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2013-03-18施秀英邹明学汪桂华鞠少卿
施秀英,邹明学,汪桂华,鞠少卿
(1.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2.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1)
检验医学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更高层次的结合,是一门发展迅速、多技术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很强的医学前沿学科,同时又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随着检验技术呈现自动化、规模化、信息化的特点,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必须随之改革[1]。如何培养出理论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综合素质高的现代检验医学高级人才,是21世纪我国高校检验医学教育面临的艰巨任务。为了使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临床检验工作的需要,在医学检验专业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规范的操作技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缩短学生的毕业实习时间和就业后的适应期,我们紧扣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紧密结合临床检验工作实际,精心设计,大胆创新,开展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并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较好评价。
1 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落后。当前医学检验实验教学基本是教师准备实验材料、预实验。上课时先由实验教师对实验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学生按照教师规定的实验步骤“依样画葫芦”,完成实验操作,课后再完成实验报告,交由教师批改,全部实验课结束后进行简单考核。这种“教师保姆式”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实验参与率低下,实验报告抄袭现象严重,且学生的实验技能得不到培养,素质得不到提高;(2)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内容主要是基本的验证性实验,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3)教学内容和实验技能落后于岗位需求。学生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师教学形式单一。实验教学基本全在学校完成,学校实验环境与工作场所差距较大,学生适应期较长;(5)考核制度不完善。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附属课程,只是简单考核,占课程成绩比例偏小,使其不受学生重视,也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实验课的乐趣。
2 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实践性教学是学生在直接感知、全面参与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自主地获取应用型知识,结合医院检验中心实验室工作和门诊见习实践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2]。本项研究针对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通过2007年至2011年5年的实验教学改革,摸索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模式基本上解决了上述存在的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健全实验教学管理制度,确保实验教学质量
学院的实验中心结合实际并参照其他高校情况制订了学院实验中心工作条例、开放实验室管理条例、学院综合性实验教学组织管理实施细则、院校结合实验教学管理办法等。实验中心工作条例调动了整个实验中心的力量支持实验教学改革;开放实验室管理条例保障了学生全面参与实验准备、预实验和自己设计实验,同时保障了对实验室的安全使用;综合性实验涉及课程多、教师多、实验难度大、出现问题多,学院特别制订了学院综合性实验教学组织管理实施细则,以保障综合性实验连续稳定开展,并保障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持续开展;院校结合实验教学管理实施办法缩短了学生的实习时间和就业的适应期,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又不影响检验中心的正常工作。
2.2 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1 做好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学院根据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要求,规定带教教师要做好实验前准备、预实验、实验过程安排及实验总结。带教教师在实验课前要准备好“五个一”,即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备课笔记、PPT各一套,确保实验教学井井有条地进行。实验课由理论教师主讲,避免理论与实验教学的分离,在课堂上要处理好重点和难点,讲解操作要领、注意事项并进行正确示范。实验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和探索创新能力,将每4~8位学生分为一组,每位实验带教教师固定负责一个组,并实行每课签名制,以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做到教师精心指导、严格把关,使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更加充分。这样,学生若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不规范的现象,教师就能及时进行纠正。验证性实验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验器材的使用能力,教师要规范实验操作步骤和要求,为学生后面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奠定基础。
2.2.2 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性应用知识的能力 综合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地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使其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微生物检验实验课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培养基制备、细菌接种、细菌生化鉴定、抗菌药物敏感实验、肠杆菌等各科细菌鉴定的基础上,进行一次综合性实验。学生两人一组,按学号抽取一份临床标本,利用参考书查找相关资料,制订实验步骤,一周内完成实验。每位学生完成一份实验综合报告,写出实验思路、实验流程、实验方法、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鉴定结果及查阅的相关文献。这种综合实验训练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主完成,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验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仅有效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发挥了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精神,而且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将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内容与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相结合,使实验教学内容能够跟上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并不断创造新的实验手段与方法,使实验室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培养科研能力的基地。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性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的状态,并养成了独立思考和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为后期的毕业实习和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对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整合,使实验教学模块清晰、培养目标明确,同时学生的实验能力训练得到了强化,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2.3 开设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成立实验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及创新能力。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学生对所学科目具有浓厚的兴趣,就会愿学、乐学,故而实验课的兴趣导向非常重要。为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研室成立了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与分子诊断学兴趣小组、微生物检验与免疫学检验兴趣小组、血液学检验和临床检验基础兴趣小组,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验。这种灵活的形式、宽松的环境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使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得以施展,并端正了学生严谨的实验操作态度,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2.4 将教学小课堂与医院大课堂有机结合 医学检验专业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但仅靠课堂上的讲授、示范性操作和有限的实验课时,很难让学生完全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技能,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我们走出封闭式的实验小课堂,开辟了开放式的医院大课堂,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实验的技能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安排学生利用双休日轮流去医院见习,分两个小组安排专业教师带教。一组在门诊采血及接收标本。在静脉和末梢采血的实践中,让学生克服紧张、畏难的情绪,边学习,边巩固,培养扎实的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采集和接收标本的过程可使学生了解各种标本的留取要求,加深对检验前质量控制的理解。另一组分析典型检验报告单。带教教师选择典型报告单,并针对报告结果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先要求他们回答,然后逐条进行讨论并讲解,从而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然后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此举措是教学相长的进一步体现,在开辟医院大课堂的过程中,提高了教师的带教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过程。这一实践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实验教学长期受到课堂、课时限制的困难,使实验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延伸[3]。
2.3 完善实验考核制度
以往实验课的成绩考核大都根据学生实验报告质量的好坏给予评定,这种考核方式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我们优化了实验教学考核方法,加强了平时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考核,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实验态度、课堂提问情况、操作情况、实验过程(操作、记录、结果、报告)等进行综合评定。期末实验考核也是一次实验教学过程,如免疫学检验实验考核为酶朕免疫吸附实验(乙肝两对半测定),考核时学生一人一份标本,进行加样、加试剂、孵育、洗板、目测结果、酶标仪比色、记录并计算判定结果,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学生给出实验结论并加以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以上过程均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现场给出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当场改正。临床检验基础实验考核范围为本学期所有开展过的实验内容,在考核前两周开放实验室让学生练习,考核时要求学生随机抽取实验项目并独立完成。教师通过学生的实验准备、操作、结果、分析等给出考核成绩,并将期末实验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记入课程成绩。这种实验考核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而且还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另外,将学生参与实验课的准备、预实验、实验报告的书写、实验后的讨论等也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评成绩中。
[1]魏巍,赵春艳,黄晓华,等.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45-246.
[2]刘春波,陈兴群.以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主,构建教学方法新模式[J].科教文汇,2009(6):103.
[3]高佩安,孟祥香,江新泉,等.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转变的教育教学改革[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