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成本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的优化

2013-03-18王娟

商业会计 2013年2期
关键词:成本会计课程体系教学效果

王娟

摘要:在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国内外高校都将成本会计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开设。本文就成本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的优化进行研究,建立基于“动—静态”培养模式的成本会计课程体系,指出必修的专业课程教学时各环节应做的优化,并提出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成本会计 课程体系 教学实践 教学效果

一、本科“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及成本会计课程特征

既不同于传统观念中的“算账记账”员,也不同于高职高专着重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本科“会计学”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高素养和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是能为高层提供决策信息并参与战略决策的人员。因此培养的重点应是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工作岗位上不仅能独挡一面,而且能够利用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去发现企业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的会计问题,提出改进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成本会计是综合了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运筹学、战略管理、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的交叉学科,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一)系统性特征。发展至今,成本会计已形成一套独立的理论体系,包括成本预测、决策、预算、核算、控制、分析、考核等内容。这些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其中成本核算是成本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的前提,起着基础性作用。仅就成本核算的体系而言,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废品损失的计算、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等之间,存在严格的先后顺序和内在联系。而从整个会计知识体系来看,成本会计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以及统计学的扎实基础,同时也是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专业课的先修课程。因此,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系统的思想,从系统的角度进行知识的讲授,做好整体优化,给学生系统化的知识。另外,理解成本会计理论并熟练应用,还必须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数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理论知识和技能。

(二)前沿性特征。成本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源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与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在管理上提出的新要求密不可分。在当前世界经济环境快速变化的情况下,新的成本理念和成本方法不断涌现。因此,在专业课建设和教学中,应密切跟踪理论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实践性特征。会计学专业理论与社会经济管理实践密不可分,成本会计的诸多方法来自于成本会计实践的总结和概括。同时,现实企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又要求不同的成本核算流程和计算方法,从而使成本会计课程方法繁多,计算复杂。成本会计的实践性还体现在成本会计学习的终极目标在于应用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为此,必须强化专业建设中的实践环节建设,必须具备必要的实践条件,提高学生对成本会计的实际技能训练。

二、基于“动—静态”培养模式的成本会计课程体系

特有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特性是成本会计课程体系的设置依据。首先,特有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从而使得在课时安排上既要设置一定量的理论课程,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其次,特有的专业系统性要求学生既要熟悉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及其与会计学之间的联系,也要明白成本会计在会计学科中的学科地位,还要掌握成本会计自身的原理和理论体系,因此应设置一定量经济类、管理类课程,同时还要注重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会计专业课程之间的课程安排顺序和内容协调。第三,特有的前沿性和实践性使得会计学教学应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会计教学软件、多媒体计算机等);同时在教学中可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教学方式、交互探讨教学方式、图示教学、虚拟现实教学方式,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教学效果更具有实用性。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途径,但它与培养目标并非一一对应,即实现目标的途径有多条。为此,从整体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坚持“宽、厚、柔、专”的原则,注意知识的完整性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相结合、知识的系统性与培养学生创新性相结合,通过处理好层次与定位的关系,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全面素质与基本技能的关系、“前沿成果”与“传统经典”的关系,得出不受教学时数限制的“静态满意解”,如图1。

图1所示的成本会计课程体系安排,强调“实践应用与理论基础”并重,这是建立在静态满意解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和教学环节的优化,虽然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解”,但可以不断提高教学的满意度。静态培养模式即依据培养目标进行的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包括会计基础课和会计专业课的设置及开课学期与学时,会计各门专业课内容的整合与协调。在设计时,应该从系统性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合理构建成本会计课程体系,同时使学生明白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其他学科知识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

动态培养模式即建立实验基地或模拟场景,强化专业技术能力训练。具体包括:1.建立专用的多媒体及大屏幕教室,以方便教师讲授有关内容,演示有关图、表、案例,进行课堂上的互动式分析和教学设计,直观、形象、生动的显示介绍不同产品的生产技术过程和生产组织特点,实施高效的课程设计和专业设计辅导。2.建立成本管理案例库,强化案例教学。通过建立成本管理案例库可以克服教科书没有完整案例的缺陷,学生不仅可分析和研究多样化的企业问题情景,而且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养成用系统的观点处理具体问题的习惯,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培养学生综合、系统地运用会计方法和技术的能力,锻炼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消除学生对会计工作的神秘陌生感。4.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并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实地锻炼。通过对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的了解,通过会计工作的认识,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摆脱大学生不知“学什么”、“如何学”等困惑。

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因此,建立在这种模式基础上的成本会计课程体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优化

“静态满意解”的培养模式是通过教学进程计划、教学大纲和具体的授课过程来实现的。在教学计划中,要注意各门课程的开设学期、学时的合理性,要明确有关课程课内讲授和课外实践(实验,上机)的学时分配;制订教学大纲时,要保证单门课程教学大纲的有效性,要注意各相关课程间的内容协调,要明确教学要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实践操练等)。而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既要做好每一个环节,又要注意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使整体优化。

(一)认真备课。备课时应坚持“使自己明白”、“使学生明白”和“使学生容易明白”的原则,其中“使自己明白”包括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明白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教学方法设计等;“使学生明白”要求教师在讲课前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理解能力有清楚的认知;“使学生容易明白”需要教师对教学流程进行精心设计,能在宏观上把握教学内容,做到提纲挈领,重点突出。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善于学”。教学是一门艺术,不仅是“教什么”的问题,更是“如何教”的问题。相对于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会计专业课因程序性、规则性较强且有一定难度,通常被认为是比较“枯燥”的课程。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之后,在教学方法上多思考、多下功夫,采用学生愿意接受和感兴趣的方式去组织课堂教学。例如,在讲授成本会计基本理论(对象、职能、任务、工作组织)时,可启发学生对会计学基础相关知识的回顾,并与成本会计的内容做比较,这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会计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在讲述产品成本的构成时,可引入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产品进行举例,这样学生记忆深刻且不感到枯燥;在讲授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时,则可以借用计算机多媒体播放一些典型的生产视频,如火力发电过程、汽车的生产流程、药品生产过程等,增强学生的现场实战感,弥补学生实践知识的匮乏。

(三)精心设计或布置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有助于加深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目前的成本会计教材上的习题多采用课后练习形式,知识的综合性和实战性较差,因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或布置课后作业,既要与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又要有一定的拓展性和挑战性,从而使学生通过作业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激发和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实践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不可或缺。目前高校基本上都设置了图1中的多种实践教学环节,但实际执行情况不尽人意。如认识实习往往设置在第一学期初,学生在没有任何会计理论基础的情况下跟着带队教师在企业“走一遭”,不能起到认识企业生产工艺和组织特点、了解会计工作实践的作用。另外,受限于实习经费,很多学校没有建立实习基地,学生毕业实习只能靠自己联系,难以保证学生的实习参与率和实习效果,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实习部门或者实习内容与会计工作毫无关联,或根本不去实习。为此,学校一是要加强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二是要协调实习与理论学习之间的关系以明确实习的目标,三是要做好对学生实习过程的指导监督。

四、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措施

(一)改革教研考评制度,激发教师教研热情。目前,在考评导向上,很多高校(特别是一些以研究为主的高校)在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甚至行政职务晋升时,主要以科研成果为依据,很少或没有考虑教学成果,从而使一些教师认为在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进上花费精力和时间“不划算”,抱着“完成”教学任务即可的态度。而在评教方面,一般包括学校督导和学生评教,但由于督导的不“独立”(往往是本学院教师)和学生评教“不客观“(有时一人代表全班),评教的结果不能反映教学真实情况,不能起到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解决办法之一是在考核和职称评定中加大教学成果的权重,二是可以聘请与学院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第三方作为督导教师,实行学院间轮流督导制度,并对督导人员的督导质量进行考评,三是设置强制性学生评教程序,如只有评教结束才能进行新一轮的课程选择,并对学生的评教根据情况适当舍取。

(二)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执业水平。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都必须通过教师去实现,因此应采用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要求一方面要注重吸引国内院校会计专业的博士生,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国内和出国进修、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等方式,促进在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作为“会计学”专业的教师,应该针对专业特点,一要以“双师”标准(教师、会计师)要求自己,二要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保持科学研究及教学研究的活力,尤其要注意利用网络和参加学术会议了解会计的政策动态,加强同国内外成本会计教育同行的交流,吸收成本会计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研究水平,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实行本科导师负责制,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目前,很多高校实行“辅导员”和“专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制度,其中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和日常管理工作,专业指导教师则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选课以及就业指导等。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专业教师不实行“坐班”制度,也没有相应的考核制度约束,而且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一般是按照班级配备指导教师),学生很少和专业指导教师见面,有的甚至常年不见面。这导致很多学生到了大三对自己的专业还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不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未能把握大学的学习特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心和工作面试的勇气。

(四)建立教学问题库制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如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设计、教法与学法的运用等,这需要设立相应的问题解决机制。我院为适应这一要求,建立了教学问题库制度,就是要求教师等在课堂教学实际中,每门课至少要提出3至5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或提出一些具有见解性的问题登记入库(无论是教师的、学生的、还是师生之间的)。每月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通过“会诊”等方式方法,组织相关任课教师一起讨论解决。这一做法有利于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发掘教师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加深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运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处理好“通才”教育与保持本校特色的关系。为满足社会各行业对会计人才的多样性需求,本科生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具有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而不是所谓对口“专业”或岗位。而且,培养对象本身的个体差异也决定了整齐划一的不可能性。另外,我国高校类型可分为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财经类大学和专业院校等类型,不同院校的各学科发展水平并不均衡,或者偏文、或者偏理、或者偏工。因此,在人才培养中,应夯实基础、面向市场、发挥特色、因材施教。这既是各高校的权力,也是各高校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

(注:本文系河南科技大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2Y-023;河南科技大学校实验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Y1112056;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BJJ036)

猜你喜欢

成本会计课程体系教学效果
区块链技术嵌入下数字政府成本会计系统构建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关于中职成本会计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我国成本会计理论框架构建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