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朋友,《伊犁河》
2013-03-07李学军
编辑部收到《我的老朋友,〈伊犁河〉》这篇短文时时逢今冬第一场雪,窗外大雪飞舞,我们的心里却温暖如春。短文的作者李学军是现任伊犁州党委书记,百忙之中还如此关注、厚爱《伊犁河》,每一期都读得这么认真,字里行间都是情,高山流水意不尽,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鼓舞,也是一份殊荣,更是鞭策。本期作家五湖四海,文学品相各异。以此文压轴,略表敬谢之意。
——编者
与《伊犁河》杂志结缘已有多年。早在区直机关工作期间,就曾看到过这本刊物;到昌吉工作后,多次收到杂志社的同志们寄来最新的《伊犁河》杂志;到伊犁工作以来,我更是每期必读、必看。现在,从《伊犁河》杂志当中学习知识、汲取营养已经成为了我工作生活中的一部分,特别是很多文章用朴素的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非常引人入胜,也让我受益匪浅。《伊犁河》俨然已经成为了我的好朋友、老朋友,让我感到自豪。
今年以来出版的《伊犁河》当中,有几篇文章印象较深。比如《蛰伏在旧照片上的父亲》一文,以几张父亲的老照片为线索,追忆父亲生前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对父亲的怀念、钦佩之情跃然纸上,我深有同感;《还缘》讲述了三个回族青年的爱情故事,鞭笞了礼教对人的束缚和压抑;《与白菜相关的某些事》,由白菜回忆起诸多往事,反映出特殊的年代里被压抑的“人性”。组诗《季节轮回》当中,可以看到作者深深的思索和辩证的思想,也记述了伊犁城市的现状和变迁;《大道沧桑读小平》深切缅怀了一代伟人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展现了伟人崇高的人格魅力,作者的思想境界显而易见,读来让人肃然起敬;《画评三篇》分别讲述了张永和、肖谷、马泉艺三位画家画作背后的故事,用作者的话说,是看到“画的灵魂”,体现了文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青春》一文深刻揭示了特殊年代的专制对人的摧残,旧传统对人的束缚,而取名《青春》本身就是作者对专制、传统的一种反抗;《文明的断流》用散文的手法展现新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有很强的可读性。
《伊犁河》就是这样一本内容丰富、雅俗共赏、可读性很强的刊物。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虽有起落,但并不影响它在伊犁乃至西部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多年以来,《伊犁河》坚持以本地作家为主,吸引和汇集来自各方的优秀文章,提供给读者以精神食粮和文化大餐,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生活感悟,受到各方面广泛好评。伊犁很多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家都是借助《伊犁河》这一平台走向全国,《伊犁河》也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读者。
读《伊犁河》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母亲河。滔滔奔涌的伊犁河,以海纳百川的气势、无欲无求的性格、一体多元的文化,滋养、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伊犁各族人民,铸就了伊犁人热爱祖国、团结互助,保卫家园、共抗外侮,进取向上、开放包容的特质,充分体现了新疆精神。也正是因为这条雄伟美丽的伊犁河,哺育了如此多敏于思考、勤于创作、赞美伊犁的作家,赋予了他们深刻的生活感悟和创作灵感,使伊犁的文艺创作在全疆始终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我也希望《伊犁河》杂志进一步坚持立足伊犁、面向全国,服务中心、面向群众的办刊导向,突出自身特色,打响打亮这块伊犁较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努力使《伊犁河》成为现代文化的使者,更好地传播先进文化,崇尚现代生活方式,反映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生活状况,反映全民创业、创新、创造的生动实践;成为精神生活的寄托,让人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在思考中有所收获,使烦恼消散、灵性回归,进而领悟生活的真谛;成为“塞外江南”的名片,让大家看到伊犁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优美的风光、厚重的文化,更有与之匹配、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成为文学交流的园地,通过阅读、探讨、评论,学习经验、取长补短,促进伊犁文学创作水平的整体提升;成为才华展示的舞台,不管是文学大家的精品力作,还是初学者的学习交流的作品,只要是好文章、好作品,都在这里有展示的空间;成为广大读者的朋友,通过贴近实际以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以反映生活,贴近群众以服务群众,刊读者之所想,发读者之所需,在服务群众、与读者互动当中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
伊犁文化事业方兴未艾。我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老朋友始终年轻并且充满生机活力,明天的《伊犁河》依旧滚滚向前,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