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乐府诗《长歌行》及其英译文的及物性分析

2013-03-20陈思颖刘树蕙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原诗物性参与者

陈思颖,刘树蕙

(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安710064)

乐府作为一种诗作文学体裁,起始于夏商周时期,兴盛于汉魏两晋南北朝,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出现和发展让中国诗歌由简单的四言诗转向了五言诗和七言诗,为格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乐府诗的英译研究进行了专门探讨。李正栓教授指出:“要突破目前国内外已有的零星乐府诗英译文本研究几乎都集中在译诗的修辞手法等形式方面这个局限,加强对乐府诗翻译的整体性研究,倡导跨学科研究,加深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理论研究。”[1]68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尤其是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诗歌英译,黄国文教授已经做了许多非常有益的尝试。但此类研究多数集中在唐诗和宋词上,对乐府诗译文的研究,目前尚不多见,因而需要更多地进行探讨。本文将继续这一方面的尝试,运用经验纯理功能的及物性理论,对西汉乐府诗《长歌行》及其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一、及物性系统理论简介

韩礼德认为语言具有多种功能,其中,语言的纯理功能是功能语法学说的核心。韩礼德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为三种: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概念功能主要包括及物性系统、语态系统和归一度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及物性系统。及物性系统的作用在于“把人们对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用若干个过程(Process)表达出来,并指明过程所涉及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2]21。根据事件或活动的性质,韩礼德区分出以下六种主要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参与者是‘动作者’和动作的‘目标’,表述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的成分是环境成分。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心理过程一般有两个参与者,一个是心理活动的‘感觉者’,另一个是被感知的‘现象’。关系过程可以分为归属和识别两类。关系过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参与者是‘载体’和‘属性’,而在认同型关系过程中参与者是‘被认同者’和‘认同者’。行为过程指诸如呼吸、做梦、哭笑等生理活动过程,行为过程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即‘行为者’。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参与者是‘说话人’‘受话人’和‘说话内容’。存在过程是表示有某物存在的过程,参与者是‘存在物’。”[3]71-80

二、《长歌行》原诗的及物性分析

《长歌行》为汉乐府古辞,至今共保留有三首,“行”是乐府诗中的一种体裁。本诗便是其中一首,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它是一首劝学诗,劝勉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要珍惜大好光阴,努力进取。诗篇短小精悍,结构紧凑,仅用十句,便写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尤其末尾两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古训,让这首西汉民歌升华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警策千世。这首诗家喻户晓,催人奋起,深受中西译者的关注和青睐,因而产生的翻译版本也不尽相同。

从经验功能的及物性角度来看,全诗可分为十个过程,即:(1)存在过程,其中“青葵”是参与者,“园中”是表地点的环境成分,这句是隐性的存在过程;(2)物质过程,“朝露”“日”都是参与者,“待”是过程,“烯”是目的;(3)物质过程,“阳春”“德泽”是参与者,“布”是过程;(4)物质过程,“万物”“光辉”是参与者,“生”是过程;(5)心理过程和物质过程,其中“恐”是心理过程,“我”是隐性的参与者,“至”是物质过程,“秋节”是参与者,“常”是表程度的环境成分;(6)物质过程,“焜黄华叶”是参与者,“衰”是物质过程;(7)物质过程,“百川”是参与者,“到”是物质过程,“东”和“海”都是表地点的环境成分;(8)物质过程,参与者还是“百川”,“归”表过程,“何时”是表时间的环境成分,“复”是表程度的环境成分,“西”是表空间的环境成分;(9)物质过程,参与者是隐性的“我、我们”,“少壮”是环境成分,“不”表归一性,“努力”表过程;(10)心理过程,其中参与者还是隐性的“我、我们”,“老大”是表时间的环境成分,“徒”是表方式的环境成分,“伤悲”为过程。

本诗通过八个物质过程,两个心理过程和一个存在过程,体现诗歌勉人惜时向上的主旨。通过一系列的环境成分,体现四季更迭,光阴易逝。在这里有一点要说明,第五句有两个动作,“恐”和“至”,应该是包括两个过程的。但从诗人要表达的意义上看,这一句的重点是表示心理过程的“恐”。为了方便分析,在这里,我们把这句诗只当作心理过程来处理,“秋节至”视为环境成分。

三、英译文的及物性分析

本文选取《长歌行》的两种英译文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详见附录),分别来自许渊冲[4]40(以下简称许译)、杨宪益、戴乃迭[5]174(以下简称杨戴译)。下面将对译文的过程类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与原诗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讨翻译的得失。

(1)青青园中葵

从过程类型来看,两种译文的过程类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都与原诗基本符合。但是两种译本中参与者the mallow的具体体现形式不同。杨戴译略显平淡。许译green in hue与下句尾韵对等,“音美”之效显而易见。就展示原诗意境而言,许译更具表现力。

(2)朝露待日烯

对此句翻译,两种译文都与原诗一样,采用了物质过程,选择的动词也大致相同,分别由waiting for和await体现。对于参与者,杨戴译与许译都选择了隐性的动作者the mallow,目标则是sunlight,变通得当,通过意译把原诗的意思更好地展现给了读者。

(3)阳春布德泽

这句诗的意思是:“明媚的春光普照大地,万物受此恩泽而焕发着美丽的光彩。”这里的“德泽”是“恩泽、恩惠”之意。两种译文的过程类型都与原诗?吻合,从选词上看,spread强调传播的面积广泛;而diffuse则强调气体或液体穿过穿透某物。相比较而言,spread比diffuse更符原诗意境。再来看参与者,两种译文所选的动作者与原诗基本一致,只是具体体现形式略有差异,许译的radiant比中性的bright更能体现春光的和煦,原诗的意象得到了更好的展现。而对于目标而言,杨戴译采用直译virtue与原诗本意相同,可细细推敲下,此处的德泽应该指的是阳光雨露,许译采用了意译的方式,its nourishing light和kind moisture符合原诗暗含的意味,只是侧重不同,各有千秋。

(4)万物生光辉

从过程类型来看,原诗是物质过程,而许译采用了关系过程,用意译的方法,通过动词become把原诗中光辉由弱到强的逐渐变化过程体现了出来,诗贵意境,许译善于变通,很好地传达出原诗的“意美”。杨戴译过程类型与原诗一致,仍然是直译,选用的动词adding也忠实于原文,只是其中韵味就稍显逊色了。从环境成分来看,许译仍侧重意译,把“光辉”意译成对称的句式“fresh and light”,属于追求“形美”,也让读者对原诗的意象产生遐想。所以此句,就对译文的过程类型,体现原诗意境及翻译技巧方面而言,许译更胜一筹。

(5)常恐秋节至

两种译文都采用了心理过程,与原诗一致。诗中的“恐”字刻画了人对自然界万物转瞬即逝的忧患心态。在选词上,杨戴译和许译都选用了dread,传达了人们对秋季来临的忧恐之情。从参与者角度来看,两种译文都将原诗中省略掉的参与者补充进去,使原诗意思得到更完整的体现。此外,许译为了与下句的尾韵对等,达到“音美”的效果,增加了参与者成分drear,不仅没有画蛇添足之嫌,反而成为锦上添花之笔,将秋天的衰败凋零之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是诗情浓郁。只是,对于表程度的环境成分“常”,许译和杨戴译都未有体现。但总的来说,这两种译文都还是符合原文的,尤其是许译,用词精当,用韵细致。

(6)焜黄华叶衰

这句诗描写的是秋天花残叶败的凄凉之景。原诗只有一个物质过程,杨戴译和许译则都把原诗理解为两个过程:关系过程和物质过程。虽如此,可这两种译文却并没有改变原诗的意思,而是将原诗作者省略掉的过程给补充完整了,使原诗的意境更生动地体现出来。许译似乎更讲究“音美”与“意美”,sear与上一句的drear互押尾韵,律动感明快清晰;red与yellow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事物由盛到衰的转变。杨戴译与原诗基本一致,属于直译,但就诠释原诗风格与意境而言,与许译相比,略显不足,只能达意而未传神。

(7)(8)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对于这两句诗,杨戴译采用了陈述语气;许译的第七句是陈述语气,第八句为疑问语气;第七句,无论在及物性对应还是选词上,杨戴译与许译大体相同,过程类型都通过flow体现。第八句,杨戴译的过程类型是以turn体现,而许译选择关系过程,用意译的方法,将“百川”拟人化了,把江河东去而不能倒转的无奈之情体现得十分透彻。

(9)(1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对(9)(10)句的翻译,杨戴译和许译每小句都只采用了一个过程类型,且杨戴译的物质和心理过程最符合原文。第十句,许译选择物质过程,与原诗不符,没能体现出诗人对于大好光阴白白流逝的悔恨之情。而杨戴译选择了心理过程,动词grieve恰当地体现出了原诗的情感。对于表方式的“徒”,杨戴译和许译都用了in vain,权衡之下,总体来说,杨戴译与原诗在功能上最接近,对原诗意义的表达最贴切。

四、结语

本文将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纯理功能作为理论依据,从及物性角度出发,对乐府诗《长歌行》的两种译文进行了初步对比分析。从分析中发现,译文和原诗中的过程类型通常是对等的,这样原诗的形式美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从而更好地把握翻译的准确性。不过,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合并原诗的过程类型,其中次要的部分可以加以变通,转换成环境成分,例如第五句“常恐秋节至”的翻译,不能为了一味地追求形美而舍弃意美。其次,由于译者对原诗的理解不同,采用的过程类型会略有差异,因而在表达上有的生动形象,有的则稍显平淡,在传达原诗的意境及寓意上,也是各有得失。除此之外,本文再次证明了及物性系统在诗歌翻译和译文鉴赏方面的可行性,为研究翻译作品提供了一个新渠道。

[1]李正栓,贾晓英.乐府诗英译综述[J].保定学院学报,2010,(4):64 -68.

[2]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录.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4]许渊冲.汉魏六朝诗: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5]杨宪益.乐府:汉英对照[M].戴乃迭,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原诗物性参与者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台胞陈浩翔:大陆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中韩天气预报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LKP状态方程在天然气热物性参数计算的应用
峨眉山月歌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改诗为文三步走
低孔低渗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及其适用性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