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龙的成语的文化内涵

2013-03-20周丽颖主贵之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图腾成语文化

周丽颖,主贵之

(1.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2.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433)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变幻莫测的神物。封建帝王把它当作自己的真身,自称“真龙天子”;平民百姓把它当作自己的神灵,祭龙求雨时,每每表现出极大的虔诚。随着历史的发展,龙俨然已成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海内外的华人都自称是“龙的传人”。全国各地的山河湖泉,数不清有多少用龙来命名;天文学中的东方群星被称作“苍龙”;生肖以属龙为祥;端午节要赛龙舟;绘画、雕塑、书法、服饰、建筑中,也离不开龙的形象和踪迹。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种永不衰竭的精神力量,以其为核心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外形充满力感、动感和美感的“龙文化”。

成语是一种具有意义上的整体性和结构上的凝固性,且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汉语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的精华,以形象的手法、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式反映着丰富的语言内容和深邃哲理。这些成语生长于古代汉语的肥沃土壤中,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含有“龙”字的成语在中华成语中的数量也相当可观,笔者利用中国知网的工具书频道对含有“龙”字的成语进行了穷尽式的搜索,发现《中华成语全典》共收录成语31 829条,含有“龙”的成语就有 190 条。

目前,不少学者已从成语出发对龙文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是,从成语构成的角度来研究龙文化的还较少见,鉴于此,我们拟从龙与其他事物相结合构成成语的角度对龙文化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语料来自《中华成语全典》统计得出的190条成语。

一、龙与水的结合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龙是掌管雨水的动物神。《左传·桓公五年》:“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可见,龙神是被当作具有降雨神性的神来祭祀的。《山海经》所提到的应龙和烛龙,也都具有起风雨的神性。龙的基本神职是兴云布雨、司水理水,它总是和水相伴相随。雨水是离不开云层、雷电的,所以龙和云、雷也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龙水结合与中华农耕文明

龙与水结合而形成的成语有“蛟龙得水、蛟龙失水、车水马龙、车龙马水、马龙车水”,共5条。另外,“蛟龙得雨、蛟龙得云雨、鼎湖龙去、龙归大海”也直接和水有关。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农耕文明之中,对水的依赖性极大,人们视水为命根。然而,古代农业生产水平极其低下,人民在干旱等自然灾害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干旱到来时,人们迫切盼望司水之神能够及时降甘霖,于是创造了“龙”这样一个兴云布雨的神,并祈求得到它的帮助,表达出人们要征服自然力的强烈愿望。可见,对水的冀求和恐惧以及由此产生的征服欲望,是原始先民们赋予龙司水布雨神性的根本动因。

(二)龙字与云、雷的形、音联系

从字形角度看,“龙”字和云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从字音角度考虑,龙又和“雷”有关,雷声隆隆之后才有倾盆大雨。《论衡·感虚篇》记载:“雷龙同类,感气相致……龙闻雷声则起,起而云至,云至而龙乘之。云雨感龙,龙亦起云而升天。”王充的这番话道出了龙与雷雨之间的关系。《周易·说卦》提到“震为雷,为龙,为玄黄”,同样认为雷和龙具有同一性。电闪雷鸣,大雨如注,雷电和雨水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客观同一性,因此雷电很自然就成为龙的载体。龙的发音也是模拟雷声的,“隆”和“龙”读音相同。

二、龙与凤的结合

作为万物灵长的人总喜欢成双成对,龙也有一个和它相伴相随的另一半——凤。龙与凤结合而成的成语共有32个,常见的有“龙飞凤舞、龙肝凤脑、龙驹凤雏、龙盘凤逸、伏龙凤雏、攀龙附凤、凤翥龙翔、龙楼凤阁、龙眉凤目、烹龙炮凤、龙章凤姿、龙言凤语、龙血凤髓、龙兴凤举、龙雕凤咀、乘龙配凤”等。上古时代,先民创造出龙和凤这两个图腾,并用其来化解自然界的种种难解之谜,表达了中华民族对龙和凤的崇拜、敬仰之情。龙为阳,凤为阴,这种图腾崇拜也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阴阳观。

(一)龙凤结合与中华民族图腾崇拜

龙来源于蛇图腾,龙的形成是远古氏族逐渐联合发展的一种反映。古文献中记载的许多氏族和部落,都曾以蛇为图腾。如,《山海经》里记载的“延续”“烛龙”“相柳”“轩辕”等先民形象,都是人面蛇身或人首蛇身,就连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兄妹,也是人首蛇身的。有些专家认为,龙就是这些蛇图腾的演变与发展。在氏族发展过程中,以蛇为图腾的华夏族联合了许多其他氏族的图腾,如虎、牛、马、羊、鹿、鹰等,逐渐演化出一种联合性的图腾——龙。龙身上所具有的“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的特性,实际上是各种图腾联合而表现出来的神性。

如同龙是兽(以蛇为主体)图腾的融合与神化一样,凤凰是鸟图腾的融合与神化。据文献记载,远古氏族有不少以鸟为图腾。如,《诗经·玄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说法,《史记·殷本纪》也记载了商之先祖是其母因食玄鸟之卵有孕而生的故事,可见,古时商族以鸟为图腾。另外,以少昊为代表的东夷族皆以鸟为官,如,《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我国南方楚人的先祖也把鸟作为其崇拜的图腾,目前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刺绣品中,很多上面都有凤凰图案纹样。神鸟凤凰正是在各种鸟图腾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

龙和凤都来源于我国早期的图腾崇拜,它们是中华民族的图案、标志和象征,作为两种标志性的动物,它们常被相提并论。

(二)龙凤结合与中华民族的阴阳观

据文献记载,龙和凤都起源于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期,而且几乎同步。龙是古人对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及云、雷、电、虹等自然现象进行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是龙的主要集合对象,因此,龙常常被称为“鳞族之长”“众兽之君”。凤是古人对多种鸟、禽和某些游走动物进行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长翅膀的鸟禽是凤的主要集合对象,因此,凤便登上了“羽族之长”的宝座,有“百鸟之王”之称。龙是众兽之君,凤是百鸟之王,龙因变化飞腾而灵异,凤因高雅美善而祥瑞,这是一种整齐、和谐的对称关系,龙凤的结合便成了必然。

中华文化极为重视天地、阴阳、男女相合的观念。在龙被封建帝王垄断以后,凤凰随即为皇家所专有。龙代表帝王,代表天,代表阳;凤凰代表后妃,代表地,代表阴。龙是力量的象征,凤是美丽的象征,龙和凤的结合是力和美的结合,乾坤相合,龙凤相配,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不过据记载,凤凰是凤鸟的总称,实际上,雄性曰“凤”,雌性曰“凰”,因此旧时男子求婚叫做“凤求凰”,汉赋大家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更是因一曲《凤求凰》而为人称颂。但是,由于中国人强烈的阴阳观,凤凰最终的演变结果是雄性的凤做了龙的雌性配偶。现在,凤与凰并称,其属性也自然只有雌性、阴性了。

三、龙与虎的结合

龙与虎结合形成的成语是含有龙字的成语中最多的,共有50个。龙与虎好似一对孪生兄弟,共同彰显着勇猛、力量与才智。龙是天上之神,虎是山中之王,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遥相呼应。二者结合在一起,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反映了人们对一种难以超越的神力的向往。从龙虎结合的成语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大自然相处的和谐和抗争的勇敢,以及我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一)龙、虎与勇猛之士

古人认为虎是“山兽之君”,是威猛勇武的象征,人们常借虎以助威和辟邪。河南省濮阳市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龙虎图案表明,原始社会已把虎作神物,到周代已有在门上画虎驱邪的习俗。虎以其勇猛威武的形象,成为了英勇作战的将士们的象征,故有“虎将”“虎士”“将门虎子”的说法。在古代,制服老虎也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水浒传》中的武松因为打死一只老虎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可见,人们对老虎存着敬畏甚至恐惧的心理,虎也因此可以和能够兴云布雨、法力无边的龙相提并论,一起来彰显威猛将士的形象。从“降龙伏虎、龙拿虎跳、龙骧虎视、龙盘虎踞、龙潭虎穴、龙腾虎跃、生龙活虎、如龙似虎”这些成语中,可以看出虎与龙一样的威猛和不可超越。

(二)龙、虎与帝王贤才

人们还常用龙和虎来比喻封建帝王或有才能的人,如“藏龙卧虎、潜龙伏虎、龙行虎变”等。

龙与帝王的联系,可以追溯到远古神话传说,那时的龙还是领袖人物的坐骑,如有黄帝登龙升天的说法等。龙与皇帝合而为一,始于汉高祖刘邦。《史记·高祖本纪》有这样一段记载,刘邦母亲“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这个故事很可能是刘邦的谋士们为这位低级官吏当万民之主编造出来的,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后世帝王为了证明自己地位的合法性,纷纷效仿刘邦,自称“真龙天子”,并且根据《周易》关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说法,确认帝王为“九五之尊”的龙的化身。龙遂成了帝王家的专利品,皇宫是“龙廷”,宝座是“龙座”,几案是“龙案”,龙服是“龙袍”,身体是“龙体”,颜面是“龙颜”,子孙是“龙子龙孙”。

历代的帝王都极力地想要把龙据为己有,平民甚至不能穿带有龙图案的衣服。不过龙还是来到了民间,并与虎相结合,用来称代有才能的人。龙和虎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在民间受到了不小的礼遇,只有出类拔萃的人才可以被称为龙或虎。如“潜龙伏虎、潜龙勿用、打凤捞龙、望子成龙、骥子龙文、人中之龙”等。

四、龙与马的结合

龙和马结合而形成的成语并不多,把同一意思不同说法的成语都统计在内,一共也只有“车龙马水、车马如龙、车水马龙、龙马精神、精神龙马、马龙车水、马如游龙”7个。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其文化意义却很值得关注。在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在陆地上最得力的交通工具便是马了,中原人不擅骑马,所以马作为交通工具,总要和车结合在一起,“马车”就成了古代最先进、最豪华的交通工具,类似今天的宝马。另外,马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品格赢得了大家对它的青睐,龙马精神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

(一)龙马结合的渊源

马的许多神态风韵与人们想象中的龙极为相似,古人常常将想象中龙的形象观念投射到马的身上。北朝乐府《琅琊王歌辞》形象地吟咏道:“骢马高缠鬃,遥知身是龙。谁能骑此马,唯有广平公。”古人以龙称马也较为常见,如“马八尺以上为龙”(《周礼·夏官》);“乘鸾辂,驾苍龙”(《礼记·月令》);“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吕氏春秋·本味篇》);“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龙子”(《西京杂记》卷二);“马以龙名”(颜延之《褚自马赋序》)等。

以龙称马多少带有一种比喻或美誉的意味。“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这是中国古人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不可移易的至理名言。马在农业生产、商旅运输、政治外交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其在古代军事上的价值更是不可小觑,《左传》中就提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马的实用价值及其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加上封建帝王的爱马之癖,更使得龙马之说广为传扬。元人郝经《虎文龙马赋》咏叹道:“飞而在天则为龙,行而在地则为马。”正所谓“天马行空”,可见马作为龙在现实中的对应物,更是寄寓了中国古人对龙的尊崇心理。

(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龙马能如此结合应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原人以农业为主,周边的少数民族则以游牧业为主。游牧民族作为非定居民族,其居住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必须要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进行大规模的迁徙,以寻找可以暂时居住的水草丰茂、适于放牧的地区。借助于被放牧的马匹的力量,远距离的迁徙成为可能。马作为游牧民族的生产工具也就成了一种财富的象征,可以说,马文化是游牧民族牧业文明的代表。而纵观我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中国文化并非固步自封,而是以中原农业文化为主体,不断吸收、融合周边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尤其是经历元朝、清朝两代少数民族统治,中华文化已经很好地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在汉族原有马文化的基础之上,汉族龙文化与少数民族马文化接触、融合,使中华马文化更加丰富,并在龙马相结合的成语中表现出来。如果中华文化只有中原的农业文化,没有周边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就不会有农牧文化的交融,或许马也就不会被推到可以和龙并驾齐驱的位置。

五、龙与蛇、鱼、猪等的结合

我们要赞美一个事物,常常需要拿它和相反的事物来做鲜明的对比。为了突出龙的美好,蛇、鱼、猪等动物便常被拿来与其作对比。在语料中,龙、蛇搭配而成的成语共10条,龙、鱼搭配而成的成语共7条,龙、猪搭配而成的成语共2条。通过龙与现实生活中各种动物的对比,中国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龙的偏爱态度。

(一)蛇、鱼、猪的对比效果

蛇是冷血动物,常趁人不备给人以致命的袭击,其阴险让人们不寒而栗。鱼虽生活在水中,却庸庸碌碌,没有什么大的作为。猪更是在人类的驯服下成了任人宰割的家畜。在龙面前,它们无一例外地都担当了小丑的角色。如,“强龙不压地头蛇”,“地头蛇”比喻称霸一方的人;“龙蛇混杂”,比喻好人、坏人或能人、庸人混杂在一起;“鱼质龙文”,指具有鱼的实质,龙的外表,比喻徒有其表,名实不符。“一龙一猪”,一个是龙,一个是猪,比喻二人差别极大。

选择不同的动物作为龙的对应物,也显示出龙形的不确定性。中国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对龙的描述是:“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新华字典》中对龙的解释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辞海》的解释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有鳞有须能行云作雨的神异动物。”在《中华大字典》《辞源》等辞书中也有相类似的解释,一般认为龙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正是龙形的诸多不确定性,为人们选择反面形象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龙、蛇与书法、文章结缘

由于龙和蛇在外形上具有潇洒飘逸的共同点,因而龙和蛇结合的成语又有一层特殊的含义,即被用来形容书法、文章、线条、形貌、姿态等的潇洒飘逸。如,“笔走龙蛇”表现的是挥笔时呈现出的龙蛇在舞的状态,形容书法矫健多姿。再如,“龙蛇飞动、龙蛇飞舞、龙蛇落笔”等,也多是如此。

由于没有人知道龙到底长什么样,所以龙的形象便是五花八门,但是各种各样的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神采飘逸。想到龙,人们便会想到它那飘逸的神采,于是,龙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里畅行无阻,游刃有余。在文人的笔下,龙被借用来比喻书法、文章等,体现出了中华儿女无穷的想象力。

六、结语

从成语搭配的角度可以看出,中国人在使用含有“龙”字的成语时,已形成一种固定搭配,这种搭配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龙与水的结合,反映了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条件下,人们对雨水的强烈依赖性。龙与凤的结合,反映了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对图腾的极度崇拜,随着历史的发展,凤与龙逐渐成为相对称、相匹配的阴阳对应物。龙与虎的结合,表现了出了龙、虎的威力。它们的勇猛、强悍又是不可超越的,封建帝王把龙作为自己的象征,人民把龙和虎作为勇猛、贤德之士的象征。龙与马的结合,反映了马在古代的重要性及中华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的交融。蛇、鱼、猪等是人们在赞扬龙时,所选取的反面比较物,之所以选取这些动物作比较是和龙形的不确定性相关的。另外,龙蛇结合常借其外形的飘逸、婉曲来表达书法、文章之美。

[参考文献]

[1]莫彭龄.“四字格”与成语修辞[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3):54-58.

[2]周崇发.论中华龙的起源[J].江汉考古,2000(4):63-76.

[3]曹先擢.汉字文化漫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李龙.中国龙文化研究提纲[J].理论观察,2000(4):46-51.

[5]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图腾成语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这条比较傻》等
再来一瓶
关注食品安全
谁远谁近?
拼成语
猜成语
沐浴喷头坏了怎么办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