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资源价值 做优核心业务
2013-02-26马明轩
□ 本刊记者 马明轩
30年来,中国石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贴近资源,贴近市场”等原则,遵循“一体化、大型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不断优化调整化工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致力于化工技术开发与应用,持续提升化工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化工业务的绩效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取得了一个个可喜的成绩。
化工业,是产业链延伸长、产品类别多、与市场结合较为紧密的行业。规模对于化工企业而言,意味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实力,也意味着排除安全环保风险,实现清洁发展的能力,更意味着打造国际品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竞争力。
30年来,中国石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贴近资源、贴近市场”等原则,遵循“一体化、大型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不断优化调整化工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致力于化工技术开发与应用,持续提升化工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了化工业务的绩效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取得了一个个可喜的成绩。
重投入调结构,实现跨越式大发展
中国石化成立之初,相继续引进4套30万吨/年的大型乙烯及下游配套装置、3套30万吨/年合成氨及尿素配套装置,建设了仪征、辽阳等大型化纤工业基地。到上世纪90年代,这些装置的建成投产使化工业务迅速成为中国石化的核心业务之一。2000年,随着中国石化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化工事业部成立,化工业务正式进入发展高峰期。
从2000年到2012年,中国石化乙烯年产能从216.5万吨发展到942.5万吨,增长了340%;对二甲苯产能由124万吨增至406万吨,增长了230%;化工业务资产总额从840亿元增至2173亿元,增长了160%;化工产品经营总量从1900万吨增至5400多万吨,增长了180%。截至2012年底,中国石化化工业务在ICIS全球化工公司100强中位列第二,仅次于德国巴斯夫公司。
30年来,化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根据“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贴近资源、贴近市场”等原则,化工业务遵循“一体化、大型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借助新建和改造项目,不断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优化资源及原料配置,实现油气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30年来,乙烯业务发展不断规模化、基地化,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相继在环渤海湾、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区建成了一批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为增强抵抗市场风险能力、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芳烃业务通过优化布局,发挥上中下游一体化的优势,以增量优化存量,充分利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在做大的同时更加注重做优、做强。
三大合成材料紧随乙烯和芳烃业务也有较快发展,其中合成树脂形成了华北、华东和华南三大产业基地;合成橡胶在扩大产能的同时不断进行差异化发展,选择性发展了丁基橡胶等新胶种;合成纤维不断扩大优势业务产能,有选择地退出了部分竞争力薄弱的业务,开拓新的业务领域。2012年,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挂牌成立,煤化工业务进入快速推进和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精技术强管理,最大化提升经济效益
中国石化30年,也是化工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的30年。中国石化一直致力乙烯工艺技术研究,经与美国鲁姆斯公司合作,完成了乙烯装置成套技术开发,并在镇海炼化、茂名石化等多家企业建设成功。在芳烃专业方面,应用新型的自我研发制造的“三剂”,在各项技术和运行指标上基本达到国外产品的性能,有些还具备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石化成为全球第三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芳烃成套技术的公司。
6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MTO)装置建成投产、多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中国石化实施资源多元化、积极发展煤化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全球首套大型工业化甲苯甲醇甲基化(MTX)装置建成投产,利用甲醇作为烷基化试剂,拓展了煤化工产品的应用,实现了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有机结合。此外,中国石化在第三代环管法聚丙烯、丁基和稀土异戊橡胶、己内酰胺等产品上也形成了自己的成套技术,并建成装置顺利投产。
信息化技术的建设和应用促进了中国石化的化工产业发展,智能化工厂在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基础上大范围实现。目前,企业层面统一建立了企业资源计划(ERP)、生产执行(MES)、先进过程控制(APC)等系统。仅在几年间,信息化的触角就延伸到所有处室、装置,进入班组和仪表间的每个生产流程,实现了全流程、全覆盖。
□ 2006年建成投产的国内首座百万吨乙烯装置(茂名石化)一角。中国石化新闻图片网 供图
鼠标一点,一个个直观简捷的图形便呈现在经营管理者面前,计划、生产、采购等部门的业务数据尽收眼底,实现了过程监控、计划跟踪及业务分析的综合展示与对比。石家庄炼化、燕山石化等多家化工企业将ERP、MES、计量系统等7个信息系统进行集成,通过对数据深入挖掘和分析,找出生产运行的最佳点,为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事业部层面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数据仓库、计划管理、节能和质量管理等集成应用信息系统,实现了生产经营和运行管理的信息综合应用。
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不久,提出了装置达标的管理目标。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改进,化工达标体系不断完善,生产计划优化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各企业利用化工PIMS模型软件进行效益测算,合理调整装置负荷,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安排生产,提高了市场应变能力,强化了产销衔接。
高效的管理方法和途径是凝聚人气、增强工作活力的基础。化工板块受益于集团公司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长效机制,建立了化工板块“比学赶帮超”对标评价体系,进行企业间综合指标的横向和纵向比较,采用先进挂红旗,进步挂红星的方式,激励企业不断追先进、赶先进,提高总体经营管理水平,较好地发挥了绩效考核的引导、激励和约束作用。
提质量服务客户拓市场,全面提升影响力
30年,中国石化各个领域始终把客户需求摆在第一位。化工领域持续提升化工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是化工人的不懈追求。
□ 中原石化甲醇制烯烃(MTO)项目是中国石化响应国家资源石油替代战略要求,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自主开发的第一套MTO工艺装置,这标志着我国煤基烯烃国产技术工业化迈出重要一步。仝江 摄
化工板块从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制度建设、严格质量监督、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开展工作,进一步巩固并增强质量领先的优势,以高品质的产品和高水平的服务拓展市场。各企业利用装置降负荷或阶段性停车的时机,积极试产新牌号,增产高附加值专用料。此外,化工板块完成各类产品认证,满足了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进一步细分市场,制定差异化的内控质量标准,满足了客户不同用途的质量要求。
30年来,化工产销研衔接更加紧密。在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化工产品销售由炼化企业各自负责,在“小而散”的状态下各自为战。为增强对国内国际化工市场的控制力,推进化工销售体制改革,2005年,中国石化成立了化工销售分公司,将大部分化工产品进行集中统一销售,确定了“以销定产、以产定供、以产促销”的管理原则,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产销双方建立了及时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发挥了集中管理的优势,国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
为了充分发挥产销研各方作用,由化工事业部和总部相关部门、生产企业、化工销售、化工研究院所共同建立的产销研协调小组应运而生。产销研协调小组研究和制定了多项管理制度,充分调动产销研各方在新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中的积极性,化工新产品、专用料和差别化的生产比例不断提高,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同时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0年来,化工板块取得成绩的关键正如中国石化第一代领导人陈锦华评价的那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发展环境,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充分发挥的制度优势,人民的进取精神”,同时也归功于集团公司党组的正确指引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
在国际国内化工市场风云变幻,主要产品价格跌宕起伏,生产经营风险不断加剧的今天,化工板块以志存高远的思想境界、造福人民的奉献精神和运筹帷幄的经营智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守核心业务,做大做优核心业务,确定正确的发展思路。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中国石化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耕耘,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化工板块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石化人的精神,通过优化结构,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化工业务的绩效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