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针疗法治疗顽固性腰背肌筋膜炎21例临床疗效观摩

2013-03-03嘉伍慧媚林涌鹏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9期
关键词:肌筋浮针膜炎

苏 嘉伍慧媚林涌鹏

1.广东省佛山市健翔颈腰医院脊柱科,广东 佛山 528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浮针疗法治疗顽固性腰背肌筋膜炎21例临床疗效观摩

苏 嘉1伍慧媚2林涌鹏2

1.广东省佛山市健翔颈腰医院脊柱科,广东 佛山 528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目的:探讨浮针疗法治疗顽固性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顽固性腰背肌筋膜炎患者行浮针疗法治疗,并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进行评价,对比治疗前后疼痛的改善程度。结果:治疗后简式McGill疼痛问卷的选词阳性项目数、疼痛指数分(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有疼痛(PPI)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过程有一例出现皮下血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晕针及其他并发症。结论:浮针疗法是一种治疗顽固性腰背肌筋膜炎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浮针疗法;顽固性腰背肌筋膜炎;临床研究

腰背肌筋膜炎是指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而使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这种病若及时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但也有部分患者由于延治或误治导致病情迁延难愈或愈而复发,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笔者从2011年开始使用浮针疗法,迄今治疗例顽固性腰背脊筋膜炎21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1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接诊病人,其中男性9例,女性12例,年龄23~72岁,平均(43.47± 13.85)岁;病程5~47个月,平均(17.52±10.34)月。主要表现为腰背部弥漫性钝痛,尤以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更为明显,部分患者伴有发凉、皮肤麻木、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诊断标准参考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价标准》[1],腰椎X线片和MRI排除其他疾病的诊断。本组病例在来我院接受浮针疗法治疗前均已接受过正规保守治疗三个月以上,包括针灸、理疗、口服药物及局部封闭,疗效欠佳或复发,本研究定义为顽固性腰背肌筋膜炎。

1.2 治疗方法 对患者腰背肌进行仔细触诊,明确阳性反应区域,以压痛最明显点为中心。在阳性反应点的上下方或左右侧约5cm处定为进针点,取无菌5号注射器针头为针具。常规消毒后将针尖对准阳性反应点,快速透皮后,稍后退至皮下,并将针身平贴皮下纵向进针。每次操作取一个进针点进行操作即可获得满意疗效,笔者多取阳性反应点上方为进针点。行针手法是以持针点为中心,做扇形扫散,时间为5分钟,行针后检查患者压痛即刻明显改善,若改善不明显者,则于阳性反应点下方再行一次浮针操作,留针30分钟。出针后予止血胶布帖敷,嘱患者当日勿以凉水淋浴,避免腰背部受空调或冷湿之气侵害。

1.3 评价指标与方法 评价指标采用简化MPQ量表[2],该量表包括三部分内容:①疼痛分级指数(PRI),含11个感觉性词组与4个词组,程度分无、轻、中、重度,分别以1、2、3、4分表示;②视觉模拟定级(VAS)评定法,为一长10cm的直线,两端表示无痛和剧痛,分数越高疼痛越重;③现有疼痛程度 (PPI)分为无痛、轻度不适、不适、难受、可怕的疼痛和极为痛苦6个等级,分别记为0、1、2、3、4和5分。治疗前向患者说明填表目的并据实填写,不懂者由医生适当解释,文盲或无法亲自填表者由笔者根据患者口述,据实填写量表,第1次治疗后、第3次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随访再次填写量表。

1.4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前、第1次、第3次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数据的两两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所有数据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数。

2 结果

第一次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有明显减轻 (P<0.01),第三次治疗后患者疼痛程度进一步改善,其改善程度有统计学差异 (P<0.01)。三个月后随访,患者腰背肌筋膜炎所致疼痛已基本消失,病情未反复。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比较 (±s)

表1 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比较 (±s)

注:第1次、第3次治疗后和3月后各项指标评分,与治疗前比较P<0.01;第3次治疗后与第1次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P<0.01。

个月选词阳性项目数观察指标 治疗前 第1次治疗后 第3次治疗后 治疗后3 5.24±0.89 4.19±0.68 2.76±0.70 1.76±1.09 PRI感觉分 6.24±1.22 4.57±1.03 3.14±1.31 1.23±0.99 PRI情绪分 4.52±1.33 3.29±1.27 1.67±0.97 0.71±0.90 PRI总分 10.76±2.43 7.43±1.25 4.80±2.09 1.95±1.83 VAS(cm) 5.71±1.10 2.71±1.15 1.67±1.02 0.95±1.05 PPI 3.71±0.72 2.24±0.70 1.38±0.59 0.76±0.89

不良反应:21例患者中有1例术后出现局部血肿,经拔出针具、局部热敷后血肿缓解,该患者是21例患者中疗效不理想的唯一一例。治疗过程及随访未见其他相关并发症。

3 讨论

腰背肌筋膜炎是腰背肌筋膜内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刺激周围神经而致软组织损伤疼痛,严重者常可于病变部位触及条索状硬结。本病属于中医 “痹症”的范畴,与寒湿及劳损关系密切,其疼痛部位乃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循经之所,故中医治疗本病多注重温经通络、除寒蠲痹。传统针灸、针刀、封闭、推拿及理疗等方法已被证明可有效治疗本病,但亦有部分患者由于失治、误治或治疗后护养不当常易导致本病复发乃至迁延不愈,属顽固性腰背肌筋膜炎。此部分病人再行理疗等传统治疗恐收效甚微,对此笔者也在临床工作中深有体会,既往对顽固性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治疗不如人意,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也影响了医者的信心。本组研究发现,患者接受第一次治疗后疼痛程度可即刻获得较大程度的减轻,无论是患者的自觉疼痛程度,或是医生检查体征所致的触痛都明显改善,这种即刻疗效的获得,也给了患者莫大的信心,PRI情绪分前后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1)。另一方面,我们在临床中的实践发现,绝大部分患者治疗三次以后疼痛即可基本缓解,只要患者配合医生的指导,做到慎起居而勿妄作劳,则复发的概率很小。

浮针疗法是治疗疼痛病证一种有效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取效快捷,常在进针完毕或扫散完毕即可收效。浮针疗法来源于传统,却不拘泥于传统,进针点的选择主要是按部位选取,这个部位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阿是穴,而是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3],即有定位明确的压痛点或者激惹点,常在结节、条索或局部紧张的部位上。当选好MTrP后,在病灶周围进针,该疗法是作用在病痛周围,针尖并不达病灶,有时甚至可以相隔较远。该疗法所涉及的组织是皮下组织,与传统针刺不同的是进针较浅,避免深达肌肉层,而且针刺操作时不要求患者有酸、麻、胀、痛等得气感,故不需要提插捻转的操作手法,取而代之的是扫散手法,在进针完毕后针体左右摇摆如扇形的动作。根据笔者的经验,找准MTrP和和扫散是浮针疗法操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MTrP是浮针治疗的靶点,也是我们治疗的根本目标,顽固性腰背肌筋膜炎的患者常常疼痛范围较广,甚至有些老年患者表达不清,无法准确描述最痛点,此时需要求多次触诊,同时要求患者多次活动以及在不同体位姿势下进行触诊,才能确定MTrP;另一方面,有无扫散动作以及扫散完成的质量,常常是影响疗效的直接原因。

总之,浮针疗法治疗顽固性腰背肌筋膜炎疗效甚好,超出预期,值得推广。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价标准 [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0.

[2]Melzack R.The 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pain[J].1987(30):191-193.

[3]符仲华.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 [M].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0.

R686.3

A

1007-8517(2013)09-0092-02

2013.03.12)

猜你喜欢

肌筋浮针膜炎
浮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进展*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颈肩痛,小心颈肩肌筋膜炎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针刺联合胸椎整复治疗肩背肌筋膜炎的效果分析
浮针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浮针疗法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
中药烫疗联合冲和软膏治疗腰背肌筋膜炎92例临床观察
浮针与度洛西汀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对照研究
阻力针法联合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筋膜炎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