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会制度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初探*
2013-02-20顾志峰李立人桑爱民曹晓蕾
顾志峰,李立人,桑爱民,曹晓蕾
(南通大学1附属医院;2医学院,江苏 226001)
医学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医学高级人才的重任[1],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群体的研究生导师是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2]。研究生入学后,大部分时间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临床和科研工作。研究生是课题具体执行者,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技能的基础参差不齐,自主科研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如何做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因材施教、使研究生得到“量体裁衣”式训练,对于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师生间交流方式的分散和不固定是影响研究生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3]。因此,需要在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建立规范的交流模式。
“例会”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执行力一种有效手段,这种成功的管理模式同样适用于医学研究生的教育管理。自做研究生导师以来便尝试建立这种规范的师生间的交流模式,每周召开科研讨论会。通过与研究生的动态交流,了解每个研究生的个性、兴趣、基础、科研进展、临床技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处理,取得了一些成绩。近4年来,所指导的研究生已发表SCI论文18篇、参加全国学术年会交流6次、获全国年会优秀壁报奖1人次、获校优秀研究生及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1人次,获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项目4项、南通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6项。现简要介绍建立和坚持例会制度的体会,旨为提高医学研究生的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1 例会制度建立的基本要素
制定研究生例会制度目的是固定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时间和内容,避免教学和科研安排中的随意性。导师在建立例会制度之前,要先明确例会的几个规章制度:(1)规定导师和所有的研究生都必须参加;(2)明确1名研究生作为教学秘书,负责导师与研究生间的联络、准备开会所需的仪器、文书等事项;(3)例会时间要相对固定,尽量将例会安排在下班以后,如17:30开始,这样能避免例会而影响基础课学习和临床培训,例会以每周1次较为合适;(4)例会主题有专业知识学习、病例讨论、文献学习、研究进度汇报等。导师及时发现问题后给予相应指导,重点内容应仔细深入讨论,同时还注重人文知识和综合素养方面的教育。
2 例会制度的优点
2.1 有利于开展因材施教 通过例会交流,导师可全面了解每个研究生的不同志趣、职业目标、思想动态、心理素质等方面信息。对研究生建立一个基本的定位,从而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和计划。针对每个研究生的不同基础,进行专项能力培养,着重有医学专业英语、医学统计学、动物实验、临床技能操作、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完善每个研究生的知识结构。
2.2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环境对人才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医学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更是需要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导师带领所有研究生参加例会,交流学习体会,鼓励研究生积极思考,阐述自已的观点,大家展开讨论,从而营造这种良好的科研环境。二、三年级研究生可在例会中获取对研究方向的重要意见和建议,及时改正问题,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刚入学的研究生则通过例会,可以扩充专业词汇和知识的储备,了解整个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有利于确定自已的研究方向和具体研究方案。
2.3 过程控制和方向把握 例会是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程序化、制度化,有利于导师对整个团队科研宏观方向的把握。将“一对一”教学与小课堂教学两种模式的优点进行整合后达到扬长避短目的;有利于导师掌握课题研究进度,发现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另外例会制度也给研究生以一定的压力,使其养成阶段总结的良好习惯[4]。
2.4 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例会制度可使研究生之间相互了解各自的研究课题,进而对导师的研究方向有全面了解。既有利于开拓视野,也有助于研究生毕业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开展。例会制度还有利于锻炼研究生的表达能力,近期有利于提高毕业时的答辩水平,远期则有利于提高他们将来带教的能力。而对于新研究生而言,有利于他们尽早感受到教学和科研气氛,尽快进入角色。导师在例会交流中要想保持学术思想的前瞻性和知识的前沿性,就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用最新的研究成果来引领研究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例会制度利于督促导师多花一些时间思考教学和科研内容,逐渐加强教学意识,并且在教学中学习,做到教学相长。例会制度在研究生教育应用有利于做到教学相长,能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质量[5]。
3 例会制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有关问题
导师是例会的主持者,起主导作用,应重点把握例会的内容、气氛和时间等要素。例会的重点是与自身研究内容相关。如文献汇报内容应与自身研究的内容相关的,影响因子大于5分的SCI论文为主。定期汇报研究进度及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会属导师和研究生间的小范围沟通与讨论,所以畅所欲言很重要,应指导研究生向所有在场师生汇报,而不仅仅是针对导师,来培养其演讲的意识和能力。要让研究生充分表达,才能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当场探讨解决办法。例会制度的特点在于“例”字,应把其形成制度,绝不能流于形式,一般没有特殊情况下,不能随意暂停,同时还应督促研究生认真准备。导师还可询问研究生的有关临床训练和生活情况,适时地进行人文教育,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例会不仅能够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还能加强导师的教学意识。例会因结合了“一对一”教学与小课堂教学的优点,把导师与研究生的交流时间固定下来,一定程度上也可节省导师的精力和时间。尤其是导师带教多名研究生时,例会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1]周晋,王树叶,刘述川.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创新[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5):787-789.
[2]赵晓东.有关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2):148-149.
[3]于淼,吴效科.从例会制度探求现代中医妇产科研究生教育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5):98-99.
[4]任南琪,王秀蘅.提高工科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102-104.
[5]周建新.医学研究生教学中例会制度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5):46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