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盆后倾肌群肌力训练在脑瘫患儿膝反屈治疗中的应用

2013-03-09张冬梅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肌群骨盆脑瘫

邹 颖,张冬梅

(1.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淮安 223300;2.苏州工业园区博爱学校)

骨盆后倾肌群肌力训练在脑瘫患儿膝反屈治疗中的应用

邹 颖1,张冬梅2

(1.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淮安 223300;2.苏州工业园区博爱学校)

目的:探讨对维持骨盆后倾的肌群肌力训练在脑瘫患儿膝反屈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0)。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实验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维持骨盆后倾的腹部肌群的肌力训练。两组的康复训练均持续6个月。结果:实验组脑瘫患儿膝反屈的改善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骨盆后倾的腹部肌群的肌力训练对治疗脑瘫患儿膝反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脑性瘫患;膝反屈;骨盆后倾肌群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从受孕期开始至婴儿期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1]。膝反屈,又称膝过伸、膝反张,影响患儿站立姿态和步行能力,其常见原因有:股四头肌肌力低下,腘绳肌肌力减弱,膝关节不稳定于伸直位,负重时强迫后伸位行走,常见于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腘绳肌及小腿三头肌肌力低下,膝后包括关节囊、韧带等松弛引起膝反屈,常见于痉挛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股直肌短缩引起髌骨上移,导致站立或支撑相僵直,在前进时躯干前屈,重力线落在膝关节前方,促使膝关节后伸以保持平衡,常见于痉挛型、强直型脑瘫;小腿三头肌痉挛或挛缩使重力线落在膝关节前方,代偿性形成膝反屈,常见于痉挛型脑瘫。根据膝反屈的程度,分为轻度(10°以下)、中度(10°-30°)和重度(30°以上)[2]。本研究对存在膝反屈的脑瘫患儿进行综合康复训练,现将治疗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月-2012年3月苏州工业园区博爱学校的20例脑瘫患儿,负重站立时均表现为骨盆前倾、膝反屈。患儿年龄33-48个月,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具体见表1。

表1 脑瘫患儿分组情况

1.2 膝反屈测量方法 患儿取俯卧位,髋关节无内收、外展、屈曲、伸展及旋转。关节角度尺:固定臂置于股骨纵轴,移动臂置于腓骨小头与外踝的连线,轴心置于股骨外侧髁。正常参考值:伸展0°。注意检查时应固定大腿,防止髋关节出现旋转、屈曲、伸展的代偿动作而影响测量的准确度[3]。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治疗流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针对引起膝反屈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方案。

⑴运动疗法:①针对股四头肌肌力低下、腘绳肌肌力减弱、膝关节不稳定于伸直位、负重时强迫后伸位行走的患儿,加强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肌力训练。②针对腘绳肌和小腿三头肌肌力低下,膝后包括关节囊、韧带等松弛引起膝反张的患儿,在加强肌力训练的同时,可由矫形外科介入治疗。③针对股直肌短缩引起髌骨上移,导致站立或支撑相僵直,以膝过伸代偿的患儿,可对股直肌进行牵伸,同时配合腘绳肌的肌力训练。④由于小腿三头肌痉挛或挛缩使重力线落在膝关节前方,代偿性形成膝反张,在加强肌力训练的同时,可对小腿三头肌进行牵伸,并佩戴矫形支具。

⑵物理因子疗法:痉挛肌治疗仪,降低小腿三头肌肌张力;生物反馈治疗仪,增加本体反馈,提高运动控制能力。

⑶推拿治疗:疏通筋络,活血化瘀,按揉放松痉挛肌肉等。

⑷针灸:主穴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承山、学海、梁丘、阴陵泉等,疏通经络,补益气血。

1.3.2 实验组治疗流程:实验组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加强维持骨盆后倾的腹部肌群(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直肌等)的肌力训练,以增强骨盆稳定性的控制,改善骨盆前倾。⑴患儿取仰卧位,屈膝屈髋(防止髂腰肌参与代偿)做仰卧起坐。⑵手法:腹肌扣拍。⑶直跪,分腿跪:让患儿体验骨盆周围肌群协调运动,反复强化,给予跪位正常姿势的感觉输入,从而建立正确的姿势动作。⑷水疗:借助水的物理特性,在水中进行躯干摆动训练。

1.4 指标评价 在治疗前、后(6个月后)对患儿进行站立时自然状态下膝关节ROM的测量及站立行走时姿势的比较。明显改善:膝关节向后成角在原基础上缩小大于5°;有效改善:膝关节向后成角在原基础上缩小介于1-5°;无改善:膝关节向后成角及姿势在原基础上均无明显变化。以明显改善和有效改善的例数计算有效率。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经过6个月的训练,实验组明显改善8例、有效改善2例,有效率100%;对照组明显改善2例、有效改善6例、无改善2例,有效率80%。实验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改善效果

3 分析与讨论

脑瘫患儿运动障碍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姿势控制异常[2]。膝关节是人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关节,也是人体最重要的关节之一。由于很多脑瘫儿童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粗大运动的发育,导致孩子过早站立行走,错误的训练造成膝反屈这种常见的异常姿势。因此,对患儿家长的健康宣教至关重要,遵循儿童的正常发育模式进行促进和强化,根据患儿的不同病因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切不可强行对膝反屈的患儿进行站立以及扶走训练,告知家长膝反屈的治疗过程相对较慢、耗时较长,且治疗效果与患儿膝反屈的程度有关,膝反屈程度轻则康复效果好,反之则差。许多治疗师在治疗膝反屈时,强调膝踝关节周围肌群的肌力、肌张力协调训练,而忽略了参与维持骨盆后倾的腹部肌群的肌力训练。

从力学角度分析,患儿存在膝反屈的同时,多伴有骨盆前倾,以维持姿势稳定。由于长期呈骨盆前倾的异常姿势,使参与维持骨盆前倾的肌群肌力较强,而参与维持骨盆后倾的腹部肌群的肌力相对减弱。通过常规的康复治疗,即使膝反屈得到改善,但由于参与维持骨盆后倾的腹部肌群的肌力减弱,仍存在骨盆前倾而使重力线落在足底前部,使地面对人体的反作用力投射在膝前方,患儿仍会用膝反屈的异常姿势来维持姿势稳定。本研究中实验组患儿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加强维持骨盆后倾的腹部肌群的肌力训练,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膝反屈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效果明显优于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的对照组患儿。因此提示,在治疗膝反屈时,不仅要注意膝、踝关节周围肌群的肌力、肌张力协调训练,还要注意加强参与维持骨盆后倾的腹部肌群的肌力训练,这对改善膝反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应综合全面的对患儿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治疗,整体的看待和分析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杂志,2007,29(5):309.

[2]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

[3]恽晓平.康复疗法评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

R748

A

1004-6879(2013)06-0479-03

2013-04-22)

猜你喜欢

肌群骨盆脑瘫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你的翘臀!可能是假的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核心肌群
——稳定身体的“磐石”
更正
6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翘臀”腰疼,警惕骨盆前倾
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一例犬骨盆骨骨折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