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关系中的“破冰”与“结冰”
——从第一次安倍内阁到第二次安倍内阁

2013-03-22张耀武

大连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破冰麻生麻生太郎

张耀武

(大连外国语大学 日本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中日关系中的“破冰”与“结冰”
——从第一次安倍内阁到第二次安倍内阁

张耀武

(大连外国语大学 日本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安倍晋三的“破冰之旅”和温家宝的“融冰之旅”,使小泉内阁时期降到“冰点”的中日关系出现“回暖”迹象;福田康夫的“迎春之旅”和胡锦涛的“暖春之旅”,标志着中日关系由“寒冬”进入了“暖春”;麻生内阁基本上沿着安倍、福田内阁的对华路线前进,使中日关系保持了之前的良好发展态势;鸠山内阁是日本“改朝换代”后民主党执政的第一届内阁,在对华关系方面较之自民党政府表现得更为积极、友好;菅直人内阁期间的“撞船事件”使中日关系开始降温;野田内阁上演“购岛”闹剧,中日关系出现“拐点”;第二次安倍内阁继续“右转”,中日关系再次“结冰”。

中日关系;破冰;迎春;结冰;安倍内阁

2012年12月26日,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当选日本第96任首相。这是安倍晋三2007年9月辞职后时隔5年3个月后第二次就任首相。值此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争端陷入低谷的微妙时期,人们自然会对安倍晋三执掌日本政权之后的中日关系走向产生各种猜测。而由于安倍晋三在6年前曾担任首相并对改善当时的中日关系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人们也会联想到6年前的第一次安倍内阁。本文拟以日本政府的首相更迭为顺序,以日本各届内阁为分段对第一次安倍内阁以来的中日关系进行回顾与分析,通过分析这一时期中日关系的基本走向,为中日关系的改善提供参考。

一、第一次安倍内阁——中日关系实现“破冰”

(一)安倍访华开启“破冰之旅”

众所周知,在2006年9月之前,由于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在“靖国神社问题”上不顾中国人民的感情和中国政府的立场,一意孤行,使当时的中日关系跌入了复交以来的最低谷。安倍晋三上任不到两周,便把出访的第一站选在中国,从而成为战后60多年来第一位把中国作为首访国的日本首相。在被称为“破冰之旅”的这次访华中,中日两国发表了《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同意继续遵守中日之间3个政治文件的原则,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妥善处理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问题,“让政治和经济两个车轮强力运转”,“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把中日关系推向更高层次。《人民日报》指出:“这次访问开启了改善两国关系的希望之窗,标志着中日政治关系僵局初步打开,将对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产生积极影响。”[1]

(二)温家宝实现“融冰之旅”

2007年4月11日起,应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邀请,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开始对日本进行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总理7年来首次访日,由于此次访问正值中日关系回暖之际,同时也是作为对2006年安倍晋三“破冰之旅”的回访,故媒体称之为“融冰之旅”。

日本方面十分重视温家宝的这次访日,特意邀请他在日本国会发表题为《为了友谊与合作》的演讲。温家宝“强调以史为鉴,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的演讲赢得了日本朝野的一致好评。在此次短暂的访日期间,温家宝总理以其高效务实的作风,广泛接触日本各界,宣传中国,了解日本,对正处于回暖的中日关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温家宝的这次“融冰之旅”恰似“和风化细雨”,预示着中日关系“樱花盛开催暖来”①温家宝在此次访日的首日作了一首“汉俳”,颇有“融冰”之感:“和风化细雨,樱花吐艳迎朋友,冬去春来早。”在访日行将结束的4月13日,他又即兴赋诗两句,表现出对未来中日关系的美好期待:“扶桑今年春日好樱花盛开催暖来”。。

(三)安倍内阁时期中日关系简评

安倍晋三的“破冰之旅”和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标志着中断了5年之久的中日首脑互访得以恢复,也使在小泉内阁时期降到“冰点”的中日政治关系出现“回暖”迹象。2006年安倍首相访华时两国签署的旨在“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的《中日联合新闻公报》,标志着中日关系走出低谷;而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为了友谊与合作》的演讲,则将中日关系提高到新的层次。

值得一提的是,温家宝总理在“融冰之旅”中通过打棒球、赋汉俳等极富个人魅力的方式,进一步加深了日本国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好感,赢得了日本朝野的一致好评。

二、福田内阁——中日关系又迎“春天”

(一)“迎春之旅”为中日关系带来“春天”

2007年12月27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问北京,开始了他的“迎春之旅”。这是继2006年安倍晋三的“破冰之旅”和2007年4月温家宝的“融冰之旅”后,中日之间的又一次重要的高层访问。福田康夫访华的当天,日本政府发言人表示,日本政府相信,此访不仅将为日中邦交正常化35周年这个特殊年份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而且会给两国关系“带来春天”[2]。

在这次访华期间,福田康夫还在北京大学发表了演讲。他在演讲的中说:“日中关系正迎来第二个春天。我的这次来访可以说是迎春之旅。”[3]福田在演讲中重点阐述了构成日中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3大核心支柱:互利合作、国际贡献、相互理解和相互信赖。崇尚“和为贵”的福田康夫,以他对发展中日关系的积极主张、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历史问题的反省态度,赢得了北大学子的热烈欢迎。

(二)“暖春之旅”加强中日关系的互信互惠

2008年5月6日至10日,应日本国政府邀请,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日本进行了国事访问。外界将此访称为“暖春之旅”。日本政府高度重视胡锦涛主席的访问,给予了高规格礼遇和热情友好接待。明仁天皇、福田首相、河野洋平议长多次出席胡锦涛主席的有关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胡锦涛访问东京的短短4天之内,日本天皇三度会晤胡锦涛,这是十分罕见的。

这次“暖春之旅”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中日双方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这被称为战后中日关系中的第四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文件。

5月8日,在河野洋平议长的陪同下,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日本东京的早稻田大学发表重要演讲。胡锦涛指出,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两国青年是中日友好的生力军,中日友好的未来要靠青年开创。双方要共同努力,让中日友好的种子广泛播撒,让中日友好的旗帜代代相传。

在中日关系乍暖还寒的时刻,胡锦涛访日举足轻重,意义深远。此次“暖春之旅”可谓内容丰富、务实高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福田内阁时期中日关系简评

福田内阁时期的中日关系在“回暖”的基础上进一步升温。福田首相的“迎春之旅”和胡锦涛主席的“暖春之旅”,标志着这一时期的中日关系已经由“寒冬”走进了“暖春”。中日两国签署的《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作为规范和指导中日关系发展的第四个政治文件,被载入史册。而福田康夫首相在北京大学演讲时的引经据典和风趣幽默,一下子拉近了中日两国的距离,其效果堪比温家宝总理的“魅力外交”。

然而,中日关系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发生于2008年的“毒饺子事件”,为正在回暖的中日关系投下了阴影。不过,随后发生的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又使中日两国人民的感情进一步加深。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各界对汶川大地震给予高度关注。日本政府派出的救援队成为汶川发生大地震后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外国专业救援队,为挽救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麻生内阁——中日关系走向“成熟”

(一)“鹰派”麻生希望改善日中关系

众所周知,麻生太郎是典型的“鹰派”政治家。麻生太郎出生于政治世家。其外祖父是日本著名的保守政治家吉田茂。曾自嘲“出身很好,教养很差”的麻生太郎在历史和外交问题上素以强硬著称,并经常因“大嘴”引起周边国家的强烈不满。麻生一向赞成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他甚至主张天皇也应该参拜靖国神社。2006年1月28日,麻生太郎在名古屋发表演讲时指出:“战死者当时高呼的是天皇万岁,而不是首相万岁,因此,天皇参拜靖国神社是最为重要的[4]”。有人担心,过去一直表现出“对华强硬”姿态的麻生太郎,会使日中关系发生倒退。

不过,当选首相的麻生太郎却一改过去的“鹰派”特点,在改善中日关系方面表现出积极的姿态。早在参加自民党总裁竞选时记者招待会上,麻生就曾表示:“日中友好是手段,目标是实现日中两国的共同繁荣。”[5]果然,麻生当选首相后,在中日关系方面的言论也比过去有所改善。2008年10月2日麻生太郎在国会接受质询时表示将继承“村山谈话”,并与邻国构建面向未来的合作关系[6]。

(二)“合作之旅”达成多项共识

有一种观点认为,与之前的安倍内阁和福田内阁相比,麻生内阁时期的中日关系没有大的发展,甚至有所倒退。但笔者通过考察发现,这一时期的中日关系,虽无安倍内阁时期那样令人震撼的“破冰”之举,亦无福田内阁时期可以载入史册的政治文件的签署,但却是实实在在达成许多共识、表现颇为“成熟”的时期。

2009年4月29日至4月30日,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对中国进行了“闪电式”访问。虽然访华时间短暂,但是成果颇丰,双方在多领域就诸多问题达成共识。麻生此次访华主题紧紧围绕“合作”二字,是一次极富成果的“合作之旅”[7]。一个月内进行3次领导人会谈在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史无前例,而去年两国领导人互访甚至达到创纪录的5次。本次领导人会谈在推进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的旗帜下显示了两国在经济和国民交流等广泛领域合作的成果。

(三)麻生内阁时期中日关系简评:

麻生太郎本人是日本政界著名的“鹰派”政治家,不过,他在担任日本首相之后,即一改过去的强硬态度,在对华关系上展现出友好姿态,表示要“谦虚地回顾过去,共同构筑未来”。这一期间,虽然日本高层在对华态度上出现了一些摇摆,但总体上还是沿着安倍、福田内阁时期的对华路线前进,使中日关系保持了之前的良好发展态势。

2009年4月,麻生太郎首相访华,外界称之为“合作之旅”。访华时间虽然短暂,但却是成果颇丰,双方达成多项共识。我们发现,在这一时期,中日两国在对一些敏感问题的处理上少了一些冲动,多了一些理智,使两国关系逐步走向成熟。

四、鸠山内阁——中日关系加速缓和

(一)“友爱外交”使中日关系更加紧密

2009年9月,日本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接替麻生太郎出任日本第93任、第60位首相。在外交方面,鸠山由纪夫提出了“友爱外交”理念。他曾在日本记者俱乐部的讨论会上表示:“我很讨厌麻生内阁推动的‘价值观外交'。强化价值观相同的国家的外交关系那是理所当然的,所谓外交,更应考虑如何构筑关系,使价值观不同的国家实现共存共荣、自立共生。”[8]鸠山由纪夫的外交理念可以简单概括为“对美独立,对朝强硬,对华缓和”。

(二)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

2009年10月,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借出席第二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之机实现了担任首相后的首次中国之行。胡锦涛和温家宝会见了鸠山由纪夫,并对他长期以来重视并积极推动中日关系改善和发展表示赞赏。双方表示,中日关系克服了困难和曲折,进入了全面构筑战略互惠关系的新阶段。发展中日关系对两国、对亚洲、对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12月10日,日本执政的民主党干事长小泽一郎率领包括逾140名国会议员在内的超过600名的庞大访问团访华,开创了中日交流史上的新纪录。小泽率领的代表团受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热情会见,在日本国内引起强烈反响。

作为对日本领导人访华的回访,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于2009年12月14日至16日对日本进行了访问。中国方面有意通过习近平访日来凸显对日外交的重视,鸠山内阁打破惯例在日程安排困难的情况下促成天皇与习近平的会见。鸠山首相表示习近平“实在是重要的客人”,并强调作出天皇会见这一特殊安排“对今后进一步发展日中关系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9]。

2010年5月30日,应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邀请,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开始对日本进行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媒体称之为“信心与希望之旅”。这次访日的最大特点是,除了与日本政府领导人的正式会谈外,温家宝总理还通过棒球、俳句、太极拳、广播操等方式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公共外交活动,不仅改变了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固有印象,塑造了中国总理的亲民形象,更强化了两国的民间友好氛围,给日本国民留下深刻印象。

(三)鸠山内阁时期中日关系简评

鸠山内阁是日本“改朝换代”后民主党执政的第一届内阁,在外交方面,鸠山内阁明显区别于自民党政府,崇尚“友爱”的鸠山由纪夫推出了“对美独立、对朝强硬、对华缓和”的外交政策。在对华关系方面,较之自民党政府表现得更加积极、友好。遗憾的是,被称为“亲华首相”的鸠山由纪夫任职不足一年便匆匆去职。卸任后的鸠山由纪夫仍然致力于日中友好事业,作为首相特使出席上海世博、率议员代表团访华,其活跃程度不亚于在任期间。

五、菅内阁——中日关系出现拐点

(一)“撞船事件”使中日关系急转直下

菅直人是2010年6月接替鸠山由纪夫出任日本首相的。在政治理念上,菅直人基本属于自由派或“中左派”,主张与中国发展良好外交关系。他对中国十分了解,可以称得上是“中国通”,对中国也非常友好,因此被认为在中日关系上,会延续鸠山时期对中国的友好政策。然而,菅直人就任首相3个月后出现的中日“撞船事件”,使中日关系急转直下,菅直人也没能在改善中日关系方面有所建树。

2010年9月7日上午,一艘载有15名船员的中国拖网渔船“闽晋渔5179号”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捕捞作业时,日本海上保安厅一艘巡逻船“与那国”号赶到钓鱼岛海域久场岛西北12公里处现场,试图“驱逐”中国渔船,并冲撞“闽晋渔5179号”。之后,日本海上保安总部派出22名海上保安官,登上中国渔船,以涉嫌违反《渔业法》为由对“闽晋渔5179号”进行了搜查,并逮捕船长,扣押船员。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撞船事件”,外交部发言人、部长助理、副部长、部长以及负责外交事务的国务委员,或发表谈话,或约见日本大使,严正表明中国政府的立场,强烈要求日本政府无条件放人并赔礼道歉。在国内外舆论的强大压力下,日本政府于9月25日释放了中国船长和船员。至此,历时18天、被吵得沸沸扬扬的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终于落下了帷幕。不过,事件虽然结束了,但因此次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还没结束,它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并没有随着事件的结束而立刻消失。

(二)日本发生大地震,中国政府送真情

2011年3月11日,当日本关东地区发生罕见大地震并引发海啸时,中国政府第一时间派出了救援队。5月21日至22日,温家宝总理出席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前往日本宫城县名取市和福岛县福岛市灾区慰问受灾民众,察看灾情。有媒体将温家宝总理的这次访日称为“患难见真情之旅”。温家宝总理站在灾后废墟上讲话以及亲口品尝灾区蔬菜水果的镜头在日本电视播出后,广大日本民众深受感动。《读卖新闻》在报道中指出,温总理自始至终都笑容可掬,这与两国撞船事件发生后批评日本时的表情截然不同[10]。

(三)菅内阁时期中日关系简评

2010年6月,“草根”出身的菅直人临危受命,继鸠山由纪夫之后出任日本首相。尽管菅直人对改善中日关系同样表现出积极的姿态,但这一时期,由于发生了中日撞船事件,使两国关系一度出现裂痕。中日两国政府从发展中日关系的大局出发,妥善地处理了撞船事件,使中日关系重新恢复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为了更好地改善中日关系,妥善处理两国间出现的问题,菅直人于2011年2月专门设立了“中国问题专家恳谈会”,体现了菅直人内阁为改善中日关系、强化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愿望。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罕见的地震,并引发海啸和核泄漏,中国政府派出的救援队最先抵达救灾现场(最后一个撤离),从道义和物质上给予日方大力支援。温家宝总理震后亲赴灾区慰问,亲口品尝灾区的蔬菜水果,用沉着和微笑征服了日本民众。中国政府本想借此契机改善出现裂痕的中日关系,但由于日本方面忙于内政,无暇顾及外交,错失中日关系改善良机。值得一提的是,菅直人是近几任首相中在任期间唯一没有访问中国的日本首相,这不能不说是菅内阁的一大“缺憾”。

六、野田内阁——中日关系重陷低谷

(一)右翼色彩浓厚,中日关系堪忧

2011年8月30日,日本民主党代表野田佳彦在众院全体会议的首相指名选举中当选第95任首相,成为日本5年来的第6位首相。

在野田上任伊始,国内外媒体对野田本人及其内阁纷纷作出了评价和预测。

中国媒体对野田内阁的诞生发表了谨慎的乐观和期待。《北京青年报》在对野田当选首相的选举过程做了分析之后指出,野田内阁更像一次“夹生”的新政,是一次“换位”的旧政;《环球时报》发表社论指出:希望野田的表现让国际社会耳目一新,祝愿野田首相的任期创造长的、而非短的新纪录;《文汇报》刊文期望野田内阁能够改善中日关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则寄语日本新首相: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中日关系需要登高望远[11]。

相比之下,还是日本媒体的预测比较准确。《日本新华侨报》认为,野田被称为“民主党内的小泉”,属于极右派人物,他上台后将面临国内外一系列的挑战,其对历史的认识和周边国家的态度及外交政策也将成为焦点。野田曾主张:“现在的日本,战犯已被赦免,因此日本再无战犯。”并支持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因此,“野田佳彦具有比承认存在甲级战犯的小泉纯一郎更强硬的极右倾向历史观”。野田一旦逆历史潮流而动,势必失信于民,尤其失信于中国,也有损于日本的利益[12]。

(二)上演“购岛”闹剧,破坏中日关系

2012年9月10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藤村修宣布,日本政府已经决定由政府购买“尖阁诸岛”(即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中的钓鱼岛、北小岛和南小岛,将这三个岛“收归国有”。对此,中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再次重申,钓鱼岛历来就是中国领土,日本方面的所谓“购买”是非法的,无效的。

对于野田佳彦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一意孤行,有学者给出了“心胸狭隘、政治幼稚、战略短视”的评价,认为野田之所以会做出连他自己都承认“对形势估计有误”的举动,原因有四:一没看清历史,二没看清中国,三没看清自己,四没看清美国[13]。

(三)野田内阁时期中日关系简评

野田佳彦就任首相以来,虽然于2012年11月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的APEC会议上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举行了会谈,并于12月实现访华。但在对华关系方面却表现得异常“强硬”,特别是在钓鱼岛问题上,他不顾中日两国领导人多年来达成的共识,竟然抛弃“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与日本右翼势力合演了一出“购岛”闹剧,致使中日关系又一次陷入低谷。由于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倒行逆施,致使已经“回暖”的中日关系又一次跌入低谷,“战略互惠”的关系定位受到严峻的挑战。进入2012年之后,中日两国领导人不仅没有一次互访,甚至在国际会议上同聚一堂却形同陌路,没有任何交流,中日之间的“政治互信”名存实亡。“政冷经凉”是这一时期中日关系的现状。

七、第二次安倍内阁——中日关系再次“结冰”

2012年12月,日本政坛诞生了又一位“新”首相,他就是6年前出任第90任首相的安倍晋三。“二进宫”的安倍晋三上台伊始就表现出与上次截然不同的外交姿态,在对华关系上频频释放不友好信号,大有“纠正”6年前“破冰之旅”之势。

在竞选期间,安倍就声称要在钓鱼岛派驻公务人员,修改“和平宪法”,赋予日本集体自卫权,大幅扩充军事预算,提升自卫队为“国防军”等等。上任后,又频频开展“电话外交”,企图拉拢周边国家建立对华包围网。日本媒体认为,第二次安倍内阁设计的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全面牵制中国的日本外交线路图,已经非常明确地被勾画出来。针对日本政府的挑衅,中国主动收回了对钓鱼岛的主权,明确了领海基线,加强了实际管控和对钓鱼岛的执法力度。公务船和飞机已经常态化地巡航在钓鱼岛领海和领空,改变了日本非法控制钓鱼岛的现状。

2013年2月21日至23日,安倍晋三访问美国,试图在钓鱼岛问题上得到美国的支持,然而,奥巴马并未给安倍“面子”,在会谈中只字未提“钓鱼岛”。共同社评论说,美国担心,如果安倍在历史认识问题等领域强调“鹰派路线”,那么日本与中国、韩国的关系可能进一步恶化。奥巴马试图通过重视亚洲找到美国经济复苏的道路,因此将要求安倍谨慎应对与邻国的关系[14]。4月23日,安倍晋三参加国会参院预算委员会会议,在谈及时任首相村山富市1995年就侵略和殖民历史表示歉意和反省的“村山谈话”时他说,国际上和学术界对“侵略”的定义模糊。它的定义“会因国与国关系中各国所处立场不同而不同”[15]。安倍晋三的这一言论遭到中韩两国的强烈抗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5日说,如果日本领导人将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扩张和殖民统治视为引以“自豪”的“历史和传统”,日本将永远走不出历史的阴影,日本同亚洲邻国的关系将没有未来[16]。韩国执政党新国家党党首黄佑吕发表谈话说,安倍质疑“侵略”的准确定义,“是军国主义幽灵复活”[17]。2013年“春季例行大祭”期间,日本副首相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等3名内阁成员参拜了靖国神社,首相安倍晋三虽未参拜,但他以“内阁总理大臣”名义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4月23日,168名日本国会议员集体参拜靖国神社,创造了2005年以来日本国会议员参拜人数之最。日本政界的这一右倾化举动,也为已经降入“冰点”的中日关系再加一层霜。第二次安倍内阁才刚刚起步,中日关系就已降到了“冰点”,前景令人担忧。

结 语

综上所述,2007年至今的6年时间里,日本政府换了7任首相,其中安倍晋三卷土重来,两次出任首相。在日本这7届政府期间,中日关系经历了“破冰”——“融冰”——“迎春”——“暖春”——“合作”——“友好”——“拐点”——“低谷”——“结冰”的过程。中日关系出现今天这样的局面是两国人民所不愿看到的,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切望两国领导人能从中日两国的长远利益出发,求大同,存小异,以平等协商的方式解决两国之间的争端。在2006年至今的6年多时间里,中日关系恰好画了一个圈——从“冰点”到“冰点”。而经历这两个“冰点”的关键人物恰恰就是安倍晋三。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不知曾经打破小泉之“冰”的安倍能否打破自己结的“冰”?

[1]新华社记者.开启改善中日关系的希望之窗[N].人民日报,2006-10-10.

[2]谭晶晶,马文博.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抵京开始对华访问[OL].新华社,2007-12-27.

[3]曹鵬程.福田康夫赴北大演讲[N].人民日报,2007-12-29.

[4]李东航.日本外相麻生太郎的是非观[N].解放军报,2006-02-07.

[5]外媒:麻生称“日中友好是手段”[OL].新华网,2008-09-13.

[6]麻生称将继承村山谈话精神反省二战侵略史[OL].中国新闻网,2008-10-04.

[7]戴长澜.麻生称访华成果显著“合作之旅”达成多项共识[N].中国青年报,2009-05-02.

[8]鸠山由纪夫其人言行:将约束同僚参拜靖国神社[N].中国青年报,2009-09-18.

[9]习近平访日特殊安排天皇会见引世界关注[N].参考消息,2009-12-15.

[10]温总理用微笑征服日本[N].读卖新闻,2011-05-22.

[11]叶小文.中日关系如何登高望远[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8-31.

[12]王锦思.日媒:野田佳彦将给中日关系带来什么颜色[OL].中国新闻网,2011-09-05.

[13]叶小文.日本首相有四个问题没看清[OL].新华网,2012-09-22.

[14]美方低调接待安倍晋三奥巴马只字未提钓鱼岛[N].人民日报,2013-02-24.

[15]杜鹃.安倍晋三扬言:“侵略”定义模糊[N].新民晚报,2013-04-25.

[16]王迪.外交部:日本视侵略历史自豪与邻国将没有未来[OL].新华社,2013-04-25.

[17]安倍称殖民不是侵略韩国拟将日本告上联合国[N].新京报,2013-04-26.

“Ice-breaking”and“Ice-forming”in Sino-Japanese Relationship——From the First to the Second Abe Cabinet

ZHANG Yao-wu
(School of Japanese Studies,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an 116044,China)

The“Ice-breaking trip”by Abe Shinzou and the“Ice-melting trip”by Wen Jiabao warmed up the Sino-Japanese relationship that had dropped to freezing point during the Japanese Koizumi Cabinet.The“Spring-welcoming trip”by Hujuda Yasuo and the“Spring-warming trip”by Hu Jintao turned the Sino-Japanese relationship from“cold winter”to“warm spring”.Asou Cabinet basically followed the route of the China Policy adopted by Abe and Hukuda Cabinet.Sino-Japanese relationship had,as a result,maintained the previous good development momentum.Hatoyama Cabinet was the frst Democratic cabinet since“New Dynasty Replacing the Old”.Compared with the Liberal Democratic government,Hatoyama Cabinet was more positive and friendly in terms of its China policy.The“ship collision incident”during Kan Naoto Cabinet triggered the cool-down Sino-Japanese relationship.The“island purchase farce”put on by the Noda Cabinet served as the infection point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hip.The second Abe Cabinet continued to“turn to the right”,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ship once again“freezes”.

Sino-Japanese relationship;Ice-breaking;Spring-welcoming;Ice-forming;Abe Cabinet

D829.313

:A

:1008-2395(2013)04-0017-06

2013-04-10

张耀武(1959-),男,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教授,东北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战后中日关系、日本政治外交研究。

猜你喜欢

破冰麻生麻生太郎
法媒:北京“破冰”北极
麻生被自家人“逼宫”
麻生秀英语,白宫没听懂
麻生遭遇 新一轮“打击潮”
麻生急得咬手指
麻生大秀毛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