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虑过度状态脉案2则
2013-02-20吴慧慧齐向华
吴慧慧,齐向华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1)
·医案医话·
思虑过度状态脉案2则
吴慧慧1,齐向华2*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1)
思虑过度状态;脉;医案;齐向华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情志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已成为中西医研究的热点。传统的思虑过度只是作为一种病因被提及,但通过临床发现大部分的思虑过度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紊乱状态,即心理状态层面的问题。[1]导师齐向华教授在近三十年临床实践中总结出5种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烦躁焦虑状态”“惊悸不安状态”“郁闷不舒状态”“思虑过度状态”“精神萎靡状态”,而其中又以“思虑过度状态”致病居多。思虑过度状态是指过度的苦思冥想、凝神敛志存在一段时间并对人体持续的发生作用,称为“思虑过度状态”。笔者跟随齐向华教授学习期间,有一些自己的感悟,特奉上脉案2则,以飨读者。
1 病案举例
案1:李某,男,46岁,工人,济南市人。主诉:入睡困难1年,伴心前区憋闷半年。现病史:患者1年前因工作压力大致失眠,眠浅易醒,多梦,次日晨起感头胀、眼胀,全身乏力,于某院服中草药治疗,症状好转。11月始,复因工作压力大致失眠,后出现阵发性心前区憋闷不适,于济南市某医院行ECG示:房性早搏,予复方辅酶Q10、左卡尼汀等药物治疗,未见明显改善。现症见:心前区阵发性憋闷,无头晕、头痛,无心慌,无发热、咳嗽,纳可,眠差多梦,二便调。既往史:既往体健。舌象:舌红,苔薄黄。脉象:1)整体脉象:上、敛、“思”动;2)左三部整体脉:上、敛;右三部整体脉:敛、直;3)局部脉象:左寸脉:上、粗、高、热、“热”动;左关脉:敛、直;左尺脉:枯、细、直。右寸脉:沉、强、涩、“郁”动;右关脉:刚、敛、滑;右尺脉:敛、直、桡侧缘刚、凸。中医诊断:不寐。病机:思虑过度状态、郁闷不舒状态。治法:解思除虑,疏肝解郁。方选半夏厚朴汤加减。组方:半夏9g,厚朴15g,枳壳12g,防风15g,白芍20g,当归15g,木香9g,香附12g,苍术20g,檀香12g,丹参20g,柏子仁12g,红花9g,川芎15g,桔梗12g,生地20g,羌活15g,僵蚕12g,白芥子12g,天竺黄12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脉象要素上、敛、直表征患者为木形善思之人,性格谨慎、负责任;脉象的敛、“思”动表征出患者工作繁重,过度关注工作以致劳心过度;右关脉刚、右寸脉的“郁”动表征患者有郁闷不舒的病史;左寸脉上、粗、高、“热”动表征患者肝气郁结,日久化火;火热灼伤阴津,故见左尺脉枯、细、直;右关脉滑表征患者喜食厚味,加之郁闷、思虑,导致气机不畅,脾胃运化不及,化痰生湿;右尺脉凸、桡侧缘刚均是肝郁气滞结聚于局部的表现。故用药以除思、解郁为主。方中半夏、厚朴、防风、羌活针对其性格,疏散其心理;枳壳、木香、香附、苍术解其肝郁,以畅达气机;“气为血之帅”,气不行则血亦不行,故加白芍、当归、丹参、柏子仁、红花、川芎养血活血;生地养阴津以制火热;桔梗、僵蚕、白芥子、天竺黄祛湿化痰。诸药合用,共奏调畅气机、滋阴养血之效,则思虑可除,肝郁得解。
案2:唐某,男,48岁,工人,黑龙江人。主诉:头晕、疲乏伴左颈肩部连及左上肢隐痛不适1周余。现病史:患者平素工作压力大,易疲劳,近日自诉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昏沉不清,转移注意力时可缓解,左侧颈项连及背部疼痛不适,左上肢隐痛,无明显麻木,精神差,疲倦乏力,记忆力下降,纳可,眠差,小便频、急,伴尿痛,大便调。既往史: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前列腺炎病史。舌象:舌暗红,苔黄厚。脉象:1)整体脉象:薄、敛、来怠去怠,起始段怠缓。2)左三部整体脉:敛、直、缓;右三部整体脉:来怠去驶、敛。3)局部脉象:左寸脉:缓;左关脉:弱、刚;左尺脉:凸。右寸脉:缓、弱;右关脉:刚;右尺脉:枯、细、无数点搏。中医诊断:眩晕。病机:思虑过度状态。治法:益气养阴。方选天王补心丹加减。组方:人参9g(另煎),丹参12g,玄参15g,酸枣仁20g,柏子仁12g,天冬12g,麦冬30g,桔梗9g,茯苓20g,当归15g,生地黄12g,五味子9g,远志12g,朱砂0.5g(冲服),桑白皮20g,白鲜皮20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脉象敛、直表征患者为易于思虑之人,左三部脉敛、直表明患者关注工作,思虑日久,则致津液耗伤,出现右尺脉枯、细;左关脉刚表明患者心理张力高,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则劳心过度,起始段怠缓、弱、来怠去怠表明患者心理疲劳;右尺脉无数点搏说明患者被众多事情缠身,系“纷扰心理脉象”[2];“凸”为气结日久下注结聚局部。患者病机总属思虑过度、耗伤气津,故治以益气养阴,解思除虑。方中远志、桑白皮、地骨皮、桔梗调畅气机;人参大补心气;酸枣仁、柏子仁养心阴、补心血;朱砂、茯苓宁心安神;丹参、当归活血补血,以养心神;生地黄、玄参、天冬、麦冬养阴生津。诸药合用,则思虑自除,气血得复,病证皆愈。
2 体会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多。因而,现代的医疗模式不仅关心病人的躯体健康,更注重其心理健康。导师齐向华教授提出的“思虑过度状态”即是这种新的医疗模式的体现。在诊疗过程中,通过脉诊评定出患者疾病状态下的“心理紊乱状态”,从而客观、准确的找出“责任因素”,解除疾患。
[1]齐向华.思虑过度状态辨治析要[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2-13.
[2]齐向华.辨证脉学:从“指下难明”到“脉证相应”[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79.
R249
B
1003-5699(2013)06-0633-02
吴慧慧(198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
*[通信作者] 齐向华,Tel:0531-68617476,E-mail:qixianghua2005@163.com。
201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