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西南山区传统石板民居建造技术分析

2013-03-05

河南建材 2013年2期
关键词:岭村台基片石

李 欣 华 欣

1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450000) 2郑州大学建筑学院(450000)

1 土地岭村传统石板民居的地理与人文概况

淅川县地处河南省西南部,位置上处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因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冲积平川而得名。气候为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侯,季风的进退与四季的替换较为明显,冬干冷,雨雪少;夏炎热,雨量充沛。

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人文迁徙的因素对土地岭村形成独特的传统石板民居类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典型的山地及丰富的岩石材料使土地岭村传统民居以石板为主要建筑材料,结合当地传统的建造技术﹑构造方式﹑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等,形成了较高的建筑技术,真实的反映了地域风情﹑民族风俗的鲜明个性和特征,成为中原地区范围最大规模最完整的石头村。

2 石板民居的结构及屋檐特征

2.1 结构体系特征

从古代到近代,土地岭村一带相对于河南其它地区而言,交通不便,自成一体,与鄂西北和陕南一带联系比较紧密,且受南方文化影响较深,民居多采用穿斗式结构,不同于以抬梁式结构为主的北方传统民居(如图1)。穿斗式构架分疏檩和密檩两种做法,土地岭村石板民居则采用疏檩式,每根柱子都落地,柱子数量少,空间宽敞。传统民居以石木结构为主要的承重体系,基础和墙体采用石板砌筑,屋顶采用片石干垒,后墙和两侧山墙不设柱子,屋顶荷载由柱子、山墙、后墙共同承载。穿斗式结构体系自身的多变性、适应性以及良好的稳定性,满足了土地岭村复杂多变的地形要求。同时,该结构体系自身的空间高阔、通风良好的结构特点,符合当地石板民居设置暗层空间的要求。

图1 穿斗式构架体系

2.2 屋檐出挑特征

石板民居屋檐的出挑方式反映了淅川山区民居建筑的一个特点,即“弧头”式挑檐(如图2)。屋檐下不设柱子,檐檩的两端置放在两端山墙伸出的墀头上,中间由开间内金柱和檐柱上伸出短枋来支撑。其独特之处在于短枋的端部为上反弧形,起到稳固檐檩的作用。这种做法演变于南方民居中的“七子”式挑檐,很好的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技术条件,是南方传统民居挑檐技术在当地的演变和进步。

图2 “弧头”式挑檐

3 构造与材料工艺

土地岭村石板民居的构造特点与当地的地理气候、建筑材料、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等文化传统有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台基、墙体与柱子

1)台基

台基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底部的基础,它高出周围地面成一整体,一般用碎砖石、三合土等夯筑而成。然而土地岭村石板民居的台基却全部用石板砌成,其高度在0.5m左右。民居的台基按建筑主次、等级划分,存在高差,堂屋的台基比两边厢房台基要高出2级~4级。内庭院也同时抬高,与院外道路形成高差,台基四周设排水明沟。这样既很好地解决了排水问题,突出了主要堂、室的位置,又满足了人的心理需求——人从外入内,“步步高升”。

2)墙体与柱子

墙体采用当地石板材料,用加工精细的片石干垒,局部用黄泥巴或自烧的白灰勾缝。墙身外部直接暴露粗糙的石片;而墙身内部则用黄泥或者石灰磨平,整齐美观。

由于山地多石,树木贫乏,房屋柱子的用料选择一般比较随意。堂屋柱子选用较好的木料,厢房及耳房的柱子则选一般木料。为了弥补由于木料规格而造成房屋整体性和坚固性上的不足,后墙一般选用较厚的片石,且整体上厚于其它三面墙体。这种做法既能很好的节约木材,保护生态,又能适应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

3.2 屋面﹑屋脊和封山样式

土地岭村石板民居屋顶以两坡顶为主,且多为硬山顶,屋面由于石板平铺的缘故没有太大的变化。

1)屋面

土地岭村的石板民居因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材料限制,屋顶构造相对简单。作为以穿斗式为主的建造体系,建筑屋顶部分的檩条起到了承载和传递屋面荷载的作用。每根柱子上都架有檩条,然后在檩条上布置椽子,椽子上不再像传统做法那样铺设笆席,而是采用了直接挂片石的简单做法,片石互相叠压着平铺,以利雨水从房坡上顺流而下,看上去似鱼鳞状(如图3)。

2)屋脊

当地石板民居屋脊一般有无瓦脊和散瓦脊两种做法:前种做法最为普遍,两坡面交界处用片石叠压就行,构造简单,省工省力,实用性好;后者用青瓦做屋脊,两边山墙上屋面也用两排合瓦铺设,造型美观。这种因经济技术条件因素而形成的不同屋脊构造做法,不仅体现了当地传统民居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也体现出当地匠人因地制宜且富于创造的精神。

3)封山样式

传统民居建筑中常见的封山样式有两种:方砖博缝式和散装博封式。土地岭村石板民居的封山样式以散装博封式为主,却有自己独特的构造做法。当地匠人充分发挥石板岩材料的性能,用卧片石代替卧砖,自下而上的卧片石厚度依次增加,且整个山墙外立面只在卧片石之间用黄土泥粘结。这种的做法很好的解决了石板墙体和片石屋面之间的连接问题,既增强了房屋整体的稳定性,又利于冬季室内的保温(如图4)。

图3 屋面

图4 散装博封式

3.3 其它技术措施

1)保温和隔热

石板民居外墙在冬季既要避免过多的热量通过墙体散失,又要考虑夏季有效阻止热量进入室内。所以这一地区的墙体外侧用较厚的石板压缝交叉砌成,厚达一尺半,内侧则全部用黄土泥或者石灰抹平。

挑檐廊是一种介于室内与室外的一种过渡空间(如图5)。石板民居挑檐进深约900mm,不仅丰富了建筑群的立面造型,同时也起到了气候缓冲区的作用。在冬季,太阳高度角较小,阳光可以通过阁楼门窗直接照射到室内,增加了冬季室内得热;而在夏季,太阳高度角较大,因有檐廊,避免了阳光直接射人室内,起到了遮阳效果。这个过渡空间有效的改善了居窒的热工性能,起到了冬季保温和夏季隔热的作用。

2)采光和通风

传统民居的采光和通风主要依靠宽敞的庭院,而山地石板民居因地制宜,依山而建,院落狭小,不利于采光和通风。土地岭村石板民居中正房台基和阁楼的应用对于建筑来说在竖向上提高了正房的高度,使其成为了院落的中心。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厢房对主房的遮挡,有利于冬季的日光照射到正房的南向墙体上,提高室内的温度,改善室内热环境;另一方面,当下部门窗和阁楼层的窗户全部打开时形成空气对流,带动室内的空气流动,可以有效改善室内的空气环境(如图6)。

图5 挑檐廊

图6 堂屋立面

4 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岭村的传统石板民居作为豫西南山地地区民居的代表,在结构﹑构造与材料工艺方面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建造水平,独具匠心。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的地域特色慢慢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石板民居,作为地域特色的典型代表,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积淀了人类的历史和发展。通过对石板民居营造技术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切的体会民居营造与居住文化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将传统民居技术融入到现代文化中,保持和谐创新的发展。

[1]左满堂,白宪臣.河南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18~221.

[2]唐丽.河南豫北地区合院式传统民居节能技术初探[J].建筑科学,2012,28(6):10~13.

[3]张强,雍鹏.陕南传统民居建造技术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36(3):263~265.

课题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项目(课题编号:211300531051)

猜你喜欢

岭村台基片石
第八期:玉米产品深加工 面条香飘致富路
——新民市黄家岭村驻村工作队
预测HL-2A 托卡马克台基结构的MHD稳定性数值研究*
亿年瓷片
千秋亭废剩青山韩陵片石在人间
浅述古建筑建造艺术
大体积片石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示范园里绿意浓 设施农业促增收
亿年瓷片
故宫中的数字与数学
牛角岭村盼来幸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