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香茶香剧香
——小剧场话剧《书香茶楼》赏析

2013-03-14巢萍

剧影月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话剧院茶楼小剧场

■巢萍

书香茶香剧香
——小剧场话剧《书香茶楼》赏析

■巢萍

提起小剧场戏剧,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北京和上海。然而很少有人知道,1989年4月,南京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小剧场戏剧节,小剧场戏剧席卷中国话剧界的狂潮是由南京刮起的。时至今日,南京的小剧场话剧也发展得如火如荼,甚至已经大规模地影响到了流行文化。

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最新创作演出的小剧场轻喜剧《书香茶楼》无疑是给古都南京吹进了一股爽人的轻风,让人享受到了一顿精美的戏剧晚宴。

该剧由南京大学康尔教授编剧,省话剧院的袁俊平导演,融欧美流行的环境戏剧、论坛剧、小剧场戏剧以及国内正在兴起的相声剧等一些元素和理念。并加入苏州评弹、扬州清曲等“非遗”文化元素,说的是社会热点,讲的是市井百态。

作为学院派的作品,《书香茶楼》的编剧南京大学康尔教授对于戏剧形式上的创新作了有益的探索。

环境戏剧是美国纽约大学戏剧理论专家理查·谢克纳推出的一种戏剧样式,强调演员和观众的互动,力图使舞台上下融为一体。在《书香茶楼》中,编剧着力为我们描述了这样的一个场景:一个类似于现实的茶楼的环境,演员的表演空间占据整个演播厅,服务员行走观众席添加茶水,而且和观众真询问、真讨论、真互动,大家不再只是看一个镜框里面的故事。

另外,论坛剧在西方比较成熟,而在中国尚属起步阶段。剧中几个小故事把造假、看病难、爱情拜金、高房价等社会问题顺次托出,而场上不时响起的《爱情买卖》手机铃声则更暗示浮躁、功利的社会生态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夸张的剧情像哈哈镜一样映现出市井百态、人间万象。这种对社会问题的抨击、议论和嘲讽都借鉴了西方论坛剧的部分因素。

作为学院派的作品,《书香茶楼》中凝聚了编剧康尔教授对于潜规则的披露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内涵深意,使观众在欢笑之余,也有回味思考。

书香茶楼是个小社会,每天都在上演既平常又奇怪的故事。没有固定职业、好摆谱、会吹牛的尤二,憨实淳朴的跑堂傻丫,风韵犹存、刀子嘴豆腐心的茶楼老板田姐……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令人捧腹大笑。

剧中的主要角色田姐和尤二,邀请了“马大嫂”的扮演者,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演员陈洪芹和江苏交广网名嘴梁爽出演。操着一口南京普通话的老板“田姐”堪比《武林外传》里的佟湘玉,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有故事的风韵女人。结尾处才揭晓,原来始终对尤二毒舌相向,对男人满怀偏见的田姐,还有一段伤心往事。而喜剧人物“尤二”——一个没有固定职业,会吹牛、好摆谱的人,在剧中上演脱口秀、相声剧。“尤二”的金句:“我不在书房,就在书香茶楼。我不在书香茶楼,就在去书香茶楼的路上……谁让咱是文化人呢?”“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紫金山不是堆的,煮熟的鸭子也肯定不会飞的”让人在捧腹大笑之余,反思现实人生。

两人的对手戏也喜感十足,“坏了,我今天没带现大洋,只有张银行的金卡,美国花旗银行海地分行的金卡,您这儿能刷吗?”“你三天两头地吆喝一帮人来喝茶,谈你的《阿凡达续集》拍摄计划,迪拜大厦十公里平移方案,吃饱喝足、牛皮吹够了,分文不付抬腿走人,把我这儿当什么啦?慈善总会啊?”等等,整场演出笑声不断。一口地道的南京话,精妙而富有趣味的段子,演员们淋漓尽致的精彩表现让观众完全融入剧情。

猜你喜欢

话剧院茶楼小剧场
茶楼包厢外为什么排起长龙
《阿伽门农》
张婧红室内设计作品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2015年,给中国国家话剧院的5个提问
任素梅作品选
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国国家话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