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高职院校特色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研究

2013-03-18陈锦元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4期
关键词:中医药校园特色

郑 民,陈锦元,于 昕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 264199)

构建高校绿色、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意义重大。学术界对如何构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这一课题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已做了大量研究,但研究大多是在宏观层面上进行的,是一种普适性的研究;而对结合不同行业院校从微观上进行的针对性研究,则涉猎较少。中医药高职院校由于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培养形式不同于其他学科,应当有自己的特色与规律。对构建中医药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草创阶段,研究的系统性、特色性仍需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系统、深入地探析构建以“中医文化”、“职业教育”为核心的校园特色网络文化的目的及意义、建设内容及途径等诸多要素,以此加大中医药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力度,这既是对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和引导的重要手段,也是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中医文化、加强中医文化的延续力量,更是振兴祖国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手段和举措。

1 加强特色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1.1 有助于提升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体现学生教育的主体性地位

依循十七大提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的要求,深入探析构建校园网络文化在提升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体现学生教育的主体性地位方面的模式、路径、作用和意义。中医药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研究成果既可以指导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又可以指导中医药高职院校加强以“中医文化”、“职业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1.2 有助于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交往方式、行为模式和个性心理产生的影响是空前巨大的,只有处理好网络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的冲击与挑战,探析网络文化与中医文化相融合的切入点和整合方式,实现现代与传统、教育与管理的完美融合,方能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凝聚师生力量,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加大学校教育和管理力度,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和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同时,研究成果将促进中医药教育与职业教育理念相结合,以现代教育、管理、教学、科研和学习理念完善师生的思维品格和人文品格。

1.3 有助于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医学科的理论体系形成于我国古代,理论框架包含了我国古老的自然观、方法论和生命哲学。中医文化是中医学成型和发展的理论支撑,它蕴含着千百年融合而成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因素,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及独特的认识视角。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西方思潮的涌入,我国传统文化逐渐衰退,面临当代社会形势的严峻挑战,中医文化必须借助更新迅速的网络文化实现自己的新生,实现中医文化与网络技术、文化的融合,并在现代科技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从而迅速扩大中医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加快中医现代化的进程。

2 构建特色校园网络文化的基本内容

2.1 明确中医药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内涵、载体、渠道和作用

研究如何构建以“中医文化”、“职业教育理念”为核心的和谐校园网络文化体系和架构。以不同模块实现内容的多元化和互动化;创新多种载体媒介,力求网络信息面覆盖全体师生;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休闲娱乐、信息交流、管理服务等多种功能和作用。

2.2 研究中医药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切入点和运作模式

中医药高职院校既要研究如何运用现代信息媒介弘扬中医药文化和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的方式和方法,又要注重向现代科技学习,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满足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2.3 研究中医药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在改变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思想风貌、专业品格、人文风格、职业特性等方面的途径和作用

研究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如何向现代信息和科学技术学习,借助网络文化,做到将古今中外先进的文化知识兼收并蓄,与现代接轨。

3 构建中医药高职院校特色网络文化体系的路径探析

中医药高职院校特色网络文化体系的建设,应该遵循“一个基础,两个提升”的研究思路,即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是基础,中医文化特色和职业教育特色为提升,最终构建和谐、绿色的高校网络文化体系。其研究及建设路径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方面是依托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普适手段,如网络技术、校园门户网站、建立健全校园网络文化管理与监管机制等;另一方面,则必须突出对“中医文化”和“职业教育理念”等特色内容与形式的构建,真正实现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及媒介的完美融合。总之,要构建中医药高职院校特色网络文化体系,必须选取普适层面建设和特色营造两条路径,并且要重点突出特色营造这条路径。

3.1 普适层面建设

3.1.1 加强领导,重视监管 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校园网络文化管理机构负责网络文化的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在管理机构的领导下,要通过挖掘和整合优秀人才,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水平突出、网络技术精湛的专职校园网络建设队伍[1],要明确工作职责,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加强理论学习和研讨,勇于实践,探索适合学校教学和管理需求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模式和方法,保证“依法管网、科学办网、全程监管”等原则在建设过程中得以落实。尤其要注重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校内网络资源共建、共创、共管、共享。

3.1.2 加强监管,提高水平 校园网络的建设在满足学校教学、科研、教育、管理与服务的同时,必须避免有害信息和各种垃圾信息侵入校园网站。要注重建立功能全面、多方参与、多层级防范的网络管理体系。既要注重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识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自我调节能力,使其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自觉筑起抵制网络诱惑冲击的“防火墙”。同时,也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作为坚强的后盾,通过构筑防火墙、实时信息监控等技术手段对网络传播的色情、迷信、暴力、反动等信息进行有效清理和过滤。

3.1.3 完善制度,形成规范 学校应完善各项网络文化建设的规章与制度,并引领师生深入学习,形成良好的舆论引导氛围,以深入人心的制度文化使全体师生形成正确的网络意识和行为。结合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依循《学生上网管理规定》及学校相关校规与校纪,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情况,制订全面细致、可操作性强的网络管理规章与制度,对校园网站的建设、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学生宿舍上网、学生电子阅览室学习等方面做出明确的管理和指导规定,强化网络建设、管理与监督,切实规范学生行为。

3.2 特色内容与形式营造

3.2.1 明晰中医文化在中医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明确特色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内涵 中医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哲学和人文底蕴,是校园文化的精髓。中医药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中医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机构,应重视发挥中医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其对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应重视在人才培养中逐渐融入中医文化理念,构建中医药文化教育体系,以此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医药文化要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要用现代的思维意识和科学技术来改造与提升,要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高新技术,尤其要在构建校园网络文化中获取新生和突破。为此,对于中医药高职院校来说,发展校园文化,其核心是发展中医文化。要实现中医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应当加强中医文化和校园网络文化的联系和融合,把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作为校园网络文化的核心,以此构建校园网络文化体系,既丰富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历史和人文内涵,又借助校园网络实现了中医药文化的复兴和繁荣。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内涵是以现代科学方法论和文化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生命、疾病、健康的相关内容,构建层次分明的中医文化学科体系。重视发挥中医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在人才培养中逐渐融入中医文化的理念,构建中医药文化教育体系。以跨学科的视野,进行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网络文化的交叉融合研究,探析双方在互动中共同提升的模式和路径。从中医药文化传播、普及和应用的视角入手,加强以中医文化为核心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3.2.2 不断创新中医药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载体和渠道,全力构建多功能、跨学科、易操作、具有浓厚中医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中医药高职院校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文化资源,搭建一个集研究、教学、科研、学习、传播、推广、科普宣传为一体的校园中医文化网络建设平台,形成全校师生广泛关注、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新局面。为此,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建立优秀的校园网站,校园网站是师生无界限交流互动的平台和依托。在校园网站的建立过程中,依据艺术性、科学性、实用性、互动性的原则,科学设置网络栏目,注重更新网络内容,强化交流沟通渠道,以发挥网络平台的最佳效能。

在栏目内容设置上,可以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审美情趣和兴趣爱好开设符合学生个性心理的各种栏目。要切实实现中医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进学生头脑”的“四进”工作目标,让学生感受中医文化的无穷魅力,从而实现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目的。一是可以开设中医文化科普平台,以新颖的形式、通俗的内容宣传中医药文化,以吸引学生注意,还可设置中医文化体验平台,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深化印象,强化感悟。二是依托网络虚拟校园环境,建立以宣传中医文化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网,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平台;可以设置人文素质教育园地,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的网络讲座,设置人文素质教育新闻、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研究、人文素质教育成果展、BBS人文素质讨论、网络社团活动等栏目。三是可以设置中医药互动学习平台,让师生通过网络在线交流、收看视频资料等多种方式,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四是可以通过浏览学校网络校史馆、网上数字化生命博物馆以及标本馆等,强化学生对专业和学校的认知,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五是可以开设宣传中医大家的精深医术、弘扬中医“大医精诚”等的各类特色栏目,力争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中医文化网络。

[1]成国栋.如何应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0(4):28-39.■

猜你喜欢

中医药校园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