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生产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2013-02-20马友记

家畜生态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生产同学课程

马友记

(甘肃农业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进入21世纪以来,为适应西部地区草食畜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形势,甘肃农业大学《羊生产学》教研组全面研究、分析国内外羊生产学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评估课程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基础上,以新的教育理念,对《羊生产学》课程教学环节进行了全新构建,经反复研究探索,补充修改完善,形成了适合当地羊生产学学科发展需求的,激发了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能力。

1 《羊生产学》教学改革的背景

甘肃农业大学《羊生产学》学科是几代专家学者60多年学术积累和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通过不断积累,已在绵山羊改良与放牧生产、集约化生产、繁殖与营养调控、新品种培育、疫病综合防控等方面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具有较强的科研、教学及人才优势,创建了适宜于中国西部农村牧区现代肉羊产业化和工程化的有效模式。

人才,特别是有事业心、精通专业的人才,在某种程度上是决定一个単位、一种事业能否顺利发展并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课程组通过多年生产实践发现在我国许多羊场缺乏综合技能强的技术人员,这与农业院校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导向有极大关系,误导学生,研究偏向分子生物学,追逐发表SCI论文,理论与生产实际脱节,学生实践技能差,发现不了问题,也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在教学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近年来高校盲目扩招,学生人数培增,但实验仪器陈旧和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二是多数高校将课程学时压缩到34学时,而课程内容涉及营养饲料、繁育、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及产品开发等,有限学时讲授好如此多内容是不现实的;三是授课对象多是大四学生,他们面临考研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对专业课的学习不太重视,有种疲于应付的心理。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既要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又要学生获得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具备熟练从事养羊业生产,有能力充分利用我国的自然资源有效地培育我国绵、山羊品种的良种化,提高绵、山羊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满足人民生活和国家发展的需求,因此探索适合当前教育形式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2 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性探索

经过10年来的系统教学改革与探索,《羊生产学》课程组总结形成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提高-对外辐射交流”的教学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性、讨论性、综合性、研究性的教学方法。

2.1 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并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智力的殿堂。如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探索参与式教学模式是每位教师必须考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羊生产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课程组在反复探索、及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做了以下改进。

2.1.1 讲好绪论,过好专业教育关 “绪论”在一门课程的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该门课程的总概括。在介绍本学科性质、任务及范畴的同时,重点向同学们介绍羊生产学的发展简史和展望、中国羊文化的定义及内涵、羊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民间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化以及吃在中国-羊肉美食文化等等,灌输常吃羊肉健康长寿的理念,使学生掌握目前国内外养羊业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们的专业兴趣,并从思想上加以重视[2]。

2.1.2 开展课堂讨论,过好积极参与关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课堂讨论,力争做到授课内容的生动性、教学活动的互动性,一改过去“注人式”或“填鸭式”教学方法,探索适合于羊生产学课程教学的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课外先模拟备课,课堂上讲解,授课教师对内容进行分析、对比、归纳小结。通过讲与练的结合,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了对本课程“三基”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羊生产学课程的兴趣[3]。

2.1.3 开展多媒体教学,过好教学生动关 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是当代科学研究的两大热点,羊生产学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内容必须紧跟形势,坚持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例如充分利用现代摄像、照相技术,在生产实践、调研、参加学术活动以及利用互联网搜集养羊信息资料,按照品种、繁殖、饲养管理、营养、疫病防控、环境控制等制成电子教案,通过多功能投影仪进行投影教学,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使学生记忆深刻,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环境中听课而不仅仅记录,提高了教学效果[4]。

2.1.4 介绍最新学科动态,过好学科前沿关 近年来羊生产学学科发展突飞猛进,学术交流活动频繁,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和中国畜牧业协会羊业分会每年都举行全国性学术交流会议,就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深入交流,因此,课程组教师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查阅最新发表文章,及时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并将最新知识及时传递到学生,让学生深感学科发展,亟需努力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才能适应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2.2 实验教学

羊生产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其实验课课时在原教学计划中一般要占近30%,主要内容是《羊毛品质分析与综合评定》和《羔皮、裘皮的识别与品质鉴定》,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养羊业的发展向“以肉为主,肉主毛从,肉毛兼顾,综合开发”的方向发展,单纯的实验课内容已满足不了要求,课程组做了以下改进。

2.2.1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自编实验课程指导 课程组根据国内养羊业形势适时调整实验内容,编印了新的实验指导书,在原基础上增加了肉用羊性能测定、人工授精、育肥实验以及羊场布局规划设计等内容,并根据授课对象是大四学生,他们面临考研、就业的压力,将实验报告编印成册,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只需将结果填写即可,实验目的、实验药品器材以及实验方法步骤一目了然。

2.2.2 现场与实验室有机结合 在开展课程教学过程中,与学校周围的养殖场紧密联系,适时安排现场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如在羊性能测定、羊毛采集和羊体尺测量时,组织学生到现场亲自进行绵羊体高、体长、胸围、体重的测定;在羊场布局规划设计实验时,利用学生到大型羊场参观机会,让学生带相机拍照,使学生有整体认识等等[5]。

2.3 课外提高与对外辐射交流

2.3.1 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实施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 《羊生产学》课程教学激发了许多同学的实践学习兴趣,我们在课程结束以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组织课外兴趣小组。自2006年设立课外兴趣小组以来,报名人数不断增加,实验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分子遗传标记、人工授精、羊舍温热环境调控以及羊场设计等方面都设有探索性课题,其中部分同学经过一个学期甚至一年的研究,完成了规范的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自2008年起,我们把兴趣小组的实验与学校的“SRTP”计划和毕业设计相结合,这种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引导式人才培养方式效果很好,有3位被推荐为学校优秀“SRTP”论文,25位本科同学完成毕业研究论文[6]。

2.3.2 扩大对外辐射交流 课程组老师始终坚持农科教一体化办学的理念,积极探索“以科研促专业,以专业促教育,以教育促人才”的科研教学模式,在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带领学生深入到基层一线,开展以主导绵山羊品种、主推养殖技术和主体培训三位一体技术推广模式,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舍和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在服务地方经济、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及培养复合型人才等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并以清河畜牧产业园区和甘肃省永昌肉用种羊场为主体,以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为载体,以市场为纽带,按照“聘一位甘农大专家,建一个科技示范基地,办一所培训学校,带动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总体思路组建了永昌肉羊科技专家大院,加快产学研紧密合作力度,大力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培训业务,2012年甘肃省永昌肉用种羊场被教育部和农业部授予“甘肃农业大学永昌肉羊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7]。目前课程组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畜牧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名、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名、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羊专业委员会委员1名、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常务理事3名和理事2名、中国畜牧业协会羊业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1名。

3 羊生产学教学新体系教学效果

羊生产学教学新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方法,完善了本科阶段的教学环节,实现了传统养羊方法与新技术新方法的有机结合,实施了以学生为主的启发性、讨论性、研究性和综合性的教学和学生自律的教学管理体系,训练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激发了创新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题组在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调查问卷,结果如下:

对教学方式认可度调查发现97.72%的同学喜欢“羊生产学”这门课,98.86%同学认为课程在所学专业课中非常重要,95.45%的同学可以接受任课教师的讲授方式,95.45%的同学认为任课教师讲授的内容启发很大,92.05%的同学认为任课教师的执教态度和备课情况好, 97.73%的同学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95.45%的同学认为任课教师的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情况好。

对授课内容适宜度调查发现95.45%的同学认为讲授课程内容有用的比重占90%以上,90.44%的同学认为在培养基本实践技能方面非常满意,50%的同学认为还应增加实践教学部分比重,94.09%的同学对本门课程和教学效果满意。

对学生学习方法调查发现94.32%的同学能够主动做笔记,记录课程基本知识点,72.73%的同学能够安排一定时间预习或复习,85.23%的同学认为课程内容在课堂上即能掌握,课下只进行一些复习或不需复习,这主要与授课对象是大四毕业生有关。

总之,人才培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逐渐过渡的改革阶段,社会对本科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8]。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课程组在《羊生产学》教学中坚持改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也建立了一只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培养本科创新型人才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有璋. 羊生产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陈耀星,马云飞,王子旭,等.动物解剖学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21(3):66-68.

[3] 罗玉柱,刘 哲,韩惠萍,等.动物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现代畜牧业应用前景[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综合版,2004(39):119-122.

[4] 李红梅,周 波,许 凤.多媒体教学软件建设和在课堂教学应用实践中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0(4):131-132.

[5] 王高明,崔文华,姜 新.浅谈实验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 实验室科学,2007(5)2:17-19.

[6] 沙本才,郭华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20(3):5-6.

[7] 刘绍平,刘纯朝,张光明.高校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点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2,17(1):75-76.

[8] 刘武军,李 英,热西提,等.少数民族本科学生羊生产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34(15):183-184.

猜你喜欢

生产同学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用旧的生产新的!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