医药、旅游、食品等优势产业逐渐形成,城镇产业发展比较迅速,对吉林省城镇化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产业缺乏集聚效应
吉林省大中城市数量少,城市规模及容量有限,尤其是工业化水平低和产业结构低度化等因素构成了吉林省城镇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工业落后主要表现在产值小、技术落后、结构低度化,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产业活动空间集聚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初级加工产品比重大,大多以原料和半成品为主,资源消耗大,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缺乏集聚效应,城镇化和工业化、产业化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发展关系。
2.小城镇缺乏主导产业支撑
主导产业是在一定经济区域内形成的具有区域经济特色,代表本区域最高技术经济水平,能够带动本区域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是对相关产业能够起到拉动作用的产业,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品牌。随着吉林省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吉林省小城镇建设中主导产业选择问题日渐突出,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主导产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产业园区就业不足、产业基地招商能力不强、入园企业效益不佳、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加之,吉林省一些小城镇的人口和建设规模相对较小,在小城镇落户的一些企业,并没有对小城镇的发展形成重要的支撑。
3.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绿色产业发展缓慢
吉林省受资源、环境和能源等因素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困难重重,产业投入带来的产出增长较为缓慢,产业结构效益改善不明显;另外,从吉林省经济总体容量和城市功能承载能力来看,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仍面临一定的困难,低碳、低能耗、无污染、无环境成本负担的绿色产业发展滞缓,竞争力不强。同时,节能减排压力大,“十一五”期间,虽然吉林省万元GDP能耗比全国年均多降1.1个百分点,但仍比全国平均能耗水平高,二氧化硫排放量虽然“十一五”时期年均下降0.3%左右,但比全国少降2.4个百分点。可见,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工业项目增加,未来吉林省节能减排的任务仍将十分艰巨。因而,培育绿色产业,解决并处理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产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是快速提升吉林省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的关键所在。
三、构建产业支撑体系推进吉林省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产业发展和聚集是城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吉林省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同时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文化内涵,突出城镇特色。历史传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既是城镇建设的魅力所在,也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吉林省应立足于产业发展现状,同时着眼于城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1.选择主导产业,打造城镇特色
吉林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当地自然禀赋、传统及人才优势,形成适合当地情况的主导产业。把主导产业的选择由政府主导型转变为市场主导型,充分尊重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政府起到引导和扶持的作用,给予明确的政策倾斜,规划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形成“主导产业+城镇建设+政府引导”的发展模式。政府有关部门在选择需要扶持的主导产业时,应注重从每个城镇的特点出发选择主导产业,创造“一镇一品”、“一城多品”的特色经济,中部突出石油化工和汽车及配件产业,东部突出矿产品加工,中西部突出能源、农产品加工和装备制造产业,同时延长产业链,减少城镇之间在相同产业领域的竞争。根据地区产业发展特点和区位条件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建设一批以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冰雪运动和温泉疗养为特色的小城镇,以主导产业打造吉林省的城镇特色[3]。
2.降低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实现城镇经济绿色增长
吉林省应制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政策,加大产业技术创新投入,使城镇化发展打破传统模式,实施高科技引领战略,逐步实现城镇绿色经济增长。同时对原有“高耗能、高污染、高扩张”的落后产业进行改造升级[4]。其次对产业空间布局进行优化,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使城乡空间得以合理利用,尤其是加快长春和吉林两市产业园区建设,创建产业园区层次的生态工业网络,实现产业进园区,园区专业化发展。最后,依托吉林省科技资源优势,加大产业研发投入,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同时鼓励相关小企业整合重组,实现便携式产业与重工业有效结合,走产业专业化、产业集群化、产业生态化发展道路,提高产业对资源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依靠科技创新降低产业资源依赖,改变粗放增长模式,促进城镇经济绿色增长。
3.依托资源优势,促进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
依托吉林省教育科技资源优势,加强高新技术在新兴产业中的应用,进一步优化吉林省的产业结构,促使产业的技术升级,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为吉林省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首先应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以汽车、石化、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为基础,积极引进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扩大产业规模,努力做大做强产业集群[5]。同时,不断开发下游产品,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以集群式发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从而带动相关联产业群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不断增强吉林省城镇化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4.产业空间与城镇地域的整合
吉林省应依靠本地资源,围绕市场需求,建立企业集聚。通过建立一定规模的专业化产销工业园区,实现产业空间协调与城镇地域的整合。培育以玉米精深加工、人参种植等传统特色产业带动型城镇和以现代制造产业、光电子信息为支柱的新型工业园区带动型城镇,同时充分发掘地方自然资源、农业资源优势,形成商贸旅游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带动型城镇。逐步建成以长春为主体的汽车工业,促进以吉林市、松原市为主的石化工业的发展,强化四平和辽源的汽车零部件以及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北部城市群发展重点是综合性石化工业、动力设备、精细化工、农产品加工及旅游业,形成城市群的发展主轴带,促进城市群地域整合[6]。
[1]鞠国华,蒋春颖.吉林省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4):22-25.
[2]王延伟,张丽娟.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3(4):45-47.
[3]李北伟,肖 静,董微微.吉林省主导产业选择及发展思路[J].经济纵横,2012(3):69-72.
[4]任春杨.当前吉林省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7):62-64.
[5]刘艳军,李诚固,孙 迪.东北地区城镇体系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培育[J].东北亚论坛,2007(3):74-78.
[6]刘继斌,徐伶利,张春丽.吉林省城镇化空间策略与空间结构构建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2(5):105-108.
2013-09-02
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14148);吉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
陈朝旭(1969-),女,博士,副教授;E-mailjlzxchen123@126.com
1671-7041(2013)06-0025-03
F299.2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