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建筑“风格”无定格
2013-03-01顾孟潮
顾孟潮
浅议建筑“风格”无定格
顾孟潮
建筑风格问题是重要的建筑理论问题,对城市和建筑的规划设计的影响十分深远。是哲学观念引导设计思路,哲学观念及建筑理论的创新属于源头的创新,科学的哲学观念的生命地久天长——这大概是钱学森先生视“建筑哲学为建筑科学的最高台阶”的原因吧。为了引起同行朋友和有关方面的重视,这里翻捡出一篇旧作,作为抛砖引玉……
各种艺术风格里,建筑艺术风格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给人们影响最大,感染力量最强,而且,风格问题是个世界性、历史性的尖端问题,二百年来国内外争论不休、众说纷纭。我国解放后也相继有三次关于建筑艺术风格的大讨论。因此,“风格”是一个必须研究而一时又难理清头绪的复杂问题。但是,唯其这个问题复杂和困难,才成为艺术家、科学家、建筑师日夜追求、广大群众朝夕向往的目标。
近十年来,我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1984年和1986年又连续进行了两次全国性优秀建筑设计的评选活动。结合这些优秀建筑作品产生的实践过程和最终效果,开展建筑评论和“风格”讨论,肯定会取得更具体、更深刻的社会效益。
“风格”讨论中常听到各种“化”的主张。如有的同志主张中国化、民族化、地方化,并举出历史上佛塔中国化、石窟汉化的现象。但是我认为,不管有多少“化”,低文化总是要消亡的。历史的结局总是“高文化”化掉“低文化”。应当承认,中国目前建筑文化的水平是相当低的,尽管讲要“中国化”,但不会一蹴而就的。目前的千化万化中,首先强调的是标志历史潮流的“现代化”,不能用古化今,也不必担心会“国际化”,充其量只是开始有些国际化的影子,不要怀弓蛇影,大惊小怪。可以说,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建筑新风格的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国际化,几乎是必经之路。日本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国际化”之所以能够化起来,说明它有生命力,抓住了一些本质性的东西(如现代生活功能、现代材料、结构、新的审美观点等)。所以我特别反对不加分析地反对“千篇一律”。“国际化”是一种“千篇一律",标准化、定型化也是“千篇一律”,但这些是现代化的生产、生活,大规模建设、满足社会和群众普遍需要所必须的模式。“千篇一律”也有水平高低之分,平均主义一刀切是原始的低层次的,而标准化、定型化、工业化则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今日评价“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艺术不仅仅是视觉艺术,还是环境艺术,实用艺术,对于物质经济基础,对于人民的切肤需要更不能轻视。
我认为,风格无定格,风格存在于无休无止的追求之中。风格没有有无问题,只有高下、文野、古今之分。风格有它的空间、时间、社会行为、哲学概念等内涵,简单地用“中国化”、“民族化”、“地方化”、“个性化”或“中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的新风格”等提法都不能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其丰富的内涵和变化的动态。既然,风格无定格,就不要定论,更不要提一种口号来统一人们的认识,最好的办法是,创造条件让大家自由探索。过去,我们受“民族形式”这个幽灵之害已经不浅,应当痛定思痛,免得旧病复发。搞得不好,某种风格抢占了统治地位也会变成“魔鬼”的。我们确实面临这种危险,改革之年,我们应当重新思考,什么是“风格”?“风格”的概念是如何产生的?搞清楚了这些才好对话。目前,不仅中国,世界上许多国家不少人都以“风格”为万能词汇,遇事一言蔽之“风格”。其实,各人对于风格的理解是极不同的,每个人可能都抓住了一个点、一个角度、一个侧面。因此,极其需要综合研究、打基础的研究和分别深入的研究,包括“风格”词义本身的内涵和外延的研究,而绝不是简单地肯定哪一种或否定哪一种风格的问题。
我认为,风格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美学现象,它是一定时代、一定范围、一定人群的某种美学价值观的体现,属于文化范畴。但风格又不仅局限于美学价值观念,还是时代文化的条件、要求、哲学观念的综合反映。因此又是物质和精神文化综合的反映。
风格有其发生、发展、成熟和衰亡的过程。二百多年前,“风格”概念被引入艺术史之际(1763年),约·扬·威盖尔曼是用它来概括艺术现象的,从而第一次把纯客观描述的艺术编年史变为艺术风格史,使艺术向科学大大跨进了一步。但是,不能否认,这种概括仍然是属于经验性的,凭借美学感受进行的很模糊、很粗浅的概括,距离真正的科学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难怪历史艺术大师对“风格”都有自己的探索和感概。
十七至十八世纪早期文化中,拉辛曾说:“风格是思想,是用最简炼的语言表达的思想”。裴芬说:“风格就是人类自己”。乔奇说:“风格——是艺术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高级阶段”。处于十九至二十世纪文化交界处的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强调说。“风格是谎言”,“建筑艺术与各种风格毫无共同之处”。格罗庇乌斯说:“我们寻求新方法,而不是风格”,他们二位简直要革掉风格之命。当代建筑师奥·别尔则说:“风格——这首先是责任感。”……正如前苏联语言学家、艺术家、科学院院士维诺格拉多夫所指出:“在艺术学、文艺学和语言学方面,很难找到本身如此多义、自相矛盾的术语,如此矛盾又更带主观随意性的概念,它就是风格的术语和风格的概念。”建筑风格何尝不是如此呢?
“风格”的问题既然如此复杂,就需要我们谨慎细心地讨论和考查,不要妄作结论。而且我建议首先考查一下自己的“风格”观来自何处,是否只是主观的、一时的经验,还是有着更科学的依据?我想应当至少争取不停留在200年前写艺术史沿用的“风格”概念的水平。更忌一提“风格”只想到希腊罗马式,文艺复兴式、歌特式、巴洛克式,或者只承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印象派等已有的流派。风格无定格,流派就要让它流才成。只有贯彻“放”的精神,自己把自已从已有的“风格”框架中解放出来,建立我们当代的、科学的、准确的“风格”概念和系统,我们的讨论才会是世界水平的,甚至会引起建筑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的突破。
责任编辑:黄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