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2013-03-06李金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5期
关键词:组织学螺杆菌胃炎

李金臣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中医院,南阳473000)

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李金臣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中医院,南阳473000)

目的 探讨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阳性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08年7月~2012年7月入住我院的100例经确诊为慢性胃炎HP阳性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50例。观察组先给予化湿理气疗法治疗15d,然后给予健脾和胃疗法进行治疗75d,对照组养胃冲剂合羟氨苄青霉素胶囊治疗90d,对比两组主要临床症状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情况。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HP转阴率为48.00%,观察组转阴率为6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较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HP阳性患者,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以及减轻炎性反应等,且对HP的转阴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应注重加强临床推广并应用。

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病理组织学

幽门螺杆菌(HP)具有较强的致细胞发生病变的作用,慢性胃炎主要是由HP参与而引起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1]。此外,相关临床研究表明:HP是引起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从中医学角度来看,慢性胃炎HP感染患者多呈胃部不适或疼痛、纳呆及嘈杂等症状。为了对慢性胃炎进行控制以及预防其转化为更为严重的胃部疾病[2],如胃癌,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强有效的措施来对该病进行科学治疗。本研究将中医分阶段治疗方法应用于慢性胃炎HP阳性患者的临床治疗之中,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炎性反应出现明显缓解或消失,疗效十分显著,现将具体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源于2008年7月~2012年7月入住我院的100例经确诊为慢性胃炎HP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胃镜及病理学检查得以证实。本组患者病程1~18年,平均(9.09±1.22)年;浅表性58例,萎缩性42例;肠上皮化生42例,异型增生12例。将本组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50例。

1.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①入选标准:本组全部患者在治疗前均行胃镜检查,均符合胃炎的临床诊断标准,且确诊为HP感染的慢性胃炎;②排除标准:胃部恶性病变、幽门梗阻以及胃溃疡致胃穿孔、胃出血等严重的胃部疾病等。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15d以上均未服用过任何抗菌以及抗溃疡类药物[3]。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首先给予化湿理气方,具体组方包括:苍术12g,藿香、厚朴、枳壳、陈皮、香附、槟

榔、黄芩、海螵蛸各9g,黄连6g,大黄、豆蔻各4.5g,吴茱萸3g。用水煎服,1剂/d,治疗15d。然后再给予健脾和胃为主方,具体组方包括:党参、白术、半夏各12g,茯苓、陈皮、木香、佛手各9g,甘草、砂仁各4.5g,白花蛇舌草、菝葜各30g,石见穿、谷芽各15g。用水煎服,1剂/d,治疗75d。共90d为一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养胃冲剂,1包/次,3次/d,服用3个月为一个疗程。于前两周合用羟氨苄青霉素胶囊,每次0.5g,4次/d。

1.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具体参考《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及疗效标准》[4]。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食欲改善;胃镜示胃黏粘膜灰白区基本消失,呈红白相间以红象为主,未见蓝色血管;病理检查示胃黏粘膜萎缩、非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三项中有两项从重度转为中度或从中度转为轻度。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但仍遗留一部分症状;胃镜示胃黏粘膜灰白区范围缩小,蓝色血管透见影象;病理检查示萎缩病变范围缩小或胃黏粘膜萎缩、非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三项中有一项从重度转为中度或从中度转为轻度。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略有改善或无改善;胃镜示胃黏粘膜萎缩未减轻或加重;病理检查示固有膜腺体萎缩程度和范围均无变化或加重。

1.5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HP转阴率、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改善情况等。

1.6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的数据均由SPSS16.0软件加以统计及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加以计算,计数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加以计算,以P<0.05表示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 见表1。由下表可知,对照组与观察组在痞满、胃痛、纳呆、嗳气及嘈杂等方面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临床症状治疗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后HP转阴率对比 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种方法下对HP均有非常明显的抑杀作用。对照组治疗后HP转阴例数为24例,转阴率为48.00%(24/50);观察组治疗后HP转阴例数为34例,转阴率为68.00%(34/ 50),两组治疗后HP转阴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3.228)。

2.3 两组病理组织学改变情况对比 见表2。由下表可知,主要对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四种病理组织学改变情况进行了研究与观察。对照组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改变情况比较(n)

3 讨论

本研究主要的观察指标为:将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后HP转阴率以及两组病理组织学改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痞满92.00%:81.63%;胃痛92.00%:78.00%;纳呆97.78%:76.60%;嗳气97.44%:86.84%;嘈杂90.91%:83.33%,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在痞满、胃痛、纳呆、嗳气及嘈杂等方面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四种病理组织学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HP阳性患者,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以及减轻炎性反应等,且对HP的转阴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应注重加强临床推广并应用。

[1]常建华.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疗效观察[J].甘肃医药,2012,31(9):657-659.

[2]李炜.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对照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9):26-28.

[3]张燕梅,任琳莉.中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10(11):99-100.

[4]李舒,刘满华.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p53、ras基因突变的关系[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2,33(9):966-968.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5.008

1672-2779(2013)-15-0014-02

杨 杰

2013-06-25)

猜你喜欢

组织学螺杆菌胃炎
中药治疗猪慢性胃炎病的研究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187例消化性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体会
《呼吸道感染牛分枝杆菌对肝脏和肠道影响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图版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在轻中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