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航运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2013-03-18张峰
张 峰
(1.上海海事大学 文理学院,上海201306;2.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201306)
马克思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指的马克思恩格斯二人创立的理论体系及后人的发展;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二人创立的理论体系。本文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本文试图梳理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航运思想,为中国发展航运经济,建设强大的海权,提出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源和商品的贸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突破了国别的界限,各国之间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其依赖性也日益增强。航运是经济全球化时代联系各国贸易往来的咽喉和命脉。航运沟通了世界各地市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海权论的创始人马汉曾指出:“从政治和社会的观点来看,海洋使其本身成为最重要和最惹人注目的,是其可以充分利用的海上航线。”[1]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这样伟大的变革时代。在开辟世界市场和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航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曾系统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新航线的开辟,地理的大发现,进而航运业的兴起,世界市场的形成,这些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社会背景,不可能不给马克思恩格斯带来深刻的思考。航运的发展给经济社会生活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必然会反映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国工人阶级现状》、《海军》、《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上百次地提到了航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这些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航运与资本原始积累的关系,航运与工业革命的关系,航运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航运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等等。虽然马克思恩格斯的航运经济思想产生于100多年前,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航运思想,对于今天的中国加强海权建设,促进航运经济发展,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等问题仍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航运与原始积累
资本是工业生产的前提条件,只有拥有资本,才能购买厂房、机器设备、劳动力和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之前,有一个原始积累的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一方面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变成无产者的过程,只有当劳动者无法直接支配生产资料时,才会由于生活所迫,别无选择地进入工厂里面劳动;另一方面,也是为工业生产准备资金的过程。与农业生产相比,日益社会化的工业生产需要更多的资金。只有当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资本门槛”。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就是通过对内的圈地运动和对外殖民掠夺的过程。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圈地运动,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另一方面也通过对外掠夺为工业生产准备了充裕的资本。而对外掠夺的过程与航运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航运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分析了航运对于原始积累的重要作用。
新航线开辟以后,一些西方国家来到生产力落后的国家,武力强迫落后国家成为自己的殖民地。用暴力手段对殖民地国家进行剥削和掠夺。这些掠夺变成了发展本国生产力的资本。航运为资本原始积累作出了巨大贡献。“殖民制度大大地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以及由市场垄断所引起的成倍积累”[2]。通过对殖民地的剥削,西方国家一方面在殖民地掠夺原材料和劳动力,为工业生产准备了条件;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开展,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单靠国内市场已经难以消费如此多的工业品,这样又开始把殖民地当作倾销商品的市场。
随着航运业的发展,海上出现了海盗,这样需要海军保护商船的安全。在航行过程中,轮船需要能源作动力,需要补给能源。这需要自己国家管辖的港口,而殖民地便是最好的选择,殖民地和海军起着保护交通运输的作用。“展现在一切海洋国家面前的殖民事业的时代,也就是建立庞大的海军来保护刚刚开辟的殖民地以及与殖民地贸易的时代。从此开辟了一个海战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频繁,海军武器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效的时期”[3]。
总之,航运业的发展,促进了殖民地的开辟,导致了西方国家对殖民地的掠夺,促进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的发展。殖民地的建立,为商船提供补给,促进了航运业的发展,促进了宗主国海上实力的增强。
二、航运与工业革命
从15世纪末开始,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和对黄金、香料的追求,西欧的一些航海家开辟了通往亚洲的新航线,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如果从分工角度看,新航线的开辟可以看作是开辟市场的过程,属于市场化的范畴。而从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工业革命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看作是分工深化的过程,属于分工的范畴。而航运在促进市场化和分工过程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出大量产品;而航运则把大量的产品运输到世界各地。航运业的发展,沟通了生产和消费,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正如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指出的:“伟大的地理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的开拓,使销售市场扩大了许多倍,并且加速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转化。”[4]
分工是生产的专门化、专业化,是技术进步的标志。分工与市场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只有足够大的市场,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够销售出去,换回货币,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的生产。生产者获得利润,才有动力扩大再生产。否则,如果一项分工不符合社会需求,没有市场,产品销售不出去,则生产规模会缩小,直至停止生产。而交通运输的发展在市场扩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开辟越来越远的市场。市场扩大,则生产者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并可能进一步产生新的分工。火车、汽车等陆路运输工具的发明在扩展国内市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航运业的发展则在开辟世界市场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航线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之前,人类主要是通过陆路方式进行贸易,陆路贸易由于山川河流的阻挡,大大提高了交易成本。如果一项交易的成本过高,则不利于远距离商品贸易,从而限制了产品的市场范围,限制了产品的生产,不利于分工的发展和进一步细化。而航运运用水的自然力、风力等作为部分动力,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也就降低了交易成本。航运业的发展一方面开辟了更遥远距离的市场;另一方面由于交通运输的改善,也开辟了广阔的原料供应市场,丰富了生产原料的种类。地理大发现为其后的工业革命准备了充分的市场条件。
工业革命的本质是分工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生产力最发达的国家考察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由于动力技术的革命,西方国家由手工生产为主发展为运用机器的社会化生产阶段,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高度赞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促进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分工进步中的作用。从分工理论角度看,工业革命本质上是分工的革命,它使分工快速发展。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但是一项分工生产出的商品,只有完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循环过程,才能换回货币,开始下一阶段的生产。因此,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前提是必须有巨大的消费市场,而这需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马克思高度评价了海上贸易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在海上贸易和殖民实力方面占据优势的国家,自然能保证自己的工场手工业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最广泛的发展”[5]624。即使到现在,航运仍然是世界远程大宗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世界贸易量的80%以上主要是靠国际航运来完成的。
总之,地理大发现的本质是拓展市场,属于市场化的范围;而工业革命的本质是分工的革命,属于分工的范畴。分工与市场化相互推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航运则是市场化与分工之间的纽带。因此,航运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三、航运与全球化
全球化是经济政治文化活动超越国界,生产要素、商品、服务在全球范围进行配置,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和日益依赖的过程。理论界一般认为,全球化是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才开始深入发展的。然而,其实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论述了航运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一是航运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市场扩展的重要条件。由于航运业的发展,使各国之间的交换时间日益缩短,这便为经济活动突破国界,甚至陆地界限提供了可能。航运业的发展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大大扩大。“只有对外贸易,只有市场发展为世界市场,才能使货币发展为世界货币,抽象劳动发展为社会劳动”[6]。世界市场的建立,促进了生产要素和商品实现更合理有效地配置。“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进步,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会缩短一定量商品的流通时间,那么反过来说,这种进步以及由于交通运输工具发展而提供的可能性,又引起了开拓越来越远的市场,简言之,开拓世界市场的必要性”[7]。因而,航运业的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必备条件。
二是航运传播了文明。由于航运业的发展,西方工业化国家把商品输送到自给自足的农业、手工业国家,依靠其技术优势而获得的成本优势,摧毁了落后国家的自然经济,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进了工业化进程之中。“各国人民日益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性质”[8]。航运业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航海业确确实实是资产阶级的行业,这一行业也在所有的现代舰队上打上了自己的反封建性质的烙印”[9]。随着世界市场的建立,促进了农业文明的解体和工业文明的建立。“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5]276。
三是航运加快了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市场的步伐。航运业的发展,也导致了西方列强对落后农业国的剥削。西方列强利用武力瓜分了世界的市场。“商业和航运比那种起次要作用的工场手工业发展得更快;各殖民地开始成为巨大的消费者;各国经过长期的斗争,彼此瓜分了已经开辟出来的世界市场”[5]563。
总之,航运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全球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由于航运业的发展,缩短了运输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使不同大陆之间进行经济贸易进而进行国际分工与合作成为可能,航运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四、航运与港口城市
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农业人口往城市的集中。城市即是工业的中心,工业中心的兴起需要相应的市场交易场所,因此工业中心慢慢发展成为贸易的中心。而由于欧洲靠近海的便利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内河资源,城市同时也成为了航运中心。马克思曾指出:真正的城市只是在特别适宜对外贸易的地方才能形成。工业生产出了大量的产品,而要把这些产品运输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需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需要相应行业的从业人员。与陆路、航空运输相比,水路运输具有成本低的优势。这样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发展,又进一步导致了贸易中心的形成。
航运业的发展,拉动了相关服务行业的就业,形成了相关行业的就业人口,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同时港口的发展又会拉动临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因此,航运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地方性的航运中心。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地区性的航运中心又形成了全球性的国际航运中心,形成了像伦敦、鹿特丹等国际航运中心城市。“人口的这种集中在商业中也沿着同样的道路,因而,如利物浦、布利斯托尔、赫尔和伦敦这样的几个大港就几乎垄断了大不列颠的整个海上贸易”[10]。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英国依靠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工厂”的兴起,使英国有大量的原料输入和大量的商品输出,伦敦依靠其便利的水运优势,而成为重要的港口,同时伦敦又结合金融中心的优势,为航运提供金融、保险等服务,伦敦成为名符其实的国际航运中心。
总之,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在城市的集中,促进了港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进而出现了一些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五、马克思主义航运经济思想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航运经济思想是其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航运经济思想对于中国发展航运经济,参与全球资源配置,提高经济竞争能力,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是加强海权建设,促进航运业的发展。海权是一国海上实力的综合体现,一国建设强大的海权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海上利益。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海权主要体现为海上运输通道利益。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海洋中蕴藏的资源和能源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只有加强海权建设才能保护一个国家的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维护海上资源和能源的利益。一国只有强大的海军,才能维护国家海洋利益的安全。
二是依托航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航运是联系工业生产和世界市场的纽带,航运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相关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的。一国只有发展实体经济,航运才能有货可运。否则实体经济衰退,只能导致航运业的衰退。从经济史的角度看,一国只有强大的实体经济,才能真正成为世界强国。因此,要通过发展航运经济,促进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形成产业结构比例,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三是依托航运,参与世界市场资源配置。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密切,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任何国家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才能共享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共享广阔的世界市场,封闭只能导致落后。航运是世界贸易的主导性运输方式。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强大的航运经济是融入世界市场,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通过发展远洋运输,一方面把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开辟更加广阔的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通过进口其它国家的资源、能源和原材料,满足生产对原材料和技术的需求。
四是依托航运,促进港口城市的发展。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一些港口依托地理优势而成长为全球性或地区性的枢纽性港口。要依托港口区位优势,发展相关产业,形成复合型的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目前由于中国日益成长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导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进而导致了中国航运业的发展和港口城市的发展,但中国航运业存在着缺乏话语权,国际中转量少等问题,这需要通过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等措施,提高中国航运的实力。
六、结 论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地理大发现、新航线的开辟及工业革命导致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航运作为以上变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必然引起马克思恩格斯的注意,他们多次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航运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些思想至今对于中国发展航运经济,参与全球资源配置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要依托航运业的发展,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参与全球资源的配置,建设港口城市,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同时要加强海权建设,为航运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1]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M].安常容,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3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6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83.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3.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II[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78.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831.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7.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