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好课
2013-03-16林舟
林 舟
感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好课
林 舟
长乐朝阳中学
完美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是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精神。好的语文课应该这么诠释:好的语文课首先应该是语文的;好的语文课应该是真实的;好的语文课应该是高效的。
语文味 真实 高效 语文课堂
完美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是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精神。好的语文课应当让学生终身受益,应当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它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激情和思想的文字开启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他们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悟,并最终积淀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最终应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一堂好的语文课有以下几点感悟:
1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应该是语文的
一堂好的语文课具有很多特质,但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有人把“语文味”归纳为“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可谓深得语文的“三味”。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也就是要求让学生接受原汁原味的语文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表现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持续、自主的发展,体现的是“阅读书籍的习惯,欣赏文学的能力,写作文字的技能”的“养成”思想。一堂好的语文课中,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反复阅读文本,反复品味文本,品味文本中的字词等。在形式多样的阅读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阅读能激活学生的个体体验和个性思维,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和感染下,体会教材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内涵,鉴赏作品的能力得到培养。同时,通过教师、学生、文本的三维对话,对学生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关键就在于语文教师自身的学养、自身的文化积累、自身的知识积淀。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但能不能用好这个例子,能不能把教材中的精妙之处挖掘出来,这是衡量语文教师水平高低的一把尺子,也是一堂好课的重要前提。比如在教蒲松龄的《狼》时,文中最后一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这句话就很值得玩味,《聊斋志异》常在故事最后有一两句作者议论,这些议论有的表达作者的爱憎,有的体现作者认识,有的抒发作者情感,而这一句话好像是在讽刺狼的狡黠,如果这么认为,那么作者这么写就有画蛇添足之嫌,因为前面的故事已经很生动地描述了狼的狡黠,我们应该注意“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和“笑”禽兽之变诈是对“屠夫”而言的。观屠夫对狼起先的表现有点失控,未能掌握其要领,从“几何”一词体现再狡猾的狼也狡猾不过人。因此笑的对象,谁笑?当然是屠夫了,笑他什么?当然是笑“变诈”了,“变诈”谁是赢家很明显,这样看来,这个故事不是在讽刺狼,而是人,蒲松龄最后的潜台词是:在人面前玩变诈不是班门弄斧吗?因为人是最狡猾的,深刻地嘲弄了人。教师应该能够准确、深入、个性化地解读文本,真正做到自己与文本对话,了解文本的哪些知识学生自己可以读懂,哪些知识教师应重点提示,哪些知识教师应巧妙引导。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带领学生在与文本的交流中产生人文体验,借助文本去完成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营造浓浓的语文韵味。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在语文化的氛围中展开,在语文化的关怀中进行,在语文化的体验中深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应当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的化身”。教师本身所具备的语文素养就显得特别重要,深厚扎实的语文功底,广博的文史知识,触类旁通的引导,恰到好处的点拨,随机灵活的应变能力,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特殊魅力,为学生打开了通向语文殿堂的七彩通道。
2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真实的
语文课的真实体现在对文本的解读和个性化理解上。它不是表演,更不是说教。长期以来,有人一直认为课堂上热热闹闹的,气氛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师问生答配合默契的,那就是好课。也有人觉得老师条理清晰地组织教学,师生之间顺着事先的设计逐步推进,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教学任务圆满完成,那就是好课。新课改之后,在有的课上,教师喜欢设计让学生分组讨论的环节。学生围成一堆,热热闹闹,其乐融融,有时教师也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间,不时做些指导。其实,这些看似热闹的讨论,实际上大部分流于形式,游离了文本并无多大效果。因为任何学习都应该强调独立思考,只有当独立思考不能完成之时,才有必要合作、探讨。
一堂好的语文课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我们首先要做到为学生搭建好自主学习的平台。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其次要为学生构建崭新的人文世界,教学手段要与文本内容相融合,任何游离于语文学习之外的表演都是虚无飘缈的。因为这是功利的表现,缺少精神追求的底蕴。教师要找准教学策略与教材的切入点,构筑一片属于学生的精神家园。虚假的美丽只能取悦于一时,真实的精彩方能恒久地打动人心。如《蜡烛》一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解读文中描写蜡烛的细节,读懂南斯拉夫母亲的细节,读懂文中的“火将永远烧着,还你一个母亲的眼泪,还你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句话。任何的教学设计都应建立在情感及文本的真实上。“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真实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石,只有这个基石牢固了,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建设好。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不能够想着展现老师自己。因此互动是语文课上的核心。如,学生对《蜡烛》中母亲的理解有这三种观点:一种认为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舍得把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拿出来,这表现了老妇人对苏联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的尊敬;一种意见认为老妇人以衰弱之力为年轻的英雄做了个坟堆,并点亮了那支蜡烛,表明老妇人希望英雄能安息;第三种意见认为,文中写老妇人对青年英雄的举动,是表明两个民族之间,两个母亲之间的情感的一种义务。其实这三种意见体现的正是文本的主题,这表明正因为有教师的真实引领,才有学生的真实体会。这才是真正的课堂互动,体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文本中描写蜡烛细节的那一段时,有的同学感动得流了泪。
语文教学只有远离虚伪的美丽,遵循“习惯为先,教给方法,联系生活,持之以恒”的准则,才能形成真实而质朴的教学课堂。这种课堂氛围才是我们所真正追求的,才能永远焕发青春的活力与真实的生命力。
3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高效的
语文课的高效主要体现在教学环节的目的性上。语文易懂,但讲好很难,讲精更难,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课程标准》“目标”部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想象、联想、记忆、分析、归纳、比较、质疑等思维训练”,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否则就会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一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如何在这固定的时间里传授更多的知识,让学生学得更扎实,这就要将那些华而不实的课堂教学环节省去,提高课堂教学环节的目的性。从导课来看,高效性主要体现在对标题的解读上,如《敬业与乐业》,教师可告诉学生这是辩证的一种关系。《孤独之旅》中的“孤独”应是文本的重点之所在。这就是目的性,教学时不求面面俱到,只求讲精。再如《敬业与乐业》中“有业之必安”是全文所要阐明的观点和起点,应讲明、讲透、讲深,这可体现在导课中,主体活动中就要考虑到教学的重点,重点的把握是根据学情与班情来决定的。如《乡愁》一文,我在教学时重点放在朗读上,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现“愁”。
一般来说,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环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导入、主体活动、评价。教师应该在课前多想想:这节课的重点是哪些;应该放在什么时候讲;每个内容的时间分配怎么分;还要想想这节课属于什么样的课,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活动学习;更要想想课堂的高潮应放在哪部分等等。一个好的教学环节,能精心安排教学步骤,巧妙设计教学内容,恰当使用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和谐融洽,做到“在45分钟里榨出油来”。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向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富有启发性,可思性,连贯性的提问能促进教与学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从学生方面来看,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诱发学生多问、敢问的治学精神,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养成从容沉稳,应对自如的表达能力。在一节好的语文课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多问。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同时注意设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作为花絮点缀课堂。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切入的角度、提问的方式,以把握知识要点,训练重点和教学进程。
总的来说,从教师角度来评价高效的语文好课有两个标准:一看教什么;二看怎么教。把课堂还给学生,变教为学,变讲为导,变教为诱,以诱达思,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目的性就十分明确了。让学生学会,让学生会学,让学生有进步,使学生有所收获。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果让学生自己摘,情让学生自己抒,话让学生自己说,写让学生自己评。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提高,在探索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互助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这样的语文课才会体现效率。好课会让学生受益一生,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许多人就是因为一堂好的课,而激发了他一生的追求。好课是教师生命力的再现,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和教育理想的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当然,好课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所谓的“好课”是相对的,好课的评价标准也是可以有差异的,于漪老师常说的一句话:“语文课从来都是遗憾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必然有遗憾,就必然有待完善。凭心而论,每节语文课都要上成好课绝非易事。但是,我们可以把好课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教学设计更实际一些,教学过程更实在一些,教学方法更实用一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真正的彼岸也许永远无法抵达,但是只要心中有梦想,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