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县乙型肝炎人群分布与环境因素之间关系调查
2013-03-05胥顺兴艾进步刘英
胥顺兴 艾进步 刘英
[摘要]目的探讨东乡县乙型肝炎人群分布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为东乡县乙肝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就诊时现场问卷的方法收集乙型肝炎患病的相关因素。结果母亲为HBsAg阳性的患者有1792例,占42.06%;家庭中有HBsAg阳性成员的患者909例,占21.33%;经常在外聚餐的患者2353例,占55.22%;农民及农民工1895例,占44.47%;配偶(或性伴侣)为HBsAg阳性的患者584例,占13.71%,其中,无乙肝疫苗接种史的患者3102例,占72.8%。人口聚集及交通便利区域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近8成(79.04%)。结论母婴传播、密切接触传播、性传播为东乡县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接种乙肝疫苗是阻断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手段,加强饮食卫生行业管理,推行分餐制是防止乙肝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乙型肝炎;人群分布;环境因素;传播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2)12(a)-0164-03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世界范围内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我国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也广泛流行,是我国现阶段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统计全球有20亿人曾感染HBV,并有3.6亿人携带HBV病毒[1]。我国HBV携带率平均为9.75%,约1.1亿人为HBV携带者,占全球携带者的1/3,其中慢性乙肝约为3000万例。全球每年约100万人死于与HBV感染相关的肝病,我国每年死于乙肝相关肝病的患者约30万例[2]。由于乙肝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给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入学、就业、婚姻等方面也受到较大影响,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3],因此,加强乙肝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东乡县是乙肝的高发流行区域之一,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乙肝防治方法。本课题小组对2007年6月~2011年5月在东乡县各医疗机构就诊并登记的4261名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旨在发现东乡县乙型肝炎人群分布与环境因素之间的规律,为今后制定东乡县乙肝防治决策,提高人群预防意识,降低乙肝感染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的有关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4],在本县各医疗机构就诊的乙肝患者(HbsAg阳性,ALT增高)。所有资料来自东乡县各国有医疗机构及主要个体诊所2007年6月~2011年5月门诊及住院登记的患者共4679名。其中同意参与调查问卷者4261名,参与调查问卷人数占总登记人数的91.07%。
1.2调查方法
本课题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经研究对象同意后,由专业的调查员采取直接询问的方式进行调查,其中6岁以下患者由其家属代为回答。调查采用匿名方式,调查对象资料保密。课题组共有成员6名,聘用兼职调查员15名。总登记被调查人数为4261名。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6项:
1.2.1一般资料: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及联系电话等。
1.2.2输血、献血史:调查患者既往输血及血制品、献血的情况。其中血制品包括丙种球蛋白、血清白蛋白、冻干血浆等。
1.2.3免疫接种史:包括疫苗接种时间、接种次数等。
1.2.4医源性接触史:包括外科手术史、及其他有创性操作史。
1.2.5家族病史:指患者父母及兄弟姐妹乙肝病毒感染情况。
1.2.6生活接触史:公用牙刷,茶杯,碗筷等,经常外出聚餐者2353名(指每月在家庭外与他人聚餐5次以上),其他如吸烟、饮酒、性生活及避孕套使用情况。
1.3资料收集
每月5号,由专人将上月调查问卷表收回,并将有关内容逐项分类统计。
1.4质量控制
1.4.1调查表的设计经过课题小组专门探讨,明确规定了研究对象和变量,避免产生错分偏倚。
1.4.2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均进行了统一培训,有大专以上学历,具备该专业相关知识。
1.4.3调查表收回时,认真查看有无漏项,若有漏项,及时补齐。
1.4.4对数据的编辑及录入工作由2名以上调查小组人员进行补漏、查错及逻辑检查。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4261名患者中,男2455例,占57.62%;女1806例,占42.38%。其中,年龄1~10岁728例,占17.09%;11~30岁695例,占16.31%;31~50岁2194例,占51.49%;51岁以上644例,占15.11%。平均年龄35.7岁。
2.2患者双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患者中,母亲HBsAg阳性、父亲HBsAg阴性者比例最大,为38.11%,而父母均阳性比例最少,为3.94%,见表1。
2.2地域分布
调查显示,县城及公路、铁路沿线乡镇患者3368名,占总数的79.04%,其他乡镇679名,占15.94%,外来人口214名,占5.02%,见表2。
2.3职业分布
在职业分布上,农民及农民工所占比例最大,为44.47%,其次为商务人员(占21.64),见表3。
2.4患者家属成员中有HBsAg阳性成员的情况
患者家属成员中,父亲或母亲HBsAg阳性者所占比例最大,达52.00%,见表4。
2.5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在对乙肝疫苗接种情况的调查中,未接种的人数最多,比例达72.8%,见表5。
3.6经常外出聚餐人员分布情况
调查显示,经常外出聚餐人员较容易感染乙型肝炎,其中,商务人员、公务员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见表6。
3讨论
在本调查中,可以看出以下特点:(1)HBsAg阳性的母亲,其子女患病率高,表明母婴传播为本县HBV的主要传播途径,有研究报道可用乙肝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5]。(2)经常参与聚餐的人员患病率高,如本家庭成员以外的亲朋好友聚餐、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经商人员外出聚餐,发病率高说明HBV有家庭聚集性,当聚餐成员中有皮肤黏膜破损时,经密切接触传播为重要途径。(3)县城及交通方便的周边城镇的农民及农民工患病率高,说明人口流动对乙肝病毒的传播有重要影响,也说明农民的健康意识比较薄弱,乙肝防治的重点在于农民及子女。(4)配偶为HBsAg阳性及多性伴者患病率高,说明性接触为不可忽视的传播途径。(5)无乙肝疫苗接种史或接种不全的人患病率高,证实接种乙肝疫苗是阻断HBV传播的主要手段[6]。(6)没有发现经输血引起的HBV患者,说明献血前筛查措施效果明显。(7)乙肝发病呈低龄化趋势,今后乙肝防治还应侧重青少年人群。
通过5年来的艰苦细致工作,对各种资料数据归纳分析整理,笔者初步发现了东乡县乙肝人群分布与环境因素之间关系的一些规律,笔者认为:(1)阻断母婴传播是防止乙肝病毒传播的最重要措施,最好的方法是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或按规范注射乙肝疫苗。(2)减少或阻断密切传播途径,倡导文明卫生的进餐方式,特殊生活用品专人专用。(3)阻断性接触传播,提倡安全套性生活方式及夫妻间忠诚,禁止多性伴侣。(4)大力提倡乙肝疫苗接种,对HBsAg阴性的人群,大力提倡乙肝疫苗全程接种[7]。
由于课题组人力、物力及客观条件的限制,笔者进行的这项调查内容还很粗糙,结论也要一定的片面性,但希望籍此能对东乡县乙肝防治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EASLJury.EASL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HepatitisB.13-14September,2002:Genva,Switzerland.Consensusstatement(shortversion)[J].JHepatol,2003,38(4):533-540.
[2] 庄辉.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挑战[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增刊):2-6.
[3] 李敬东,丁宏.安徽省某职业学院6778名新生HBsAg检测结果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7,11(2):226-227.
[4]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性诊断标准(2010版)[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1,21(2):121-122.
[5] 潘会明,任群慧,陈宏平,等.乙肝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3):484-485.
[6] 崔凤梅,苏晓霞,谢延香,等.乙型肝炎与非乙型肝炎患者家属对乙肝疫苗复种认知状况的调查[J].广东医学,2011,32(3):375-376.
[7] 夏文娟.幼儿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的情况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8):156-157.
(收稿日期:2012-08-14 本文编辑:袁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