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

2013-03-17本刊编辑部

全国新书目 2013年10期
关键词:文库比较文学诗学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

内容介绍:

本丛书系统地回顾了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三十年历程,呈现了三十年间一批学科中坚的代表性成果,总结了中国比较文学在学科理论的推进、学术领域的拓展、研究方法的探索以及经典个案的阐释等方面所取得的经验与有待改进的问题,以期为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留下历史见证,为推进学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比较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十而立的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既有所成亦有所立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作为有建制的学科,复兴至今已历三十余年。三十年间,既有已故前辈大师筚路蓝缕在前,又有老中青几代学人薪火相续、孜孜矻矻在后,为当代中国文学学术创获了可喜的成就。中国比较文学三十年来的成就,在学科理论、国际文学关系、比较诗学、华人流散文学、译介学、文学形象学、文学人类学、文学与宗教的跨学科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本丛书的诸位作者,有中国本土学者,也有长期在海外知名大学任教的教授,均以中国文化与文学作为根基,放眼世界文学的广阔时空,从不尽相同的学科背景出发,以各自的理论方法切入,探讨东西方比较文学的诸多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并推进中国比较文学的学术发展。他们不仅为学科复兴与体系建设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也在价值立场、问题意识、理论阐释、方法探索和范式建构等方面为比较文学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样一套国内权威比较文学文丛,总结中国比较文学在学科理论的推进、学术领域的拓展、研究方法的探索以及经典个案的阐释等方面所取得的经验与有待改进的问题,以期为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留下历史见证。

乐黛云教授的《跟踪比较文学学科的复兴之路》追寻三十年来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从个人角度搜集各阶段有代表性的发言和论文,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期待呈现一片动态的图景,以对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作一个简略的探索与回望。

刘象愚教授在《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系》一书中首先系统地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比较文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它是如何形成的?它发生过怎样的影响?产生过什么样的危机?出现过什么样的问题?它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它要不要自己的学科理论?它与现有的各种文学研究如国别文学、民族文学、地方文学等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不同?与其他人文学科以及文化研究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不同?然后就这些问题给出明确的解释与说明,从不同角度讨论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论证它的学科性质,描述它形成演变的历史踪迹,总结它的成果,分辨它的危机,剖析它的问题,探索它的走向。

三十年的风雨历程,十四位重要学者的持续探索——这是中国比较文学界“标志性”成果的集中展示。本套文库既充分尊重了各位学者的个性化立场和特质,又力争在整个学术构成中搭建一个相互沟通和借鉴的平台。

陈思和教授围绕“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而展开的代表性论述。在世界文学视野下,多层面地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的演变及其创造性成就,提出了包括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中国文学中的忏悔意识、现实战斗精神、现代战斗意识、现代生存意识、先锋与常态、恶魔性因素等命题,在价值论与方法论两个层面为中国比较文学和国别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启示。

张隆溪教授的《从比较文学到世界文学》不仅讨论文学,而且广泛涉及哲学、历史、宗教等人文学科各领域,在更为开阔的背景上探讨中西文学与文化的比较研究问题。王晓平教授把传统的考据学、阐释学和鉴赏学方法与比较文学研究结合起来,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描述中日一千多年的文学交流史,对亚洲汉文学进行一体化研究,拓宽了《诗经》学、敦煌文学和诗学的研究领域,也为日本《万叶集》等古典文学的比较研究注入新的思路。信息密集,无生涩空论之语,文笔清新自然,流动于典雅与平实之间,融入了作者在日本大学任教十数年的文化体验。

丁尔苏教授的《符号学与跨文化研究》首先专门论述了索绪尔、皮尔士、叶姆斯列夫、巴尔特等现代符号学史上应该提及的重量级人物。然后分别讨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化相对论、审美判断标准和文学经典的形成,再对中、外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作了具体分析,并构成所谓“跨文化研究”,或者叫“中、西文化研究”。

杨乃乔教授在《比较诗学与跨界立场》中认为,比较诗学的崛起使比较文学研究走向了理论的深度思考,比较诗学研究也必然定位于多元的跨界立场;不仅如此,比较诗学以其研究边界的消失在全然的敞开中陈述着自己的学科本质,并且学科边界的消失被比较诗学研究彻底且完美地本质主义化了。让学界欣喜的是,比较诗学恰恰以其学科去边界化的本质主义姿态,超前地呼应了当下这个科际整合的全球化时代。说到底,学术研究应该抵抗学科边界的封闭性,重新调整学科研究的边界是大多数学者无可规避的张力;而比较诗学在崛起的瞬间则以跨界思考为研究视域,其恰如其分地预设了对21世纪学术研究敞开的接纳性,并且为这一时代的到来期待了已久。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中,谢天振教授把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上编着重探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以及比较文学教学与教材建设问题,下编集中于译介学研究,包括对翻译文学、翻译文学史以及对当代中外译学理论的探讨。这些论文比较清晰地勾勒出了他在近三十年来的学术研究轨迹,也集中且具体地展示了他在比较文学与译介学两大研究领域一些原创性学术观点提出的过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内比较文学界的“翻译转向”和翻译学界的“文化转向”的研究态势。

饶芃子教授将他的研究针对性地划分出比较文学、比较诗学、海外华文文学,当中既有对中西戏剧的起源、形成、结构的平行研究,也有中西戏剧在发展中的影响研究;有对中国古典文学外传和地域文学的个案研究,也有对中西文论中具有可比性的若干理论问题和范畴的比较研究;还有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这种尝试不仅深化了这一新兴学术领域的理论成果,也为比较文学拓展了一个新的学术空间,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和视点。全书具有跨文化的学术视野、多元开放的文学观念、鲜明独特的问题意识、高屋建瓴的理论思考和扎实细致的史料论证。

严绍璗则通过对东亚“文学关系”研究的学术实践与对相应的“比较诗学”的思考,逐步综合人文领域相关部类的学识而形成的“文学发生学”的学理观念与方法论系统。在阐述学术观念的同时,以对日本经典文本解析的实际“个案”与对同一主题的十余部著作的评述为范本,试图展示以“文本细读”为研究基础,以把握“多元文化语境”为观察文化的基本视角,力图在文明流动与传递的“不正确理解”的通道中,最终揭示文明时代多类型文化的本质,由此而阐明以“文化变异体”为核心的“文化发生学”的基本学理。

王宁博士的《比较文学:理论思考与文学阐释》从跨学科理论的视角对比较文学的学科意义进行反思,提出了旧的比较文学的死亡和新的比较文学的诞生,以及全球化时代中国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国际化策略。之后从中西文学和理论对话的角度考察了西方主要的文学理论思潮在中国的接受与变形,同时也提出了后现代新儒学的建构。接下来又从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讨了翻译的能动作用以及对世界文学建构的意义,并把中国现代文学放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下进行重新思考。最后他从接受与影响的实证角度考察了西方文艺思潮及作家、理论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同时也追踪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西方的传播和接受。

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并不是本套文库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些。在这套文库酝酿出版之初,复旦大学出版社就计划了它宏大的学术规模。文库主编之一、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谢天振指出,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在中国恢复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今天正是要在国内外弘扬我们的成就的时候。出版社从一开始就看好这个选题,他们和各位作者密切配合,为使得中国比较文学界老中青三代最优秀的学者集体亮相敢于为人先,推出了这套丛书,以此反映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果,面向全国学界的愿望,希望以这套文库的出版为中国的比较文学事业做出它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文库比较文学诗学
背诗学写话
比较文学视阈下高校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混合式教学探讨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从符号修辞四体演进看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读书利器“文库本”
比较文学的开放性与学科边界
一部文学爱好者、研究者的重要工具书
日本的“读书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