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船舶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

2013-03-16熊云峰陈章兰蔡振雄黄婉贞

海峡科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造船福建省船舶

熊云峰 陈章兰 蔡振雄 黄婉贞



福建省船舶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

熊云峰1陈章兰1蔡振雄1黄婉贞2

1.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2.福建省造船工程学会

船舶产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也是福建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大力发展船舶产业,对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推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该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及福建省的有关产业政策,运用SWOT方法全面分析了福建省船舶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而提出了加快发展福建省船舶产业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建议。

福建船舶产业 SWOT分析 发展对策

0 引言

“十五”以来,在全国船舶工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凭借良好的地域优势,紧紧抓住国际船舶市场的发展机遇,福建船舶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福建省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出口创汇、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与国内先进造船省(市)相比,福建省船舶产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1-3]。

近年来,国家及福建省相继作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等战略决策,这为福建船舶产业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福建船舶产业将迎来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若要加快船舶产业发展,提高船舶产业竞争力,做大做强船舶产业,就必须在对现有船舶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措施。本文试图在对福建省船舶产业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摸底基础上,应用SWOT分析法对福建船舶产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促进福建省船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对策与措施建议[4-5]。

1 福建省船舶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

1.1.1地理资源优越

福建省海域面积大于陆域面积,大陆海岸线居全国第二位,其中深水岸线居全国首位,还拥有众多良港(三都澳、湄洲湾、厦门港等),这些为船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岸线资源条件。而且,闽台两地分别处于台湾海峡两岸,两岸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经济文化等的交往更加密切、更加融合,福建将具有更加独特的区位优势[1-4]。

1.1.2产业初显规模效应

一是船舶制造业具备较好规模效应。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已初步形成了闽江口船舶集中区、三都澳船舶集中区、湄洲湾船舶集中区、厦漳湾船舶集中区的产业格局。二是修船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目前已形成了以福安、福州(连江、平潭、罗源)、泉州、龙海等地方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修船产业集群。三是船舶配套业初具规模。目前全省共有船舶配套产品生产厂家和专业化协作生产厂家25家,年创工业总产值28亿元,船舶配套业已初具规模。四是游艇业发展迅速。目前,福建游艇产业产值达30多亿元,是中国最重要的游艇产业基地,已逐步建立起以游艇制造业为“龙头”、以游艇服务业(包括游艇会所、游艇旅游观光,海上垂钓、游艇码头、游艇会展等)为核心、以游艇配套业为支撑的完备产业链[2-3]。

1.1.3产品结构较优化

“十一五”以来,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提升,产品种类越来越齐全,产品结构较优化,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主要的出口产品有:4900car汽车运输滚装船、59m~87m 海洋平台三用拖轮、58米多用途供应船、24m~48m 金枪鱼渔船、57000 DWT散货船、5000立方米化工船、700TEU~2600TEU集装箱船、3800t-30000t 成品油船及公务艇等十多种新船型[2-5]。

1.1.4制造技术实力较强

“十一五”以来,福建船舶产业在船型开发与设计技术、船用设备核心技术、现代造船技术和管理技术等领域取得一定成果,船舶科技实力明显增强。主要造船厂都具备较强生产设计能力,都已基本建立现代造船模式,精益造船能力显著提升,具备较强的总装造船能力,企业管理基本实现信息化,托盘管理等先进管理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拥有较好的现代造船管理能力与经验。省属骨干企业以及部分民营企业目前已全面采用CAD/CAM技术进行船体分段部件加工制造,数控气体切割等先进加工设备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加工制造能力[2-5]。

1.1.5劳动力成本低廉

造船属于劳动、资金、技术三要素都密集的行业,劳动力成本对船价的影响很大。劳动力成本越低,船价也越低,船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越大。福建船舶产业的劳动力成本总体上要低于上海、广东等国内造船工业强省市,更要比日韩等国家低得多,具有较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可保持相当长时间[4-5]。

1.2 劣势分析

1.2.1产业规模效应差

目前福建省四大船舶工业集中区虽然已初步显现,但总体上船舶产业企业起点低,规模小、分布散,企业内部竞争激烈,离发挥产业集群优势还有一定距离,规模经济效应比较低下。福建省在册船舶产业企业近300家,除了厦船重工、东南船厂、马尾船厂等几家大中型企业外,其他则以小型企业为主,特别是福安、龙海地区,基本上均是民营小企业,这些小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多的是依靠单兵作战,致使福建船舶产业企业内部竞争就尤为激烈,直接影响了全省船舶产业总体实力的发挥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2-5]。

1.2.2设计制造水平总体不高

目前我省各造船企业都是通过与国内外专业设计单位联合设计、接单建造,基本上不具备整船自主设计的能力,特别是不具备中型以上船舶的整船设计能力,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液化天然气(LNG)船、豪华游船以及主流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尚处于初步摸索阶段。我省主要造船企业虽基本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在模块化、精细化造船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造船先进省市相比,差距较大。特别是绝大多数民营船舶企业仍在采用比较原始的造船工艺,不仅效率低下,而且物料浪费大、环境污染大[1-3]。

1.2.3产品结构亟需调整升级

福建船舶产业的主要产品是中小型的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汽车滚装船、渔船、小型玻璃钢游艇等,而这些产品的产能目前总体上过剩,市场竞争惨烈,且效益低下。福建省船舶产业如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船舶产品结构,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开发制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船舶(如LNG船、LPG船、大型集装箱船、新型高性能远洋渔船等)和海洋工程装备,将对福建船舶产业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2-3]。

1.2.4配套业发展不协调

在我省,较具规模的配套企业仅有供应船用钢板的三钢集团以及甲板机械的泉州佰源船舶机械有限公司,柴油机、曲轴等主要船用设备以及船用钢板等从省外、国外采购和配套,核心设备和部件的本土化基本处于生产空白状态,产业体系不健全。

1.2.5高素质人才欠缺

企业要发展,关键靠人才。作为技术密集型的船舶工业,其技术发展和科技创新更离不开专业人才。福建船舶产业的高素质人才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人才总体学历偏低,人才总量偏低;二是高层次管理、经营、技术人才凤毛麟角,复合型人才数量少,应用型高职人才少,技术工人质量和数量也偏低,人才层次结构不合理。

1.3 机遇分析

1.3.1国际造船中心的继续东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船舶工业已形成原材料配套强、劳动力素质高、制造业体系完备等综合竞争优势,世界造船业正逐步向我国转移,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虽然2008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造船市场由兴旺期步入调整期,但是,目前世界经济已出现复苏迹象,航运市场已出现逐步反弹,不久的将来船舶产业必然会迎来又一个兴旺发展时期,世界造船产业中心加速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没有改变,市场调整期给我国船舶工业升级提供了动力,也为船舶工业加快赶超先进造船国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福建省拥有我国最长的深水岸线和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造船基础雄厚,是我国承接世界造船中心转移最有前景的地区之一[1-5]。

1.3.2政府的大力支持

长期以来,中国船舶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产业,政府一直给予融资、财税等各种优惠政策,大力推动我国船舶产业的快速发展,船舶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现在已是世界造船大国。为了实现我国从世界造船大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的宏伟目标,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促进船舶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如《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都把大力发展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支持产业,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会极大地促进我国船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也为传统船舶制造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指引。

除了全国性的国家政策规划的强力支持外,国家及福建省最近还出台了多项促进福建船舶产业发展的扶持优惠政策,如《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福建省“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福建省“十二五”船舶工业发展规划》等,都把大力发展船舶产业作为重点支持产业,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会极大地促进福建船舶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为全面落实“两规划一方案”(即《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厦门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福建省日前作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部署。加快福建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中一个重要任务。为确保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的顺利实施,福建省正在加大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等政策的支持力度,这为福建船舶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必然会大力推动福建船舶工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力促进福建船舶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1-5]。

1.3.3发展潜力巨大

“十五”以来,福建船舶产业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国内先进造船省(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产业规模总量太小,全省全年的造船总量还不及像上海外高桥造船厂等一个厂的年造船量,这与海洋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若政策有力,措施得当,奋发图强,福建船舶产业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很好的发展前景。

1.4 威胁分析

1.4.1 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对于世界造船产业来说,在经历了5年的超预期兴旺发展之后,从2008年开始显现出增长上的疲态,全面爆发的金融危机使这一疲态更加趋于恶化。金融危机对船舶产业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船企新船订单大幅减少。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下行,全球海运贸易及航运市场明显疲软,进而导致船舶订单需求下滑。从2008年开始,随着航运指数下滑,船厂承接新的船舶订单比较困难,而且出现了部分船东撤单的现象。虽然,世界经济目前有企稳复苏迹象,但国际金融危机对船舶工业影响的滞后效应导致造船市场复苏将明显滞后于经济复苏,船市的“严冬”尚未见底,致使目前部分产品单一的船企出现了无船可造的现象,步入了半停产、停产,甚至倒闭的境地[4-5]。

二是船企融资难度加大。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主要从事船舶融资信贷的金融机构纷纷增强了对船舶信贷融资的风险意识,加强了对船舶信贷融资的风险管理,部分银行已将造船业列入高风险行业。据部分船企反映,金融机构提高了船舶融资的贷款利率,加大对船舶融资项目的审查力度,致使船舶企业融资难度加大[4-5]。

三是汇率风险带来的危害加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主要国家的汇率波动较大,特别是美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大幅升值,这对以美元计价的船舶产品出口贸易带来了巨大的不利影响,不仅给外向型的造船企业带来了严重的财务风险,致使部分原本盈利的订单变为亏损,而且出现了一些船东想方设法延迟交船,甚至还出现了一定的船东撤单现象,给船舶产业带来了巨大危害,导致船舶产业企业经营困难,举步维艰[4-5]。

1.4.2区域竞争日益激烈

由于船舶产业是国家大力支持的战略性产业,特别是目前我国沿海各省市如浙江省、广东省、上海市、福建省相继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大力开发海洋产业的战略安排,都把发展本地区的船舶产业作为工作重点。这势必导致船舶产业的发展空间、资源和人才的竞争日益加剧。特别是随着我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工资水平也在提高,加之福建沿海地区生活成本高、竞争压力大等因素,使得福建船舶产业对于外来人口不再具有前几年的吸引力,致使招揽高素质工人和人才的竞争压力非常巨大[4]。

1.4.3面临产能过剩压力

由于2003年至2007是船舶市场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世界各主要造船国家都纷纷扩大造船规模,致使船舶建造能力大幅增长,产能过剩压力逐渐显现。特别是进入金融危机以来,船舶产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就尤为显著,在常规船舶建造方面尤为明显。以2010年为例,世界船舶需求量为6000万载重吨,目前仅中国的规划生产能力就在4000万载重吨以上,特别在常规船舶方面我国船舶产业可提供的造船量远大于可接订单的需求量[4-5]。

2 加快福建省船舶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2.1 提升船舶产业规模

2.1.1加快船舶产业集中区建设

加快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船舶产业集中区建设,尽快形成以马尾造船、东南船厂、冠海造船、华东船厂为主体的闽江口船舶集中区;以白马港为中心,白马船舶工业园区为主体的三都澳船舶集中区;以泉州船厂为主体,拓展船用柴油机、甲板机械等船舶配套产业的湄洲湾船舶集中区;以厦船重工为龙头,带动漳州湾修造船业和配套业发展的厦漳湾船舶集中区的产业格局[1-3]。加强游艇业集聚区建设,逐步将我省打造成游艇制造大省,建立包括游艇设计、游艇制造、游艇俱乐部、游艇展(赛)事、游艇娱乐休闲、游艇文化等在内的完整游艇产业链。

2.1.2推进船舶修造业结构调整

鼓励省内骨干企业与有实力的省内外战略投资者开展合资合作、强强联合和兼并重组,提升产业规模、增强产业实力。引导中小型造船企业面向细分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在优势领域形成特色品牌,推动构建以骨干造船企业为主导、中小型造船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推动有实力的中小型造船企业与骨干造船企业建立战略协作关系,大力发展专业化、特色化船舶中间产品制造,加快构建骨干造船企业专注于总装造船、专业化制造企业专注于中间产品制造(分段、单元模块、舾装等)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鼓励修造船企业积极利用现有修造船设施,通过技术改造、科研公关和技术创新等措施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促进传统修造船企业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升级,重点开展工程勘察船、多用途工作船、平台供应船等海洋工程辅助船的制造,形成与国内其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差别化竞争优势[2-5]。

2.1.3加快船舶配套业发展

鼓励和引导中小造船企业依托造船骨干企业,发展中间产品制造业务,推进分段制造和铁舾装件专业化生产,建立中间产品配套厂与总装厂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鼓励引进船用低速柴油机、舱室设备、通信导航和自动化系统等船舶关键配套企业入闽发展,提升我省船舶配套产品的规模和档次,切实改变我省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的局面。重点支持船用起重机、舵机、锚绞机等船用甲板机械、舱室设备等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自主研发力度,加快提升配套产品技术水平,推进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调整升级,积极培育具有自主品牌的优势产品,加快船舶配套业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引导船舶配套企业与修造船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组成营销联盟[2-8]。

2.1.4推动修船业发展

积极推进修船企业通过联合和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发展拥有较强技术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采取关停、赎买、转产等多种方式,淘汰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大的小型修船企业。加强船舶修理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推行绿色环保修船技术和工装,加快提高大型船舶、特种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修理与改装能力,促进从简便型船舶修理向复杂型船舶修理转变,提升修船技术水平,提高修船产品附加值,增强综合维修服务能力,形成一批有特色的竞争力强的修船企业和精品修船项目。积极推进与省内外大型航运业的业务合作,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稳定的船舶维修业务订单来源[2-8]。

2.1.5促进拆船业发展

强力推行安全环保的码头或船坞拆解方式,实施定点拆解,淘汰污染大、规模小的拆解小企业和小作坊。积极推进废舶拆解企业通过联合和兼并重组等方式,发展拥有较强技术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推动拆船业集聚,实现规模化发展。突出绿色拆船理念,加快拆船场地改造、拆解设备及环保设施的建设速度。加强拆船物资以及其他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再制造研发,提高废船拆解回收利用技术水平,提高拆解后的材料、元器件和设备等拆船物资的利用率,基本实现由粗放型拆船到集约型拆船的转变。推动废船拆解业朝深加工发展,构建拆船物资再生基地,提高废船物资的拆解、再生、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能力。

2.2 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

2.2.1提高设计研发能力

加强船舶设计与船型开发基础共性技术研究,重点发展主流船型水动力性能预报优化技术、结构设计计算新技术、绿色设计技术。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实现从生产设计向详细设计和自主研发设计的跨越,重点开展新型高性能远洋渔船、玻璃钢渔船、江海直达型船舶、海工辅助船舶、游艇的研发与设计[2-9]。

开展海洋工程装备关键设计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海工工程管理技术、深海设施运动性能及载荷分析预报技术、深海设施动力响应及强度分析技术、深海锚索/立管等柔性构件的动力特性分析技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海洋风能利用技术、海洋工程装备风险控制技术的研究[6-9]。

加强船用设备技术研究,重点开展轮机自动化系统、通信导航系统、设备故障诊断系统、现代轮机自动控制及仿真系统、船舶先进推进系统、船舶节能环保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展甲板机械、舱室设备、自动化设备、节能环保设备的研发与设计[2-9]。

2.2.2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引导企业加大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力度,加快采用和推广绿色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对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改造,推进数字化、自动化系统和设备的研制与应用。推广节能、减排、降耗、清洁、安全生产等关键技术和工艺工装。重点支持传统船舶企业适应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特点对现有修造船设施进行改造、工艺流程优化、节能降耗及减排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发展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2-9]。

2.2.3推进研发平台建设

加大研发平台建设投入,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及有关高校联合构建数字化水池、高技术船舶、船用设备、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试验中心,重点在性能计算、结构优化、船型开发、船用设备、自动化机舱、装备总体、功能模块、海洋能开发利用等其它基础共性技术方面,打造若干研发和技术创新平台。加强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建设,重点支持学科研发平台建设,提升学科研发水平。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目标、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9]。

2.3 提升产业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2.3.1推进精益制造

推行精益制造理念,推进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开展生产流程改进与优化,加强精细化管理技术、先进工装技术、先进制造工艺的研究与推广应用,重点开展大型分段/单元模块建造技术、先进搭载技术、精度控制技术、舾装先行化技术、高效焊接技术、先进防腐涂装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引导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提升管理理念,推行精益管理方法,积极开展精度计划管理、精度标准管理、精度测量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着力推动船舶制造企业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优化造船作业主流程,进一步提高总装造船水平[2-9]。

2.3.2提高信息化水平

深化信息技术在生产设计、营销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应用,加快建立模块化、总装化、专业化的现代先进制造模式,加强数字化设计系统、数字化制造系统、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提升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水平。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内部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推进管理信息化,重点推进造船生产管理体系、质量控制体系、成本与报价体系、财务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信息化建设,构建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2-9]。

2.3.3提升绿色环保水平

实施“绿色造船”、“绿色修船”、“绿色拆船”战略,大力开展节能、高效、清洁生产,全面提升企业绿色环保水平。加强节能、降耗、环保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重点开展无毒无害材料和可再生材料、节能减排技术、安全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等的应用研究。加强低能耗、低物耗、环境友好型等材料以及高效自动化装备的推广应用,加快淘汰高耗能设备和高物耗工艺;支持采用绿色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与新工装,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材料利用率,增强市场竞争力[2-9]。严格实施定点拆解,推动废船拆解业朝深加工发展,提高拆解物资的利用效率,降低拆解过程产生的“二次污染”。

3 政策措施建议

3.1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积极落实国家及福建省支持科技发展、技术改造和创新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优先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发展,重点对游艇、特种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在财政金融政策上予以支持,落实贷款贴息、低息贷款等金融优惠支持措施,加快省级重点修造船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根据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为船舶产业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金融机构开展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业务、船舶租赁业务、抵押融资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造船企业、船舶配套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融资[2-9]。

3.2 推进研究开发和创新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支持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重点配套设备的研发和创新。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强研发条件建设,推进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联合攻关。支持船舶产业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境内外有较强实力的知名企业、研发设计机构和有关高校开展技术合作、联合设计、开发与创新。组织和引导骨干企业、研发机构、高等院校,联合检验机构、用户单位等,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推动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产业化[2-9]。

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兴船”战略,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构建多层次的适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梯队。支持企业创造条件,大力引进境内外优秀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支持省属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科建设力度,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大力培养适应产业需要的研究型科技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职业技校和企业通过联合办班、企业订单培养等方式,开展技能型人才教育培训,培养适应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9]。

3.4 强化行业管理

严格执行各项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以及安全、节能、减排、环保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构建遵纪守法、科学有序的产业生产经营秩序和环境。加快产业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产业综合管理体系。发挥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省造船工程学会、船级社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强化行业标准规范及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加强行业统计和经济运行分析,做好信息导向,履行服务职能,引导产业科学发展[2-9]。

3.5 促进交流与合作

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大力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先进设计、制造和管理技术,提升产业科技实力,促进产品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通过主办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合作研究、合作办学等方式,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9]。

[1] 熊云峰, 蔡振雄,等.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发展报告[J].海峡科学,2009(1):42-46.

[2] 福建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2011年福建省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EB/OL]. http://www.fjasi.com, 2012-01-12/2012-08-28.

[3] 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福建省“十二五”船舶工业发展规划[EB/OL]. http://www.fjasi.com, 2012-05-03/2012-08-28.

[4] 俞学伟.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船舶工业发展战略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10(8):823-826.

[5] 戴宝印.基于SWOT方法的金融危机下我国造船业对策思考[J].物流科技,2009(5):132-136.

[6] 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N].福建日报,2012-08-28(1).

[7] 工业和信息化部.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 http://www.mit.gov.cn/n11293472/index.html,2012-03-23/2012-08-27.

[8]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EB/OL]. http://www.sdpc.gov.cn/zcfb/default.htm, 2006-08-29/2012-08-27.

[9] 工业和信息化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EB/ OL]. http://www.mit.gov.cn/n11293472/index.html, 2012-03-23/2012-08-27.

*福建省软科学计划项目《福建省船舶产业技术发展研究》(2012R0062)资助。

猜你喜欢

造船福建省船舶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船舶!请加速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造船技术2016年(总第329期~334期)总索引
SPP造船洽商10艘MR型成品油轮建造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