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髓穿刺检查1058例骨髓稀释原因分析及对策

2013-02-20袁巧玲陈铭霞

交通医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血细胞穿刺针涂片

袁巧玲,朱 雨,陈铭霞

(江苏省人民医院门诊治疗室,南京 210000)

为了协助诊断血液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骨髓穿刺术是临床常用诊疗技术,对于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有积极意义。骨髓穿刺检查内容包括细胞学、原虫和细菌学等几个方面。骨髓的成功取材有助于正确分析骨髓造血机能,观察各阶段细胞形态,此外骨髓移植时也需经骨髓穿刺采集骨髓液[1]。所谓骨髓稀释是指骨髓穿刺液中混入血液,导致无法了解骨髓造血情况,造成穿刺失败。骨髓稀释是骨髓穿刺中较常遇到的情况,如骨髓取材稀释,则既需要重新取材导致患者增加痛苦,又影响骨髓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影响临床治疗[2]。本文对我院门诊治疗中心骨髓穿刺室2012年7月—2013年6月行骨髓穿刺检查的患者1058例的资料加以总结,旨在分析骨髓稀释的原因和探讨预防骨髓稀释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骨髓穿刺患者1058例,男507例,年龄13~87岁,中位年龄51岁;女551例,年龄10~86岁,中位年龄46岁。均为血常规检查异常、发热待查或确诊为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均来我院门诊治疗中心穿刺室行骨髓穿刺检查。

1.2 方法 所有患者首选髂前上棘穿刺,穿刺者为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2~3年级研究生实习医师,在血液专科轮转3个月以上并基本掌握骨髓穿刺技术,操作时有高年资主治医师指导。配合推片护士为同一副主任护师且长期专职于骨髓穿刺室,熟练掌握骨髓推片技术。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骨髓穿刺1058例患者中发生骨髓稀释138例(13.0%)。男507例,骨髓稀释58例(11.4%),女551例,骨髓稀释80例(14.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18岁27例、18~60岁764例、≥60岁267例,不同年龄组骨髓稀释发生分别为 3例(11.1%)、100例(13.1%)、36例(13.5%),各年龄组之间骨髓稀释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血细胞减少的患者371例发生骨髓稀释88例(23.7%),无血细胞减少的患者687例发生骨髓稀释50例(7.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髓穿刺操作者为二年级研究生304例发生骨髓稀释52例(17.1%),三年级研究生754例发生骨髓稀释86例(11.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稀释后第2次行髂后上棘穿刺66例发生再穿刺稀释6例(9.0%),第2次行胸骨穿刺69例发生再穿刺稀释3例(4.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本组资料显示,血细胞减少与非血细胞减少的患者骨髓稀释率分别为23.7%与7.3%,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穿刺稀释比例明显升高。骨髓穿刺的基本过程是以局麻药从皮下至骨膜麻醉后,骨髓穿刺针探至骨髓腔获取0.2~0.5mL骨髓液,后在玻片上制成约1.5cm宽、3.5cm长的血膜。待干燥后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骨髓液涂片中细胞数量。其有核细胞(包括幼稚红细胞)与无核的成熟红细胞的比例,以判断骨髓的增生程度,以及骨髓中各系细胞及发育阶段细胞的情况。有核细胞越多,说明骨髓增生程度越高。在指导疾病诊断和分类上有一定意义,尤其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血细胞减少是很多疾病的共有表现,可由原发的造血系统疾病所致,也可继发于其他系统疾病。对其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是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但常因细胞高度增生充实挤满骨髓腔、纤维细胞增生、基质水肿、转移癌等多方面原因导致骨髓“干抽”或稀释,影响骨髓的真实情况判定,给诊断带来困难[3]。此类患者通常属于血细胞减少者,其骨髓穿刺部位应首选髂后,必要时可行骨髓活检。

骨髓穿刺操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侵入性诊疗手段,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熟练程度不同的操作医师,穿刺骨髓稀释率也有显著差异。年轻医师由于经验不足、手法欠佳或用力不当等原因易造成穿刺稀释或不成功。例如操作者抽吸骨髓液过多、抽吸用力过猛,导致外周血混入。进针后抽吸骨髓液不顺利、反复多次抽吸导致外周血混入;穿刺针进入的髓腔明显偏离造血旺盛的主质区、穿刺过浅、过深或穿破了较大的静脉血窦所致。在留取染色体标本时由于肝素钠液留取过多或不足,导致骨髓液中小凝块产生或骨髓细胞密度过低无法正常培养。抽吸或涂片动作迟缓导致部分骨髓液凝集勉强以剩余血清涂片[4]。本研究证实不同年资的穿刺医师对骨髓稀释率有明显的影响,其对策应该是加强骨髓穿刺操作医师的培训,熟练掌握骨髓穿刺要领,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具体在穿刺前应先检查穿刺针是否配套,穿刺针长度是否合适。在抽取骨髓时首先选取合适的部位,并根据穿刺部位及患者的体型选择骨穿针预留的长度。抽吸骨髓前应使用注射器检查穿刺针负压是否正常,操作动作轻快。如作涂片抽取骨髓液的量在0.2mL为宜,约相当于充满注射器乳头即可。推片时宜薄且长,推出典型的头体尾。抽吸时用力不可过猛,如需留取染色体或其他检查所需的抗凝标本时,注射器内肝素钠液应留取适量。过多可影响细胞密度,过少又会导致骨髓凝固。如抽出的骨髓液较稀,可将涂片倾斜,使血液流至载玻片下部,然后用留在载玻片上部的沉淀物作骨髓细胞涂片。

此外实际工作中,骨髓涂片的读片医师水平也对骨髓稀释的判定有一定影响。应该加强读片医师的培训,定期组织读片学习交流,对于经验不足的年轻读片医师,应当有高年资医师把关。资料显示不同的穿刺部位骨髓稀释率有显著差异。骨髓穿刺常用抽取部位为髂前上棘、髂后上棘和胸骨。髂前上棘骨性标志明显,但骨髓腔小,骨髓液较另两部位少,最易定位但也最易发生骨髓稀释。髂后上棘骨髓腔大,骨髓液丰富,发生骨髓稀释的可能性较髂前小。但某些身材较胖的患者骨性标志不明显,对穿刺技术要求较髂前上棘高。胸骨是骨髓最丰富的部位,也是最不易发生骨髓稀释的部位,但风险最高,因此对穿刺技术要求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穿刺部位。2岁以内的儿童一般采取胫骨或胸骨穿刺。钟振宇[5]报道骨髓稀释率髂前占7.8%,髂后占3.47%,总的稀释率占11.45%,本研究骨髓总稀释率与之相当。

本组资料还显示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骨髓稀释率略高,这可能与女性雄激素水平偏低,造血机能不及男性患者旺盛有关。骨髓稀释是临床中较常遇到的情况,但骨髓稀释并非意味着稀释的穿刺物涂片毫无意义。特别是对于骨髓穿刺前诊断不明的患者,稀释的穿刺物涂片结合外周血涂片、骨髓活检,必要时结合骨髓染色体分析,也能对临床诊断提供极有价值的线索甚至明确诊断[6]。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79.

[2]李刚.骨髓穿刺涂片稀释的原因、判断与鉴别[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1,26(1):126-127.

[3]白洁,李芳.骨髓活检对全血细胞减少症的诊断价值[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31(5):649-650.

[4]郑磊.骨髓穿刺涂片稀释的判断与鉴别[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5,16(3):188-189.

[5]钟振宇.骨髓穿刺序程解析[J].淮海医药,2003,21(3):197-199.

[6]熊梅,赵淑芳.25例骨髓稀释标本涂片的临床分析[J].首都医药,2005,12(18):29-30.

猜你喜欢

血细胞穿刺针涂片
一种新型套管针用穿刺针的设计
痰涂片与痰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比较
直肠FH检测剩余液涂片用于评估标本取材质量的探讨
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分析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施氏魮(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外周血液及造血器官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EBUS-TBNA中不同型号穿刺针对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结果的影响
沙塘鳢的血细胞分析
骨髓穿刺涂片联合骨髓活检切片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操作台使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