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研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陕西省6所高校抽样调查的实证分析
2013-03-14刘天军
刘天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高校发展与管理
大学生考研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陕西省6所高校抽样调查的实证分析
刘天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本文利用陕西省6所高校抽样调查数据,采用统计描述方法和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对大学生的考研动机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逃避暂时的就业压力是大学生选择考研的主要动机,性别、学习成绩、是否参加科研、父母态度、家庭收入、学校性质、专业满意度、班级考研人数和就业压力9个因素对大学生考研意愿影响显著。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个人以及家长均应理性看待就业与考研。
大学生考研;考研动机;大学生就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本科教育已经由过去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从而导致就业压力剧增,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同时,全球竞争日趋激烈所带来的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需要和就业压力的双重因素驱动下,考研自然成为大学生谋求个人发展的重要选择,考研人数逐年递增。考研人数由1997年的24.2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51.2万人,年增长率为13.2%。录取人数由1997年的5.1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49.5万人,录取比例由1997年的4.7:1增加到2011年的3:1[1]。在这种“考研热”不断升温和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理性分析大学生考研的动机及影响因素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能真实地了解与掌握学生的考研动机,也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考研心态,而且对完善现行研究生招生制度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不少学者就大学生考研问题进行了研究。杜京(2011)通过对应届毕业生考研的个人经济成本、就业成本、时间成本、心理成本四个方面的分析,提出应届大学毕业生应有机会成本意识,理性看待考研[2]。张宝英(2009)运用经济学的理论知识,通过构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大学生面临的考研与否的经济行为[3]。孙也刚[4](2000)提出了研究生教育“成本补偿”的概念,认为研究生教育的成本不应该由政府完全承担,而应该由政府、受教育者、企业合理分担。王波[5](2011)研究认为,大学生在毕业前会表现出巨大的就业焦虑感和压力感,会形成不良的就业认知和错误的就业观念。徐体高、胡效亚[6](2006)分别对考研导向的利弊与就业导向的利弊进行了分析,提出必须科学处理培养人才的“出口”问题,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肖战峰[7](2008)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分析了当前大学生考研意愿的现状及影响考研意愿的因素。吕冬诗、徐宝贵、张彬[8](2010)通过调查问卷,对影响大学生考研动机以及考研学校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选择考取本专业和跨专业的学生的考研动机存在显著差异。王俊、刘若泳[9](2011)通过对武汉7所211高校在校研究生报考动机进行抽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对理想工作的追求”是最主要的考研动机,并提出专业研究生教育应该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培养方式。周烨[10](2011)运用因素分析法研究考研动机的因素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考研动机四个因素的强度顺序为工作需求、自我实现、求职进取、社会环境。曹建莉、张同斌、陈洋[11](2008)在调查的基础上借助Mathematic软件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层次单排序权重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对决策方案进行了排序。
从现有文献看,部分学者研究了考研的成本比较和考研就业的心理状况,还有部分学者在研究考研影响因素时,使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查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而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来研究考研影响因素的文献则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和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对影响大学生考研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大学生考研动机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收集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2013年4~5月分别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进行抽样调查。针对在校本科生发放了共900份调查问卷,收回问卷842份,最终有效问卷825份,有效率91.7%。调查对象主要是大三、大四年级学生,涉及到人文社科、理学、工学、农学四大类专业,男女比例近似于1: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表
(二)考研动机
调查数据显示,倾向于考研的同学占绝对优势。有48.4%的学生明确表示考研,28.7%的学生还在犹豫是否考研,22.9%的学生表明不会考研(是选择就业)。①本科生选择考研的动机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归纳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具体动机包括7个方面。
1.就业压力。图1的统计结果表明,有45.2%的同学表示,考研是为了“逃避目前就业压力,寻找更加理想的工作”。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继续扩大,大学生已经常态化,不再是曾经的天之骄子。伴随着近几年国际、国内经济放缓的趋势,大学生就业显得异常艰难。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是,本科生饱和,研究生相对紧缺。攻读研究生不仅可以暂时缓解就业压力,还能提高自身能力,为未来找到理想的工作增加筹码。
2.学术研究。有35.3%的同学表示,考研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这部分学生有较为强烈的求知欲,注重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通常他们有着较为端正的考研动机。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就表现在自主研究问题的能力上,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也是要培养大量科研人才,因此对学术的追求应该是大学生选择考研最合理的动机。
3.户口问题。5.6%的同学考研是因为“户口问题”,想通过考研落户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受户籍制度的限制,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无法落户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只能回原籍,但大城市舒适的工作环境以及优厚的待遇,对部分毕业生充满了诱惑。发达地区城市的户口对外来人员都有学历方面的限制,在户口迁移过程中,户口迁入会管得比较严。因此,对于大多数想进入大城市发展的同学来说,考研无疑是最可靠的方式。更有一些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常常因为无法解决户口问题而被经济发达城市所拒绝,这些学生只能通过考研来改变现状。
4.群体效应。4.7%的同学是因为“群体效应”才考研,考研只是跟风,是种从众心理。这些学生最初没有考研的意向,但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在为了考研而刻苦努力,生活充实,而自己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常感到空虚、无聊,为了能够融入同学之中而渐生考研想法。这部分学生每年也不在少数,主要是对自己的学业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做事无主见,反映出一些学生赶时髦、随大流、盲目跟风的心理。这部分学生考取概率相对较低。
5.名校情结。4.3%的学生是因为“名校情结”才选择考研。这部分学生本有实力进入名牌高校就读,但因为在高考中失利,想通过考研圆自己曾经的名校梦。这部分学生一般考研意志坚定、目标明确,从进入大学时就为自己确立考研目标。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看中名校的名声,觉得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能够帮助其在事业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6.父母期望。2.70%的学生的考研动机是“父母期望”,考研是来自于家庭的压力,并非完全出于个人自愿。这部分学生的父母多半具有较高文化背景,父母对他们的就业期望一般会比较高,而且没有经济负担的压力,他们在家人的期望中被推上考研这条路。
7.专业不满。2.20%的同学是因为“对现在专业不满”,希望通过跨专业考研来研究自己喜欢的专业。这部分同学大都是因为当时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基本是听从父母或高中老师意见,没有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或者是专业调剂,本科阶段读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或是专业的就业状况不太理想,所以决定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目前的状况。
图1 大学生考研动机结构图
三、大学生考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表2 变量定义
(一)变量说明
本文在对大学生考研影响因素已有研究成果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根据所调查6所高校的实际情况,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选取了16个对大学生考研产生影响的因素(详见表2)。
(二)模型选择
本文采用统计描述方法进行大学生考研的动机分析,运用二元离散选择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期得到影响大学生考研的主要因素。
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形式如下:
其中,Pj为大学生考研概率;Pj/1-Pj是考研概率与不考研的概率之比,定义为不考研的机会比率;Xk(k=1,2,…m)为影响考研的因素;β0,β1,…,βm为待估参数;εj是随机变量。
(三)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Eviews7.0软件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见表3。
表3 模型的估计结果
1.个人因素对大学生考研意愿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在6个个人因素中,生源地、是否为贫困生和对找工作信心3个因素对大学生考研意愿影响不显著;性别、学习成绩和是否参加科研3个因素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大学生考研意愿影响显著。女生由于就业时会面临性别歧视,相对于男生而言不容易找到工作,女生相对男生来说更容易选择考研,来逃避暂时的就业压力。越是成绩好的学生越愿意选择考研,成绩好的特别是成绩在前10%的学生,一般大学刚开始阶段就确定考研目标,坚持努力学习,成绩一直优秀,考研成功的概率较大。大学期间参加过老师课题的学生,由于提前受到科研的熏陶,加上老师的正确定引导,从而促进这部分学生想继续深造,从事科研活动,因而选择考研。
2.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考研意愿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在4个家庭因素中,父母职业和学历对大学生考研意愿影响不显著;父母态度和家庭收入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对大学生考研意愿影响显著。父母越是支持学生考研,学生选择考研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从侧面也说明,中国孩子的教育,大部分是没有自主性的。无论是高考升学时对学校、专业的选择,还是学生的兴趣爱好的选择,大多都是在父母的干预下完成的,基本代表了父母的意志。同样,在面对是否选择考研时,父母的态度也起决定性作用。家庭年收入越高,大学生选择考研的可能性就越大。攻读研究生需要付出很大成本,既包括直接的成本,还包括选择读研的机会成本。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来说,会选择直接就业以减轻家庭负担,而对于高收入家庭来说,他们不用去考虑经济方面的问题,他们关注更多的是以后的升值空间,关注更长远的问题,选择考研的可能性较大。
3.学校因素对大学生考研意愿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在4个学校因素中,学校性质、专业满意度和班级考研人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对大学考研意愿影响显著。这说明,普通高校学生较重点高校学生选择考研的可能性要大。结合具体调查数据我们发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和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和“校别歧视”有关。普通高校学生就业机会比重点高校要少,面临的就业压力比较大。专业满意度越高,表明大学生越喜欢自己的专业,在自己专业方向上继续深造的可能性越大,考研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班级考研人数越多,大学生选择考研的可能性越大,这属于典型的群体效应。最初没有考研意向的学生,受周围同学刻苦考研的感染,渐生考研意向,这也说明良好学习环境和班风对大学生考研具有一定的影响。
4.社会因素对大学生考研意愿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就业压力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大学生考研意愿影响显著。从该变量的系数值可知,就业压力是影响大学生考研最重要的因素,这与基本调研结果相吻合。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本科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考研已被认为是“缓解”就业压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的本科生就业压力大,工资待遇也不高,不如先考研,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毕竟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含金量更高,在未来的就业中也更具有优势。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陕西省6所高校抽样调查的数据,采用统计描述方法和和二元离散模型,对大学生考研动机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的研究结论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调研结果显示,倾向于考研的同学占绝对优势。有48.4%的学生明确表示考研,28.7%的学生还在犹豫是否考研,22.9%的学生表明不会考研。
第二,大学生考研动机多种多样,可归纳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双重作用。具体动机主要包括就业压力、学术研究、户口问题、群体效应、名校情结、父母期望和专业不满7个方面。
第三,在16个大学生考研影响因素中,个人因素中的“性别、学习成绩和是否参加科研”、家庭因素中的“父母态度和家庭收入”、学校因素中的“学校性质、专业满意度和班级考研人数”和社会因素中的“就业压力”9个因素对大学生考研意愿影响显著,其余7个因素影响不显著。
(二)对策建议
第一,大学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考研观念以及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大学生热衷于考研,从某个层面上来说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重视,也反映出国家的教育文化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从本次研究中,我们看到了一些与当代教育目标相背离的问题。很多大学毕业生考研并不是为了提高自己能力,而只是为了回避目前的就业压力,这不是理性和长远的做法。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考研观念,不盲从,不随大流,应该尽早做人生职业规划,不断学习,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用人单位要实事求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引入人才。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进行攀比,盲目跟风,而在现实的工作中,用人单位从工作内容上来说根本不需要高学历层次的人才,这也间接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用人单位应该端正判断人才的标准,文凭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才能,但现实生活中却因种种原因使静态的文凭与实际能力相差悬殊。学历并不等于能力,更不意味着效率。用人单位应该理性、务实的择才,走出“重学历、轻能力”的思维误区,根据企业的需要,设立合理的工作岗位,量才适用,不仅可以大大减少自己的人力资源成本,也可以为社会节约出很多资源。
第三,加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改革,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从研究中可以看出,回避就业压力是学生选择考研的第一动机。究其根源,就业压力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息息相关的。学校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规律与趋势,合理设置学科与招生人数,紧密联系市场需求,然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人才培养的改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更多的技能,从而提高自己在人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在学科设置方面,适当考虑市场需求状况和学校自身特色,不应盲目追求“大而全”。在学生培养时,应该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大学生。同时,应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确引导学生的考研动机。
第四,政府相关部门应完善、创新毕业生就业政策,制定合理的招生规模。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混乱情况,主要表现在户籍制度、求职者权益保障、性别歧视、健康歧视等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立法导向和政策配套,把毕业生就业市场纳入法制化轨道,用法律规范来维护求职者的合法权益,杜绝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学校歧视和户口限制问题。加大改革力度,在劳动制度、人事制度、用人制度等方面,创造有利于人才流动的环境,创造有利于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社会条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到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统筹安排,密切配合,建立完善的就业体制和大学生失业保障金制度,以减少或消除外部因素对考研行为的影响。建立职业信息网络,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招生规模时,应当考虑市场需求状况,及时做出调整。在当前应用型人才缺乏而研究型人才相对饱和的情况下,扩大专业硕士招生比例,提高应用型人才所占比重。
注释:
①由于抽取的大四学生都是已经报考过的,故此处数据是对大三学生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
[1]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杜京.应届大学毕业生考研机会成本分析[J].价值工程,2011(10):?298-299.
[3]张宝英.大学毕业生考研的经济行为分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3):?34-37.
[4]孙也刚.成本补偿——研究生教育的必然趋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5):?6-11.
[5]王波.大学毕业生就业前心理状态探析及自我调整[J].世纪桥,2010(23):?74-75.
[6]徐体高,胡效亚.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63-64.
[7]肖战峰.大学生考研意愿调查报告[J].统计教育,2008(12):54-59.
[8]吕冬诗,徐宝贵,张彬.影响大学生考研动机的主要因素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5):45-46.
[9]王俊,刘若泳.研究生报考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1(4):89-93.
[10]周烨.当代大学生考研因素结构分析[J].教育科学与人才培养,2011(11):170-171.
[11]曹建莉,张同斌.大学毕业生考研去向决策方案[J].四川兵工学报,2008(3):92-93.
[责任编辑:冯 霞]
Analysis of Motiv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Preparing for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LIU Tian-jun
(College of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712100,China)
This paper applies the method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Binary Choice Model in analyzing the motivation and factors of taking part in the entrance exams for postgraduate schools.By using the sample survey data from six universities in Shaanxi Province.Research shows that the mainly motivation of it is to escape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temporarily,and there are nin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spiration that is gender,grades,scientific research,parental attitudes,household income,school,satisfaction of the specialty,class sizes,employment pressure.who is the government,schools,employers,student or parents should see the phenomenon rationally.
college students;motivation for takingpart in the entrance exams for postgraduate school;graduates'employment
G444
A
2095-106X(2013)04-0071-05
2013-11-20
刘天军(1974-),男,安徽宣城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是农业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