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执政党建设与当代执政文化转型

2013-03-19夏振宁王仲元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执政党政党民主

夏振宁,王仲元

(1.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北京 100858;2.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84)

当今时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演进及其具体实现形式总是与特定国家的社会制度的性质、历史传统、民族心理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等所构成的国情紧密联系的。由于不同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各有特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各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和实现形式不可能是一种模式,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和绝对的模式。因此,从普遍规律的层面讲,随着时代的发展,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建设都不是在封闭的客观状态下进行的;如果在一叶障目、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主观状态下搞建设,那么必然付出惨重的代价。但同时,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也不能离开本国国情,照搬别国模式,那样必然造成灾难性后果。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关键要从国情出发,科学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执政党建设的有益经验和做法,继承我党以往建设的优良传统,创造一条适合于自身的中国特色的执政党建设道路。

一、有效应对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执政文化转型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需要

执政文化是一个执政党的价值观念、思维取向和行为方式的集中反映,是制约和影响执政实践行为的精神要素,是关于执政理念、执政思维、执政意识、执政精神、执政作风和执政形象的总概括。执政文化作为政党执政实践的灵魂,作为执政党建设的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执政党增强自身凝聚力、提高自身吸引力、扩大执政影响力和提升政党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今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使之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吸收时代发展内容、回答时代发展课题,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

当今世界正处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时代大潮面前,作为主导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揭示和解决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处理社会主义如何同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长期并存、和平竞争和共同发展这一理论问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科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住了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战略主动权;在处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如何借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成果这一理论问题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关系,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一切优秀政治文明成果,积极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但我们应当看到,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过程中,我们还面临着如何应对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执政文化转型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面临的一个重大执政课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能否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时代潮流和永葆党的先进性。

二、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执政文化转型的主要表现

全球化加速了全球意识、全球共识的形成和全球纲领、全球行动的启动,并深刻影响着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也在悄然改变着各国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思维取向和行为方式,使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执政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突出“民众代言”身份。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第三产业和信息经济快速发展,传统工人大幅减少,社会中间阶层迅速崛起,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开始新的分化组合。在这种背景下,多数国家的主流政党为赢得尽可能多的社会力量的支持,都开始向中间阶层靠拢,不再以阶级政党自居,宣称自己是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人民党”、“民族党”、“全民党”,并据此不断调整自己的纲领和政策,千方百计吸纳其他的阶级、阶层和集团,有效扩大自己的执政基础,实现从“阶级代表”向“民众代言”身份的转变。

二是体现权利本位观念。随着信息化传播媒介和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民意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渠道逐渐多元化,民众对切身利益的关注程度和参与政治的民主诉求日益增强,政府开始更多地扮演组织、动员和协调民众利益的角色,搭建好公共权力与社会组织和民众之间的平台,维护公民社会及其成员的社会权利,实现从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的转变。

三是拓宽民众认同渠道。政党执政不但要获得法律的认同和支持,而且要在执政全过程中获得大多数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法律认同是在宪法框架内对政党执政合法性的法律承认,是靠法律程序取得的,是一种首要的、形式上的认同;民众认同是民众对政党执政合法性的事实承认,民众认同是靠执政绩效取得的,是一种本质的、根本的认同。在获得民众认同和支持方面,许多国家的执政党都把实现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施政重点,并在政治清廉、社会稳定和对外关系方面,也努力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实现从法律认同向民众认同的转变。

四是倡导协商包容精神。伴随公民社会的日趋成熟和国家社会职能的日益扩大,政党原有的以阶级为基础的意识形态趋于中间化,以往独断排他的执政思维逐渐为“多元合作”、“共识政治”所取代,不同政治取向的政党在政策的基本面上相互渗透、相互利用、相互包容已经司空见惯。许多执政党为了执政的需要,纷纷研究、借鉴、学习本党竞争对手的思想理念、政策主张和发展经验,新上台的政党往往不会完全排斥和否定上届执政党的基本政策和议案,那些有助于国家政治稳定、有助于社会团结和睦、有助于经济复兴发展、能跟上时代潮流并具有最大感召力的口号,往往被各类政党共同使用,实现从独断排他向协商包容的转变。

五是实现社会治理转型。随着公共权力、公共产品、公共财政、公共服务、普惠式保障和全球议题这些概念走进政治领域,国家的治理范围在不断扩大、延伸。政府不再可能是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政府开始与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私营企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等众多主体之间开展更多的合作,建立公开、透明、公正、合法、有效的治理结构,从而形成一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全方位管理模式,以期更有效地提供社会化的公共服务,实现从政治统治向社会治理的转变。

六是塑造改革创新形象。执政党形象,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生存和发展。那些能够长期执政的党,普遍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在不同发展阶段总是能够提出一些凝聚党心、振奋民心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略、新政策,都在努力适应时代和政治环境的变化,倾向于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增强政党目标的实用性,促进组织系统的开放性,推行政府行政的公开性,提升政党执政的竞争性,实现从自我封闭向改革创新的转变。

三、推进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2]可以说,世界政党执政文化的新变化,集中反映了如何认识和处理政党、公共权力和民众这一治国理政的基本关系而产生的执政理念、执政思维、执政意识、执政精神、执政作风和执政形象的变化。我们党是一个善于理论思维的党,根据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实际,科学借鉴和吸收世界政党执政文化的精华和有益做法,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执政文化建设,不仅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动力,也会使我们整个思维观念、整个思考问题的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第一,确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执政理念是执政党执政价值观和奋斗目标的集中反映,是执政文化的灵魂。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党的工作的核心,是支持和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整个国家是这样,各级党的组织也是这样。”[3]但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党的领导干部却习惯于把“人民作主”变成“替民作主”、“为民作主”,把人民公仆的身份变为人民的“父母官”。这就说明,在全球化浪潮的挑战和考验面前,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仅是我们必须强调的执政理念的重要命题,而且是我们党从革命文化转向执政文化、从传统文化转向现代文化的文化转型的一个迫切而现实的任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实践指向。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准确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以扩大党对人民群众的号召力;始终站在人民群众一边,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以提高党对他们的凝聚力;始终为人民的利益英勇奋斗,无私无畏,以增强党对他们的向心力;始终履行自己的责任和承诺,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增强党对他们的吸引力。

第二,倡导求同存异、和谐包容的执政思维。执政思维是执政党根据执政环境变化思考和解决执政基本问题的思维取向。求同存异是党在利益多元化格局下谋求共识政治的必然要求。在这种多元并存的社会中采取求同存异的执政思维,积极谋求政治共识,增强社会凝聚力,有利于争取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体现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必然要求。和谐包容是党在执政过程中整合各种社会力量谋求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所谓和谐包容,就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理解信任的基础上,通过沟通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谐共生。在复杂多变的执政环境中,我们党面对党际之间的政治竞争、国家之间的战略博弈、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群体之间的利益诉求,更应积极遵循和谐包容的执政思维,以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三,增强忧患避险、改革创新的执政意识。执政意识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对执政风险和执政动力自觉而清醒的认识。执政风险来自执政党自身的决策风险、腐败风险和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环境出现的社会风险。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人民群众。“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4]我们党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永远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执政动力来自执政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人民赋予党的执政权力,你今天运用得好,体现了很强的执政能力,人民就支持你、拥护你、赞成你、认同你,党的执政地位就巩固,社会主义事业就发展;你明天运用得不好,体现不出执政能力,人民就不支持、不拥护、不赞成、不认同,党的执政地位就可能发生动摇,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出现曲折。这就要求我们党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变化,不断探索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发展新理论,提出新对策,把提高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能力当作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去推动它、深化它,这样才能永葆自己的先进性,经得住时代、历史和人民的考验。

第四,发扬民主法治、平等协商的执政精神。执政精神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对待人民、法律和其他参政力量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不仅是一种从国家权力产生、国家权力结构、到公民权利保护的国家制度,也是一种公民享有充分自由、广泛参与社会和公共事务的生活方式;不仅活跃于国家上层建筑,也根植于地方和基层组织;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也体现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广泛领域;不仅包括选举民主,也包括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不仅包括间接民主,也包括直接民主;不仅包括党内民主,也包括社会民主。作为执政党,要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以社会民主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要恪守法律高于一切的原则,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各级领导干部要依法用权,必须始终置于法律和制度的严密监督之下,不得谋取体制外的一切特权和利益。要平等对待参政主体的权利,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选择,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特有功能和独特优势,畅通人民群众直接表达的渠道,规范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的程序,共享人民群众平等协商的成果。

第五,弘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执政作风。执政作风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行为养成、处事态度和工作方法。艰苦奋斗是党的执政作风的本色,我们党靠艰苦奋斗起家,我们的事业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也要靠艰苦奋斗去开创、去实现,越是发展,越要艰苦奋斗,党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以奉献的精神服务人民,切实不为浮名所累,不为私利所缚,不为权欲所惑,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弘扬求真务实是党的执政作风的灵魂,改进党的作风,最根本的就是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学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六,塑造廉洁高效、诚信负责的执政形象。执政形象是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对执政党及其执政绩效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预防腐败,为政清廉,科学决策、民主协商、依法行政、高效透明,这是最起码的施政准则,也是塑造新的执政形象的基本要求。追求诚信负责的“大国形象”,始终是我们党执政的目标之一。一个大国,综合国力越强,国家形象就越会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但如果缺乏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政治声誉,则会在国际社会互动中失去影响力,造成“软实力”的急剧下降,反过来也会影响国内社会的稳定。近年来,我国以一个诚信负责的“大国形象”展现在国际舞台上,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国际声誉和地位在日益提高。

应当指出,分析当代世界政党执政文化的新变化,借鉴和吸收其执政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根本目的是要把我们党的执政观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自觉尊重执政规律,全面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对世界上其他政党执政的一些做法和措施,我们不能照抄照搬。但对它们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有益做法,我们要研究和借鉴,以开阔眼界,打开思路,更好地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规律。”[5]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2]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Z].人民日报,2012-11-18.

[3]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73.

[4]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4-09-27.

[5]胡锦涛.认真总结执政能力建设经验,大力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N].人民日报,2004-07-01.

猜你喜欢

执政党政党民主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