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化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2013-03-20崔晓芳

梧州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大学化学应用型化学

崔晓芳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012)

高校化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崔晓芳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012)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该文就大学化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措施,以期对我国高校化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大学化学;教育;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适应这样的一个形势,我国现阶段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任务也越来越重,尤其是生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然而,在我国高等院校化学及化工教育中,学生的培养模式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中期的计划经济时期,培养计划、培养内容均不能满足社会实际生产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既对学生就业造成影响,同时也使整个大学化学教育停滞不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及时找到和完善创新型大学化学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型化学应用型的人才,把握住人才才能把握住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

基于培养我国化工行业建设和需求,大学院校均在建校之初设立化学专业,但是化学和化工行业处于不断飞速发展和进步之中,而各院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几十年都未有较大的变化,普遍出现“泛而浅”的问题,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均与社会实际生产脱节。因此,我们在对化学学科教学改革时,应该细化教学内容、突出特色、与时俱进,随着我国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制药工业对化学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药物合成、药物分析、药物制剂等行业正需要化学应用型人才,在药物化工方面突出亮点,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大学院校的化学专业偏向专业的药物化学方向,着眼行业需求,加强专业整合,培养实用型化学应用型人才是具有潜力的创新培养之路。

1 大学化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从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出发,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及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行业需要相符的运作机制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课题。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是非常有潜力的一种举措,但是目前还存在很多不足,如由于学校和企业所在部门不同,运作或者管理模式均有很大差异;另外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也没有一定的行业标准或者遵循一定的规则,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深入、细化和规范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将是培养化学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课题,还有很多工作值得我们去开展。

2 大学化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建议

大学化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企业的配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应用,在学校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下,能够灵活地把握该化学行业的发展趋势,充分掌握化学行业现阶段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因此,在对备择目标企业进行详细考察、充分调研后,完善相关合作规则,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实习、实训联系,并将企业所获得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进行分析、研究,以便及时把握学生就业动向,同时邀请化工行业领域专家(如药学化学专家)、化学化工技术人员来校进行交流。

2.1 教学方式、课程体系的改革

高等教育的化学教育目前的基本准则是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化学专业规范》,《准则》指出,大学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知识与能力并重,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实用性技能,而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往往舍本逐末,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对相关课程的理论学习而忽略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严重脱离《规范》的要求和目标。因此。我们在对教学方式改革中,应该突出一个方向和一个中心,那就是:“以实用、就业为方向,以技能、实践为中心”;同时在课程体系上,注重课程专业性和定向性,以提升专业素养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让学生所学所得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在课程的调配过程中,应本着提升课程的实用性为准绳,使课程具有板块化、弹性化,以便与化学行业中心的多变性相适应[1]。

课程具体内容的改革应该以增加化学专业基础课与化工、制药等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大范围拓展实验课程,并成为课程学习的主要考核项目之一,在实验课程设计时要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环节的内容,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此同时,增加专业技术、职业能力课程种类和数量以及课时数,模拟在实际生产中的操作,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升,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和工作。在第四学年,学生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企业根据拟定的标准选拔毕业生,而选中学生的实习以及毕业课题则在该企业进行,这样的一种相互渗透、相互嵌合的模式将既减轻学生的毕业压力,更有利于企业使用新进人才的平稳性。

2.2 合作培养平台的建设

根据前文的论证,高校化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落脚点应是学校和企业联合搭建的合作平台,所以这种培养模式运行的基础和保证在于构建可靠和稳定的合作平台,然而这也是我们工作的难点所在。在山西太原大学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与多家企业建立长久、牢固的合作关系,其中不乏一些大型制药、化工企业,并且某些企业还在学校化学专业设立了企业冠名的奖学金、助学金,不仅让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学校化学专业学生增加了信心,构建了浓郁的专业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2]。

我们在实验课程设计性实验的计划上,根据专业实际以及学生的能力,适当融入了探索型教学内容,即教师提供设计性实验的课题,并在总体上、规则上做适当要求,学生则根据所学内容、实践动手技能,结合相关的文献检索能力,在承担课程老师的辅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并最终获得实验结果,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开发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的课题组创新地结合计算机技术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生产车间的主要机器仪器使用标准操作流程做成视频教学软件,在这样的教学软件的辅助下,确保学生能够反复观摩、学习,同时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操作,让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克服了教师讲授实验技能时靠后的学生不能清晰地观看教师演示操作的弊端。此外,还举行与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相关的竞赛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各项实验能力,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2.3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良好专业素质

良好的实验习惯、过硬的实验技能,是培养化学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是化学行业基本专业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减少实验失误最根本的保证。一是实验的准备工作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组织学生在实验前在老师的辅导下完成实验准备工作以便从侧面加深学生对实验室工作的了解,有效地防止实验准备均由教师完成、而学生没有真正融入实验过程、以至于连基本的实验常识也不具备;二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实验的习惯,教师应认真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有较为详细的了解,演示和讲授实验时,应提出关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其做到理解实验,防止学生成为“实验机器人”,只是机械地重复老师的操作;三是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参与其中,对于学生还模糊的问题给予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的关键现象,以及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的关键操作;待实验结束时,布置与实验相关的思考题,以便让学生巩固实验技能;四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学生抄袭实验结果,例如:在测定Vitamin C的实验中,提供含不同量的Vitamin C样品,这样不同的样品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样能有效地防止学生互相抄袭数据,并且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3]。

2.4 改革实验考核方式,充分评估教学效果

好的教学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实验掌握情况具有较高的保真性,能够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改善教学计划和方式,优化和提高教学水平。我们在原有的传统评估方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添加了定量考核项目,例如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中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以及实验数据数据的处理内容,并对学生在各个步骤的操作进行评分,评分依据参照国家相关行业标准,如:GMP等等。通过这种形式的考核,在准确评估学生对标准操作规范(SOP)的掌握外,还能有效评估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学生研究性、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专业化学实验因其具有复杂性、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利用好这种实验能够有效检验、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和专业创新性思维能力,是提升从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第一,在教学上有意识地提出一些较为前沿的领域和技术供学生进行讨论,展示不足或问题,让他们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第二,通过开展创新性设计实验,让学生利用所学独立地设计、实施实验,加速理论和实际之间的高效互动[4],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研发能力;第三,开展与企业联合举办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专项基金,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自主、创新项目的申报,或者鼓励学生参加到学校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让学生主动寻找本专业的科研前沿动态和技术发展现状尽早地适应社会需要。

3 结语

在培养高校化学应用型人才的的教育实践中,通过一代一代教师的努力工作,以及探索新思路,寻找新途径的大环境下,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人才的社会认可度也在增加。然而,在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如何提高高校化学专业学生的适应能力,拓宽他们的就业面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1]武汉大学.分析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马建强,刘红星,谢跃生.民族地区大学分析化学实验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S2): 131-133.

[3]刘艳,黄慧,徐嫔.分析化学三阶段实验教学模式[J].大学化学,2007(2):24-33.

[4]李杰.多层次教学法在分析化学实验中的应用[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1999(3):46-47. [作者简介]崔晓芳(1975-),女,山西高平人,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化学教育。

(责任编辑:高坚)

G642.4

A

1673-8535(2013)06-0097-04

2013-09-12

猜你喜欢

大学化学应用型化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石墨烯助力花卉种植腾飞——访大同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实验师陆慧娟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比较”与“类比”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基于SCIE的大学化学学科文献计量学研究——以河南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