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心理的探索与研究

2013-03-20

梧州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毕业生心理大学生

梁 毅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 3 0 0 3 1)

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心理的探索与研究

梁 毅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 3 0 0 3 1)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求职期望与现实矛盾突出,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更难,导致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突出,出现了焦虑、挫折、自卑等心理。该文通过分析体育专业毕业生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提出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措施,找出相应的心理调适方法,以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困扰,为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就业理论指导。

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1 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各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我国高校扩招的背景下,虽然受到教育的机会增多,但伴随而来的是就业机会的相对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体育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面对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大学生由于对就业现状心理准备不充分,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就业心理问题,影响了顺利就业。了解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正确引导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对顺利就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

1.1 体育专业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

1.1.1 焦虑心理

焦虑是大学生最常出现的心理问题。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有限的岗位供应、激烈的就业竞争和不确定的选择,直接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的心理。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大多是在还没有确定工作岗位的情况下,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自己的理想是否能够实现,或是害怕自己找不到工作、无法胜任工作和适应工作环境等,由此产生的一种焦躁不安的心理情绪。这种焦虑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常见,在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身上表现会更加突出。这种焦虑情绪,会使大学生背负沉重的精神压力,使他们心理紧张、烦躁不安、自控能力降低。尤其是在毕业前夕,很多毕业生会由于过度焦虑,在择业时紧张烦躁,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种焦虑的心理会引起异常的生理反应,严重时还会导致问题行为的发生[2]。

1.1.2 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自我认识不足、自我评价过低的表现。部分体育专业的学生过低地评估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敢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不敢参与竞争,认为自己的专业不好,就业面窄,就业率低。而有的学生在屡次遭受挫折后,自尊心受到伤害,甚至开始降低自己的择业标准,使自己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自卑的心理使大学生对就业前景产生悲观失望的心态,阻碍了聪明才智、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过度的自卑,甚至会使大学生精神不振,产生厌世的心态,最终走向极端。

1.1.3 抑郁心理

许多体育专业学生在求职中因为就业面窄,不为用人单位接受,难以就业,屡屡受挫,而导致情绪低落、精神不振,整日都处于抑郁寡欢、意志消沉的精神状况,在择业不利、就业困难的阴影中无法自拔,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的正常开展,同时也容易错失就业机会,影响了正常的择业。也有部分成绩较优秀的学生,由于抱有较高的择业心态,期望值过高,认为自己能够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甚至与周围同学盲目地攀比[3],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更受打击,降低就业的信心,产生抑郁的心理。

1.1.4 依赖心理

择业中产生的依赖心理表现为:不积极地为就业做好准备,不愿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只想依靠父母、老师或是其他关系,认为有关系就一定能有一份好工作。所以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不用去找工作,单单凭借父母良好的社会关系,就能得到一份好工作。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就业形势会好转,迟早会有适合自己的工作,期望于借助外部力量帮助自己顺利就业。

这种依赖心理是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的表现,凡事总想着去依靠别人,不知道自己去争取,缺乏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在这样的依赖心理下,即使有就业机会,有好的工作,也会向家长、老师寻求决策帮助,不敢自己做选择,最后往往导致择业时机的贻误。长此以往,会形成恶性循环。

1.1.5 自负心理

自负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择业中好高骛远,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对自己的评估过高,对工作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认识到社会就业现状和自己的理想是有差距的。受这种心理支配的大学生,由于在择业过程中盲目自信,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 “眼高手低”的不良印象。部分体育专业学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希望能够一毕业就进入待遇好的用人单位,总是去追求高薪酬的工作,忽视自己的专业能力,反而错过了许多其他的好机会。在这种自负心理下,许多毕业生在求职期间投出上千份简历,得到的回函却很少,不仅打击了他们择业的信心,还会错失很多好的就业机会[4]。

1.2 体育专业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2.1 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

现今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偏向于功利化,存在 “拜金主义”的思想,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考虑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对职业兴趣和职业技能的提升与自身的发展前景等因素的考虑,因而在择业中往往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职业。而且由于很多大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受到家庭的溺爱较多,社会经验缺乏,对社会存在的适应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缺乏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只想得到稳定的高薪酬的单位而不敢自己去创业。由于体育专业的特点和毕业生自身等原因,部分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素养与用人单位要求相差甚远,缺乏足够的就业能力。而少数学生在校期间曾因为违纪受到过学校的处分,担心自己不能顺利地就业,心理压力大,更加担心自己无法顺利毕业。

1.2.2 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就业难的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而高校的扩招政策使得大学生的竞争压力增大,就业就更加困难。有的高校体育专业在专业设置上和师资配置上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往往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要,结构性失业现象明显。且在教学过程中,各高校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授,而缺乏对学生面对压力时的心理疏导和就业的指导。其次,父母对子女的期望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个好的工作,而面对如今就业难的现状,急迫的就业要求也会给体育专业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2 解决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尽管就业形势严峻,但是大学生找个工作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只是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只有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直面就业压力,大学生才会产生积极的心态,努力去争取就业,做出正确的选择。要预防和减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消极的心理问题,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还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2.1 学校的引导是解决学生就业心理的关键

学校和学生的接触较多,是最了解学生的各项学习和心理状况的,所以,学校的引导作用在预防和减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2.1.1 开展就业心理咨询,疏导不良心理

学校应该开展相关的就业心理咨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估自己,避免由于自负或自卑的心态而产生挫折和焦虑的心理情绪。同时,在引导学生客观地自我评价的前提下,还要指导学生正确地把握择业期望值,对择业的要求期望不宜过高或过低,使毕业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有发展前景的职业。还要引导毕业生积极参与就业竞争,不因体育专业就业面窄而放弃获得就业的机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去竞争,实现自己的价值。要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让他们学会调节情绪,敢于面对挫折,积极向上,排除各种消极的心理情绪,树立信心[5]。

2.1.2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

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指导学生在入学后就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修正规划,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还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国家政策,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教育,教会学生就业方法。在日常的专业知识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帮助学生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适应社会,能够顺利就业,实现职业理想。

2.1.3 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创业

现在大学生择业呈现多元化,在体育专业就业困难的情况下,选择自主创业也是一条很好的出路。所以,在改革专业设置中,学校可以多增加一些自主创业的教育,强化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创业观念,为学生创造自主创业的环境和机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

2.2 社会和家庭的辅助同样起着关键的作用

政府应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氛围,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而家长在子女就业时也应尊重子女的意愿,可以给予相应的意见指导,但不能将个人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6]。

3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导致体育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焦虑、自卑等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虽然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在短期内无法根本消除,但必将随着高校就业教育的不断改革而逐步得到改善,社会的进步、创业趋势的不断深化与职业分工的细化势必给体育专业毕业生带来更多职业种类的选择和就业机会。

[1]段慧丽.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0-35.

[2]马永明.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2008(5):66-68.

[3]俞旭.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09(7):120-123.

[4]曹莉.我国高师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教育的探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1(6):56-57.

[5]李中山.关于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调查分析[J].华章,2010(10):24-26.

[6]何强,张晓林,杨一.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实证研究——以重庆市高校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8-61.

G647.38

A

1673-8535(2013)06-0101-04

2 0 1 3-1 0-1 2

梁毅(1 9 8 3-),男,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高 坚)

猜你喜欢

毕业生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心理感受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