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聋生实际 有效使用普校语文教材

2013-03-16余文娟

海峡科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聋校聋生首诗

余文娟



立足聋生实际 有效使用普校语文教材

余文娟

福州市聋哑学校

聋生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认知特点、思维方式等方面与健听生存在较大差异,如何扬长避短、求同存异,在充分发挥普校教材优势的基础上,探索出普校教材在聋校教学的最佳契合点,是需要每一个使用普校教材的聋校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该文立足聋生实际,结合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实践经验,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一课的教学为例,按聋生特点,从整合资源,优化教学设计;关注差异,优化教学时间;补偿缺陷,优化认知结构;倡导实践性学习方式,优化学用渠道等视角探寻普校语文教材在聋校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有效使用。

语文教学 普校教材 聋健差异 教学实践

语文教学是补偿听力残疾学生语言缺陷、发展语言和思维,解决聋人社会和学习适应问题,使他们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的主要渠道,而教材既是语文教学的“教本”,也是聋生能感知、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的“学本”,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依据。因为现行的聋校教材没有高中部分的内容,所以很多聋校选择使用普校教材。虽然普校教材的课程具有开放性、综合性与灵活性的特点,但普校教材是根据健听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编写的。而聋生因自身的生理缺陷,认知特点、思维方式等方面均与健听生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使很多聋校教师在使用普校教材中迷失了自我,步入“越教越不会教”的怪圈,学生自然也是“越学越不想学”。

如何让普校教材更好地为聋生服务呢?本文结合笔者这几年使用普校语文教材进行教学的一些实践经验,以《钱塘湖春行》一课的教学为例,遵循聋生特点,探寻在聋校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效使用普校语文教材的方法。

1 整合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普校教材教学资源丰富,特别是齐全的教具、学具让我们在备课中大感轻松。但若不考虑聋生学习的特殊性及差异性而采取“拿来主义”或简单放慢进度、减小坡度、降低难度,势必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为使普校教材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能更好地实施,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在教材实施过程中做适当的调适,合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例如:在进行《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教学时,笔者根据聋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充分研读教材、阅读浏览各种杂志和网络资源、归库建档等途径在原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重新整合。

首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整合教材内容。教材是教学的基本要素,是首先要运用的最重要、最基础的教学资源。对这一资源的整合,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把教材前面学习过的有关古诗词的教法、学法、环节设计加以整合,这可以使学生能够反复利用所学知识,逐渐巩固基础,增强融会贯通的能力,为这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第二,把教材中的有关这首诗的相关链接、插图、多媒体课件、视频等素材加以整合,运用到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去。这样的整合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第三,总结并提炼其他教师之前执教这首诗的经验、教训,使自己在教学中能够扬长避短,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灵活利用整合方法,优化教学设计。第一,“加减”法,包括材料广度和深度的增减。在材料广度和深度上对教学资源进行增减时,还应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备《钱塘湖春行》这节课时,笔者就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取舍教材内容,降低难度,制定适合的教学目标,并选择多媒体课件以及视频等符合聋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手段。这样的处理使聋生也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好地运用阅读诗歌的方法达成理解、品读、赏析、感悟本诗的教学目标。第二,“修改”法。整合教学资源时可以将教学活动与学生自身的背景和兴趣联系起来,引入贴近学生实际的真实语言,或将学习内容进行更为灵活的处理。如:在理解诗意这一环节,笔者摒弃普校教材中对诗歌诗意化的翻译,而是鼓励聋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大意,大意相符即可。这样做既符合本班学生的认知特点,又锻炼了聋生的沟通表达能力。第三,“重组”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将教学资源(特别是教材)中的各部分内容进行重组,如调整章节内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或重新安排章节的教学顺序。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必须反映对教材实施三大取向: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创新取向。因此在设计这首诗的教学时,笔者大体遵循古诗的学法安排教学,只是适当调整了诸如游览路线等细节。

2 关注差异,优化教学时间

目前,聋校教师在确定普校语文教材的教学时数上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教学内容不变,调整教学时数;另一种方法是教学时数不变,调整教学内容。这两种方法无论使用哪一种,要使聋生能在40分钟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都必须关注差异,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最大限度优化教学时间。

2.1 关注差异,高效发挥自主学习时间的作用

聋生因听觉障碍丧失了获得语言的自然途径,导致大部分聋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表达、运用能力低于同龄健听生。聋健的这一差异使很多教师在使用普校语文教材时常抱怨太深、太难,在教学中常担心学生无法理解课文内容,花大量的时间逐字、逐句解读文本,试想学生忙于做笔记,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从何谈起提高课堂时效?那如何在关注差异的同时有效提高课堂时效,进而提高聋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呢?笔者尝试在教学中合理、高效地发挥自主性学习时间的作用,例如:在《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在课时的安排上采用了第二种方法:适当减少教学内容,突出名句的欣赏。在同课时安排的情况下优化教学时间成为可能后,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先交给学生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让他们带着这些方法去学习、去思考,进而去质疑、去赏析。这样学生自然就拥有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就会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课堂学习和语言沟通的实用时间,而程度略差的学生也能在小组讨论、合作、引领下提高自己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达到了有效学习的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2 关注差异,充分利用优质时间

根据心理学研究,一节课里,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5~20分钟,而聋生主要依靠视觉感知知识,极易疲劳,这就是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重点的主要原因。要想获得最佳的教学成效,就要把握时间分配,保证在最佳时域内传授新知,解决重点和关键。这就要根据聋生的认知及课型特点安排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设计。如:在《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教学中,笔者将最优质的前15分钟时间安排给了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赏析,而在赏析的过程中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实际,确定与之相协调的分层递进目标,这样就保证了在最佳教学时域分层次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2.3 关注差异,选择适度信息量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是一个获得并加工信息而不断调节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聋生因其自身的生理缺陷,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单一、资源匮乏,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注意给聋生以足够的信息量,并要形成序列刺激,激活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能力,保持活跃情绪和积极进取心理。如:在教学《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前,笔者要求学生先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作品、写作这首诗的年代和背景以及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等知识,这样学生在教学中才能保持活跃情绪和积极进取心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但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差异,选择适度信息量。若信息过量,密度太大,超越大部分学生接受能力就是空中楼阁;信息量太单疏,环节松散,那就是浪费时间。两者在教学中都是不可取的,是违背聋生认识和思维规律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依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权衡二者以保证有限教学时间内的最佳效果。

3 补偿缺陷,优化认知结构

聋生由于其生理缺陷,丧失了“听”的能力,而“看”成为其获取信息的一个最具优势的渠道。研究表明,聋生对事物主要特征的视觉鉴别、比较、区别能力都较强,他们在色彩、图案刺激等视觉记忆方面的表现优于正常学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使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性较强的方式创设情景或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补偿缺陷的理念指导下遵循聋生形象、动作、情绪记忆较好的认知特点,创设思维情境、贴近生活实际、优化认知结构。例如:笔者在《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教学中利用聋生在视觉上的优势,结合教学实际,运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课件,通过理解诗意—品读名句—感悟诗情,看—读—悟、图文结合等方式创设思维情境,将传授知识与综合实践相结合,加强知识的梳理,突出重难点,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尽量让聋生使用听觉以外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实现由局部到整体、由分散到综合、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使教学有效地促进聋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聋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4 倡导实践性学习方式,优化学用渠道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在教学中应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而《聋校语文教学法》也强调语文教学要贴近聋生生活,充分利用聋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聋生的生活实际去学习语言。由此,倡导实践性学习方式,让聋生能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学习,从而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成为语文教学的又一重要方向。而实践性学习方式,必须通过学用渠道来实现。光学投影仪、电视机、录音机、计算机房,甚至液晶投影仪、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这些学用渠道,提供了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面对如此繁多的资源,教师不妨从实际出发,潜心优化现有的学用渠道,让现有的这些学用渠道更贴近聋生生活实际,从而在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钱塘湖春行》这首诗中,笔者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有关作者及这首诗写作背景的资料、观看有关西湖美景的视频、查找古今西湖的异同、查找描写西湖的诗词后,在QQ群上讨论交流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及困惑。这样利用现有学用渠道,通过细致分析和强化,丰富聋生的感性认识,拓展聋生的想象空间,发展聋生的创新思维,不断优化这些学习和运用语文的渠道,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满足他们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需要,切身体验知识累积、能力提高的全过程,进而提高聋生课堂学习效率,促进聋生自主学习、自能探究。

总而言之,普校教材犹如一座丰富的矿藏,需要聋校教师不断努力,在充分发挥普校教材优势的基础上,探索出普校教材在聋校教学的最佳契合点,实现普校教材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最优利用,让普校语文教材更好地为聋生回归主流、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服务。

[1] 季佩玉, 黄昭鸣. 聋校语文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 赵江红, 黄丽娇.紧跟普教步伐不让一个孩子掉队[J]. 现代特殊教育,2003(8).

[3] 张宁生.听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李天顺.认真搞好新一轮特殊教育课程改革[J].现代特殊教育,2003(7):1.

[5] 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聋校聋生首诗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聋校语言教学中的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立足聋校语文课堂,探寻高效教学之路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