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大连城市化形成与发展之探析

2013-03-22冷绣锦荆蕙兰万映辰

大连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满铁关东殖民

冷绣锦,荆蕙兰,万映辰

(1.大连图书馆,辽宁 大连 116011;2.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3.大连大学 东北亚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622)

近代大连城市化形成与发展之探析

冷绣锦1,荆蕙兰2,万映辰3

(1.大连图书馆,辽宁 大连 116011;2.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3.大连大学 东北亚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622)

近代大连城市化形成有其殖民侵略的鲜明特点,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大连城市的历史命运,曾被俄、日殖民侵略40年之久,至今的城市文化仍残留着许多殖民统治的烙印。所以近代大连城市的发展与西方各国城市形成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是被植入外来的城市文化,导致大连城市的畸形发展,而后者是在技术革命中推动了英、美、德城市化的发展。探究近代大连城市化形成与发展,为大连城市的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研究价值。

大连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东临黄海,西、南被渤海所环绕,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成为黑吉辽三省的重要门户,与日、韩、朝、俄为邻,同时大连港又是不冻港,是连接东亚与世界各国港口贸易的重要城市,为东北最大的贸易港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东北及大连成为世界各国列强争夺的焦点,又因旅顺是扼守天津、北京,是十分重要的军事港口,所以清末李鸿章在此建立北洋水师基地,俄国和日本殖民时期为称霸亚洲侵占中国,都视旅顺为要塞基地,并着手经营大连。因此,大连城市的发展轨迹与殖民统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近代大连城市化与英、美、德城市化形成原因之比较

近代大连城市的演变与发展不同于西方英、美、德等国,且两者存在本质区别,前者是沦为殖民统治下被植入外来的城市文化,导致城市在殖民统治下的畸形发展,而后者城市发展的起因,是技术革命发展而产生的工业化城市、农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与西方国家城市发展进程中存在着必然联系。

1.英、美、德城市化与城乡关系形成原因分析

首先,英国是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城市工业化取代了传统手工业发展,带动信息化和科技进步,导致城乡人员涌入城市。特别是17、18世纪以后,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农村得以资本主义化”,加快了城镇的发展速度,“圈地运动开始后居住在1万人以上的城镇居民占英国人口的比例从3.1%上升到8.8%”[1]。总之,英国圈地运动推动城市化先进技术的发展,高素质人才与先进理念将为英国以后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重要基础。其次,美国内战后(1861 1865年)对美国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8世纪晚期美国发展了轻工业,19世纪开始发展了重工业,内战统一了美国的市场,扩大了城市企业的不断激增,工业技术革命开始迅速发展,使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三是,德国的工业革命与城市化。19世纪初,德国的工业革命和科技技术的发展是推动德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2],并建立了新兴的工业化,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城市转化为工商业服务业为主的工业社会。推动了德国的政治与社会各方面的整合发展。

2.近代大连城市与城乡化的演变根源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封闭了东北各城市发展,鸦片战争时期,西方经济的侵入激化了东北各城市的发展。特别是俄国和日本侵占大连、旅顺后,城市开发与经济掠夺都成为侵略者垄断的主要目标。首先是因为大连和旅顺的特殊地理位置被列强视为重要的军事要塞;其次因大连的港口、铁路等建设成为列强入侵东北与掠夺物资的重要运输工具;再者是考虑将掠夺与控制东北的丰富资源成为侵略战争的经济后盾。

(1)铁路与公路铺设刺激了大连城市发展

1905年日本通过《朴茨茅斯和约》取得了俄国在东北的相关权利,以建铁路为名实际进行军事侵略。1907年日本在大连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以下称满铁),满铁利用政府给予的特殊权利,在附属地领域内外不断地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为其军事掠夺开辟了便利的条件。当时满铁在大连所管辖的面积,从1932年最初的149.7平方公里增长到676.33平方公里。建铁路、公路的同时大兴土木扩建城市,从1907年至1924年在大连市修建铁路共计76553间,投资1100000多日元;1908年至1921年底在旅顺投资12万日元,修建市街道路59679间。此外满铁利用租借地投资35万日元,延长道路3696间;1912至1915年在“关东州”内修建主干线和支线道路投资12400万日元;在旅顺修干线17余里、支线54里多,大连20多里、支线36里多,金州45里,支线300多里[3]3-4。同时在港口贸易、金融、工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各项建设都施以百年计划,所以在1922年关东厅土木课开发道路的说明意见书中第一章提到:“满蒙开发的策源地,以关东州为中心,旅顺是联络经济枢纽,是大连港的重要交通要地。现施政上的当务之急,铺设铁路是联络旅客往来、货物运输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3]7”。

(2)大连港口贸易建设

1898至1904年沙俄侵占大连时期,“以港建市”为基准开始规划大连市。1899年8月沙皇下令大连港为自由港,同时命名为“达力尼”开始精心打造大连港口的建设,1903年底第一期总体计划完成。1904年,在沙俄投资3000万卢布开始第二期大连港口的建设之际,爆发了战争。日俄战争后,日本侵占大连,以俄国港口的规划原型为基础进行扩建,把大连港建成东北贸易的中转站,成为东北及大连特产资源输往日本、欧洲的重要贸易港口。1907年以满铁公司为主要经营者,开始对大连港进行二期和三期的扩建工程,使大连港每年的货物吞吐量从83万吨至1909年达到百万吨,1913年大连港的货物吞吐量突破为200万吨,贸易额为8264万海关两,占东北的36.6%[4]251。大连港的建成,促进了大连市人口的增长与城市的快速发展,一是公共设施相继建成,如大连发电所、大连医院、自来水供应系统、海运局、市政厅等。二是工商业的发展已初步成型,如1901年大连的工商业502家,1903年发展到574家,由于大量的企业需要劳动力,廉价工人也在上升,炼铁厂职工有700多人。城市的工厂数量的逐年增长,拉动了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也把城市化的思想带入乡镇,使农村的民营企业和民间私营作坊数量逐年上升。如:1903年大连华商300家,到了1904年底大连华商已增加到600余家[5],1920年大连的华商已达到1258家。

(3)“大连中心主义”与“东北金融中心”的侵略计划

日本统治大连时期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是以“大连中心主义”向东北不断扩张建设。因东北的特产是大豆,为欧洲市场和国际产品的热销商品,所以港口和交通成为大连主要运输条件,同时在经济与港口的贸易方面垄断了大连金融市场与产业经济动脉。日本各财阀在日俄战争后,纷至沓来汇集大连以及东北各主要城市,开始瓜分“关东州”及东北的贸易经济命脉,占据东北及大连的金融市场。先后在大连(今中山广场)建立了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大连分行(1904年)、日本朝鲜银行大连分行(1909年)、东洋拓殖公司大连分行(1917年)形成了三足鼎立金融机构。之后在“关东州”相继开办了安田银行大连办事处、三菱银行大连办事处、正隆银行大连支店、帝国银行大连办事处、住友银行大连办事处、信托公司等,以及在农村建立各金融组合(据统计1939年大连地区金融组合就有18个)。此外,在大连还建立了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如美国的花旗银行、俄国的道胜银行、荷兰的麦加利银行、英国的汇丰银行。特别是东洋拓殖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垄断东北的农、林、牧、副、渔等多种企业融资。

这样日本殖民政府逐渐地垄断了大连的货币市场以及外汇市场和内外贸易、商业、工业市场。金融机构的繁荣发展也刺激了各企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吸引了更多日本人和国内各地人士来到大连以及东北开厂、建商店等,为占据大连以及东北各城市打下牢固基础。所以,大连城市的发展与演变不同于其他城市,是殖民侵略者瓜分资源与经济下发展起来的城市。

二、殖民经济侵略下大连城市规划的畸形发展

1.城市规划与侵略梦想

(1)俄国统治时期的大连城市规划

1898年3月27日,俄国与清政府签订了《中俄旅大租地条约》,其规划大连市城建风格为欧洲文化特色城市,在东清铁路总工程师萨哈罗夫规划方案中,是把大连市划分为三个区:行政区、欧罗巴区以及中国人区。行政区:其范围在今胜利桥北与民乐街道以内,总占地面积为0.44平方公里;欧罗巴区:为金融、文化、商业、交通中心区。其范围东为今二七广场附近,西至今劳动公园,北从铁路沿线,南至南山,总占地为4.14平方公里。俄国统治时期的规划是将大连港口交通、金融文化中心为重点发展区,其中包括官厅要员、富豪商人等住宅、别墅等重要活动区,占据大连市的黄金地段。中国人居住区:是现今劳动公园以西至北京街、西岗区一带,以山地为主。主城区是以圆形广场向四面放射的街道为主要特色,这种城市规划带有鲜明的欧洲城市文化的特色。

俄国时期大连规划主要是以广场、街道、街巷为主。1898年建成大连市区最大的广场——尼古拉耶夫斯卡娅(今中山广场),直径213米。街道主要的有莫斯科大街(今人民路)、基辅大街(今长江路)、圣彼得堡海岸大街(今疏港路)、萨克罗大街(今解放路)等,这就是俄国统治时期的大连市区规划,以广场和放射形街道为城市建设的规划理念。

(2)日本统治时期的大连城市规划

随着日本殖民政府出台“以大连中心主义”建设大连及东北铁路沿线各主要城市,街道占地达到4.25平方公里,人口由最初的8000人达到1903年为4万余人。随之大连城市规划的第一期已初步完成。1905年日本军政署公布了《大连专管地区设定规则》,建设大连城市以俄国统治时期的基础设计规划为主,把大连城市建成以广场为中心的放射性街道,分为军用区、日本人居住区、中国人居住区。殖民当局建设大连分为三个时期,1905年至1918年时期为初期规划阶段。这一时期除了俄国规划的露西亚町、寺儿沟、南山、至西公园东之外,又把沙河口一带、小岗子、李家屯等被规划到大连市街中。1919年至1930年期间为中期阶段,1919年6月关东厅第21号令市街规划及地区划分;第20号令规定街路等级划分等。这样大连市街将扩展至小岗子、伏见台以西即沙河口、星海至大连湾海岸境内至周水子站等地;这一时期把大连划分为商业区、混合区、工业社区和住宅区,大连建设基本完成。第三期为1930年之1945年。1930年期间关东厅发布第18号令成立“大连都市计划委员会”,1936年该组织制定以青泥洼桥为中心,以16公里为半径的516平方公里建设大连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将大连市、老虎滩、南关岭、大连湾、革镇堡等11个会等都纳入市区城市建设规划中。1930年12月末大连市总面积148.4平方公里,总人口656,180人,人均为68.5坪[6]365-367。“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为战争急需生产能源和武器等军需品,开始扩张大连城郊开发,1939年满铁决定建设香炉礁新码头,1941年规划甘井子工业区。1941年2月“关东州州计划评议会附议决定综合市街计划案”因人口急速增长开始策划建设北部大连和西部大连的计划。殖民政府在建设大连城市中,对工业区的选择有其目的性。殖民总裁后藤新平曾经说过:如果在建设城市中,工业区占地面积如果超过132平方米的,将会阻碍城市的发展,一定要将工厂建设在郊外。以满铁为经营中心在东北及大连、旅顺进行侵略扩张,各种经营逐渐由大连主城区开始逐步蔓延到城郊、城乡镇的发展。

2.“满铁王国”与大连的经济掠夺

(1)移民政策与人口流动

晚晴为发展民族工业政府在东北及大连地区实行移民政策,在东北开矿山、林业、畜牧业等。1897年东北人口为700多万,至1911年时期人口增加1840万人。日俄战争后,日本殖民政府开始铁路的建设,以及殖民政府移民政策的宣传,日本人大量涌入东北各城市开工厂、企业进行敛财,使用廉价的劳动力,导致移民逐年在增长。如1927年从大连港上陆的移民者97283人;1929年从大连上陆的移民者154481人。大连的移民至1930年到达377841人[7]5-6。移民大多是来自青岛、烟台、龙口、天津、安东(今丹东)以及其他地方的移民,这其中1930年来自青岛的移民152827人,烟台的110048人,龙口的58949人,天津的40402人,安东的10205人,其他地方的移民15615人,共计为388046人。从1927至1930年大连移民共计1317533人[7]23。其中据史料记载1930年度大连市居住133474户,721801人(其中日本人38209户,182610人;朝鲜人957户,5122人;中国人93746户,532489人;外国人562户,1580人)。旅顺7289户,36686人(其中日本人2830户13076人、朝鲜人40户236人、中国人4415户23362人、外国人4户12人)[6]366-367。人口的增长,推动了东北商业迅速发展,也带动了城市公共事业的发展。

(2)日本殖民地的工业垄断

日本占领“关东州”后为了扩大战争的需求,开始大量投入工业资金,1912年大连的工厂从原有的29家增加到204家,投入资金达到2242万日元,1920年达到368家,年生产价值为5722万日元。1927年未已经达到400家。此外,据统计截止1942年“关东州”(大连、旅顺、金州、普兰店、貔子窝)等地工场总数累积达到1525家,投资额为561394060日元,生产额为537217902日元。其中大连市工场数量为1116家,投资额为506661059日元,生产额为470976699日元;旅顺工场数146家,投资额8664696日元,生产额为9612866日元;金州工场数为120家,投资额32047912日元,生产额45848221日元;普兰店有120家,投资额10200083日元,生产额6696067日元;貔子窝233820310日元,生产额为4084049日元。[8]大连市占“关东州”总数的73%,投资额的90%,生产额的87%[4]464,其工场种类繁多有金属工业、机械器具业、化学工业、电气瓦斯业、窑业、土石业、纺织业、制材业、木制品业、食品业、印刷业以及其他工业,这些工业的发展逐步充实了大连城市化的发展。同时大连又是东北输往日本以及欧洲各国的重要交通枢纽,东北和“关东州”就成为日本殖民经济发展的后援物资基地。如“九·一八事变”之后为军用物资备战,刺激棉纺业发展,1923年在周水子建立了满洲福岛纺织株式会社,投资300万日元。该厂1938年工人达到1600名,1937年用棉量为86258担。在金州投资60万日元建立内外棉株式会社金州支店,该厂成为辽南最大的纺织工厂,产品大部分运销东北及南洋和印度。

(3)农、林、牧、畜业的实验基地与资源掠夺

日本在开发城市的工商业发展的同时,刺激了城乡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主要因素:一是增加粮食产量;二是吸引日本及国外资本家开始往大连及东北各城市输入商品,同时建立各企业生产工业和军事原料输往国外;三是殖民政府想尽一切办法开发农业实验基地、农业学校,培养农业人才,以怀柔政策,奖励和鼓励农民生产优良产品为侵略战争所用。[9]1905年后,日本开始在满铁沿线各主要地区建立农业实验基地,如在公主岭、熊岳城、辽阳等地,主要是针对农产品的棉花、大豆小麦、水稻、蔬菜、亚麻等等进行改。在大连地区也实行了农产品的掠夺政策,建立农业实验基地、设立农事合作社、等统治农业经济和控制农产品销售。让农民每年上缴粮食,如小麦、高粱、玉米、谷物等,成人每月1人1斗,老人、小孩6.6升[10]。日本内地因地窄物薄,年生产小麦460万石,仅占日本国内销量的43%,所以大连及东北大量的物产都被输往日本内地。这样在进行实验与生产过程中,就招收各地的农民、也出台许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使用他们改良的品种,为日本殖民政府上缴更多的土特产品。

三、殖民外来文化的植入与近代城市文化的历史现象

(1)城市建筑与殖民的文化植入

俄国统治大连时期(1899年—1905年)的俄罗斯和欧洲的建筑风格的植入。俄国的建筑主要是受欧洲17、18世纪时期的欧洲古典主义和折中主义的建筑风格——巴洛克式建筑。其特点自由奔放、各街道配有城市广场、有的建筑如罗马教堂的形式手法,建筑有的为尖塔式、圆顶式和城堡式,主要分布今大连市胜利桥北的俄国斯一条街以及城市广场文化方面,如原俄国市政厅旧址建筑、现艺术展览馆原日本桥图书馆的旧址等,以及旅顺火车站等。巴洛克式建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市区街道都配有大的广场,而每个广场都是放射型向外辐射与街区相连接,如现中山广场是俄国当时最初规划中的大广场。广场与街道都以俄罗斯时期的地名和人名来命名。街道划分了富人区和穷人区即为中国人区。

日本统治时期(1905年—1945年)的日本文化及建筑的植入。1905年后日本对大连的城市规划主要是沿袭了俄国统治大连时期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建筑主要是以广场为主的建设,其城市划分植入了许多欧洲文化和日本文化。日本时期的欧洲建筑,也沿袭了俄国统治大连时期的建筑文化,大多也是模仿欧洲17、18世纪流行的巴洛克式、拜占庭式、哥特式的建筑风格。如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原址(今鲁迅路铁路局)、满铁大连医院原址(今大连铁路医院后更名为中山医院)、满铁大连图书馆(今大连图书馆鲁迅路分馆)模仿当时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建筑风格、大连大和旅馆(今大连宾馆)、辽东旅馆(今大连饭店)、大连中山广场教堂、以及现今的大连商场和秋林商店、旅顺博物馆、大连中国人民银行中山广场支行等建筑都保留不同风格。日本式的建筑遗留有,日本统治时期的商业街有浪速街(今天津街大多被拆迁)、大连市政府建筑,南山一带的日本建筑群、原五四路日本建筑群、以及大连火车站建筑、旅顺的原关东厅司令部等,此外大连的有轨电车等等都体现了殖民时期的日本殖民城市文化建设特点。

(2)农业和工业移民为城市带来的不同区域文化

大连以及东北不同地区的移民,都带来不同地域文化和技术人才。如1927至1931年“关东州”的中国人口的职业分别为:从事农业方面的380779人、水产业为64418人、矿业类的3324人、工业类的67527人、交通类的31799人、公务自由业类15209人、家政类的6325人、无职业类的6578人,共计706975人。[7]31-32最为典型的是山东人来到大连从事以大豆为主业的人很多,如生产豆粕、豆油、开油坊业、。当时日本殖民政府为了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以大豆代替化肥,192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欧洲战场急需大量豆油用于军需品,所以每年从大连港输往日本和世界各地的豆油和豆粕很多。此外,盐及其它农作物等不计其数。如1927年从大连港输出大豆1211573吨、1930年1283265吨、1933年2046743吨、1935年1474902吨。[11]

大连地区的民间民俗文化也受到各地移民的影响。如大连地区三分之二的人口祖籍为山东,至今大连人的生活习俗还保留着山东的风俗习惯。吃面食、吃饺子是大连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习惯,节日、春节请客一定有鱼,代表着“年年有余”,上鱼一定把鱼头冲着客人,表示对客人的尊重。特别是大连方言至今具有浓厚的烟台等地的语音夹杂其中,形成大连独特的语言风格。

四、结 束

综上所述,大连是日本殖民时期东北的重要贸易输出港,又是东北亚贸易的重要交通枢纽,日本殖民政府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垄断了东北各经济动脉为大连城市化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为日本侵略东北以及大半个中国提供了支持。首先,铁路、港口建设,给日本殖民者带来巨大的收入,如1935年满铁的铁道收入134686176日元、港湾收入14393971日元[12];港口贸易总额从1914年的8747万海关两,占东北贸易额40.4%,至1929年的50368万海关两,占东北贸易总额61.3%。其次,工商业的经济垄断及城市开发刺激外来人口涌入。大连人口从1905年37万人到1935年达到112万人,30年间人口增长3倍。第三,“关东州”的工业经济掠夺也带来大连工厂数量的增长,为日本侵略的军事物品带来可观的收入。如1932年工厂数487个至1937年1021个,生产总值达到2.67亿。大连工场(1924年)总计1525个(含旅顺、金州、普兰店、貔子窝),生产额达到537217902日元[4]574-576。第四,文教卫生以及其他等方面,都以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梦想做好准备。

总之,大连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形成了大连城市的历史发展命运,近代大连城市与乡村的进程与演变过程,是在日本的经济掠夺与殖民侵略中畸形发展的过程。经济是军事掠夺的后盾,也推动殖民侵略的动力,所以大连殖民地经济发展是殖民统治者长期生存的重要财力保证,其中包含对殖民城市的开发、殖民地工商业等诸经济要素的运营与发展。殖民时期大连城市的进程与发展,至今成为大连城市发展中的殖民文化的历史符号,其城市中的人文文化永远铭刻在大连城市的历史记忆之中。

[1]英国圈地运动[EB/OL].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408648.html.

[2]申晓英.城市化与社会变迁—以19世纪初至一战前的德国为例[J].德国研究,2004(2):32-34.

[3]难波胜治.旅大道路概说[M].大连:辽东新报社,1924.

[4]郭铁桩.日本殖民统治大连四十年史[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

[5]高桥勇八.大连市[M].东京:大陆出版协会,1931.

[6]关东局官方文书课.关东厅要览[M].大连:满洲日日新闻社,1941.

[7]佐田弘治郎.民国十九年满洲出嫁移民移动状况[M].大连: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31.

[8]关东州工业会编.州计划と工业用地[M].大连:关东州工业会,1944:29.

[9]顾明义.大连近百年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1125.

[10]关东州经济会.关东州经济年报[M].大连:关东州经济会,1944:4.

[11]伊豆井敬治.满铁附属地经营沿革全史上卷[M].大连: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39:1217.

[12][日]松本丰三.满铁三十年略史[M].大连: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37:719.

[][]

Study on Urb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Dalian

LENG Xiu-jin1,JING Hui-lan2,WAN Ying-chen3
(1.Dalian Library,Dalian 116011,China;2.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Marxism,Dalian 116024,China; 3.Institute of Northeast Asian Studies,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Urbanization of Dalian in modern history has its distinctive colonial character due to nearly 40 years of invasion and economic plunder by Russia and Japan.The historical fate is determined by its critical geographic location,and the traces of the colonial rule are still found in its modern urban culture.The development of Dalian has a distinctive diference from that of modern Western cities:the former was a lopsided development as it was implanted with foreign culture;and the later was the result of technology revolution that promoted urbanization of Britain,America and Germany.The research on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Dalian urbanization provides certain references and analytical value to Dalian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Modern Dalian;Colonial aggression;Economic plunder;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Analytical value

2013-04-10

基金课题:2011年度国家社会基金项目(11BZS083)

冷绣锦(1964-),女,大连图书馆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日关系史(满铁文献史)、大连地方史、图书馆学研究;荆蕙兰(1963-),女,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晚清民国史、东北地方史、城市史研究;万映辰(1989-),女,大连大学东北亚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日关系史研究。

:K291

:A

:1008-2395(2013)04-0088-05

猜你喜欢

满铁关东殖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满铁研究述评
关东汉子
关东找工作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研究中心
满铁对清代东北内务府官庄的调查
殖民岂能有功
暴力、历史与殖民——论《尤利西斯》中的暴力政治
张桐 作品
日占旅大时期关东都督府地方法院对安重根等人的判决书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