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救赎?
2013-02-19吴磊
吴磊
“我个人的观点,做云计算谁也做不过中国电信。”谢朝阳说这句话的时候自信满满,一如他演讲时的挥洒自如。
谢朝阳透露,云计算公司2012年的收入约60亿元,同比增长30%~40%。“放眼全中国,挑不出一个像样的云公司,盈利模式都不存在。”
谢朝阳的乐观与电信业整体的阴霾笼罩形成了鲜明对比。在2013年工作会上,三大运营商高层对严峻的内外部形势再次预警,“短期经营压力和长期经营风险叠加”、“产业价值转移”、“告别高增长时代”等字眼在会议报告中频繁出现。
利空消息还在接踵而至。新年初始,工信部下发《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基础电信业务正式对民营资本打开大门。有消息称迪信通、乐语通讯、苏宁、国美等连锁渠道都在积极准备,希望成为首批试点企业。
“这是网络与业务进一步分离的信号。”中国联通内部人士评论表示,“基础运营商管道化的趋势无法逆转。”
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最近的一次公开发言似乎可以为电信业整体的困境下一结论:“以苹果、谷歌为代表的少数轻型运营商崛起重写行业格局,电信运营商管道化、边缘化、低值化趋势难以逆转,但仍将继续主导底层基础电信业务和少量上层应用,回归微利加低增长的公用事业行业特征,形成新老运营商长期共存的二元格局。”
出路在哪里?这是每一个电信从业者的疑问。韦乐平说,技术仍然是拯救电信业的源动力。
4G不是救世主
浙江移动市场部葛长伟是微博上的红人,以观点犀利、敢想敢言闻名。从2012年2月份起至今,葛长伟原创或转发的微博中,有100多条与“4G”有关,60多条与“TD-LTE”有关。
4G乃继3G之后的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TD-LTE是国际电信联盟(ITU)确定的4G技术标准之一。根据市场调研机构Wireless Intelligence的预测,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美国、韩国和日本三个国家的LTE用户数可以占据全球总量的87%。到三季度末,全球LTE用户数达到3800万,其中美国用户占44%,韩国占29%,日本占14%。
2012年4月26日,葛长伟在微博上写下这样一段话:“3G对4G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葛长伟的心声代表了中国移动最真实的想法。在中国移动2013年工作会议上,李跃表示今年TD-LTE有望进入商用元年。
中国移动希望借助4G扭转3G时代TD-SCDMA的颓势,但另一些事实可能会令中国移动失望。
韩国是全球LTE商用最快的国家之一。截至2012年10月份数据显示,韩国三家运营商LTE用户数已超千万,渗透率达到25%。其中SKT用户数超600万,预计年底可以达到700万户,LG U+用户数超过330万,KT超过200万。
但是,LG U+近日发布的2012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由于LTE市场营销费用大幅增加,使该公司在第三季度出现净亏损;SKT业绩同样大幅下滑40%。KT公司会长李锡采在某非公开场合表示“4G彻底失败”。
某不愿具名专家表示,4G相比3G并没有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只是移动带宽变得更宽而已。“运营商在4G时代如果仍然卖语音、短信或者流量,亏损是必然的。”
实际上早在2011年王晓初就给LTE泼过冷水。他说,首先相对于3G,LTE的频谱利用率只提高了5%,但却要建大量基站;其次LTE发展的前提是丰富的应用。言下之意,没有好的应用建LTE根本没必要。
上述专家指出,电信运营商不要被电信设备制造商绑架,应该考虑清楚用4G来做什么。如果没想好就建设4G,结果不会比韩国运营商更好。
激活大网
在谢朝阳看来,运营商的优势在底层,是手头的这张大网,但是这张大网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需要借助一些技术激活,比如云计算、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内容分发网络)。
谢朝阳说云计算很简单,他总结云计算最关键的三点:网络带宽、数据中心、CDN。
数据显示,中国电信目前骨干网带宽22T,国际出口带宽760G,未来3~5年将实现全面100M光纤接入;拥有超过300个大型数据中心,机架数超10万个,并建成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云资源池,内蒙古云计算数据中心一期将在2013年7月投产,规划机架总数为10万个,另一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也在规划中。
云计算公司成立之前,机架、带宽、存储资源都有,但是分散在各处。谢朝阳说成立云计算公司的目的就是把分散的资源集约化。
电信殷实的网络家底给了谢朝阳足够的底气喊出“哪里有钱我们就往哪里去”。在他眼里提供云计算服务的明星公司亚马逊、他曾经工作过的老东家根本不值得媒体大肆吹捧,因为商业模式有问题。
“亚马逊云业务2010年还是亏损的,带宽成本比所有业务收入的总和还要多。”谢朝阳透露,
做云计算带宽和电力成本占81%,企业只有19%的利润空间。
CDN业务同样如此。受惠于视频网站和几次惨烈的电商大战,CDN这个词这两年逐渐被公众熟悉,一些专业的CDN服务提供商如网宿科技也借此在资本市场打了翻身仗。
通俗而言,CDN是建在现有互联网之上的一层智能虚拟网络,其目的是使用户可就近取得所需内容,解决互联网拥塞,提高用户访问网站的速度。
数据显示,2012年“双十一”当天,天猫和淘宝吸引了2.13亿独立用户访问,相当于四成网民。其中仅第1分钟就吸引了1000万独立用户加入抢购。如此海量的访问量如何保证用户体验?CDN就是背后的支撑。据悉,美国网站使用CDN的比例达到70%~80%,而中国使用CDN的网站比例还不到20%。
目前,大型互联网公司如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新浪都是自建CDN,但对中小企业而言,自建CDN的成本则太过高昂。Gartner分析师田颖进一步指出CDN成本中40%的成本是向运营商租用带宽。
带宽成本,成为所有大型互联网公司绕不过去的一个坎。
公开资料显示,电信和联通的带宽租赁标准资费约在30万元/Gb/月。如此高昂的价格,使得优酷、土豆这样的公司不堪重负。根据优酷公布的2011年财报,其带宽成本为3.24亿元,占净收入的36%。
所以谢朝阳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假如互联网公司做云计算,相当于运营商有10元钱不想赚,分成了几份对互联网公司说你们去赚吧。”
平台谬误
在云计算生态的图谱中,基础网络与终端应用之间还有一层平台,做平台意味着价值的汇聚。所以互联网巨头想做平台比如微信平台、微博平台,电信运营商也想做平台比如M2M(Machine To Machine)平台、电信能力开放平台。
但业界的质疑是,互联网公司如腾讯、新浪做平台,是从微信、微博等核心产品衍生出去的,目前看也都未形成气候。电信运营商又凭什么做平台?
电信业资深研究员陈志刚在《运营商的平台战略与去电信化》一文中引用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院长李安民和中国移动业务支撑系统部经理宁宇的观点认为:“试图设计打造一个综合平台,然后把能力开放提供给使用者,这种电信化搞综合平台的思路从一出发就走偏了。在互联网时代,平台都是伴随着核心业务,与业务交融互动千锤百炼逐步形成的,哪有先建一个平台就可支持多种业务的可能?”
宁宇也认为,平台是需求积累起来的:先有一个个具体的需求,后来需求积累多了,形成了降低需求实现成本的平台。如果想做平台,就需要先想这个平台支持的足够多的业务,再把业务的需求提炼成为对平台的需求。“空谈建万能的平台,其实是没想清楚,夸夸其谈而已。”
信息服务共同体
对电信和联通而言,依托融合泛在的基础网络和数据中心资源做云计算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转型之路,但对缺少固网牌照的中国移动而言,光凭移动网络是无法真正对外提供云服务的。长远而言,整个电信业探索未来可能的转型路径也不会只着眼于云计算一端。
从全球运营商的发展趋势看,绝大多数走的是“相关多元化”之路,比如日本NTT DoCoMo注资三井住友银行发展移动支付业务,韩国SK与韩国外换银行合作智能无人银行,英国BT提供远程医疗、云游戏等,其逻辑都是围绕信息化提供增值服务。
三大运营商看起来也正沿着它们的轨迹亦步亦趋,比如中国电信八大基地、中国移动九大基地,只是领域或有不同,速度有快有慢。
这种“相关多元化”的思路正遭到一些学者的批评。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就认为,运营商陷入了“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实用主义误区”。“有人认为过去是管道为王,电信靠管道赚了钱,许多部门就拼命想进入电信领域,靠管道赚钱。将来是内容为王,电信企业又拼命想搞信息内容。实际上未来发展走向既不是管道为王,也不是内容应用为王,而是一个合理分配产业价值链的新的社会分工体系。”杨培芳解释。
但是那个“产业价值链的社会分工体系”的具体形态究竟是什么样的谁也说不清楚,所以也就无法定位未来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具体位置。
实际上,Google、腾讯等互联网公司也没有满足于虚拟世界的地位而正在向物理世界加速渗透,比如Google汽车、眼镜,腾讯机器人、投影仪等等,所谓轻型的互联网公司正在变重。
谁又能规定电信运营商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有学者提出,无论是电信运营商、Google还是腾讯、阿里巴巴,未来都是大数据运营商,构成信息服务的共同体,电信运营商可以作为“信息银行”的角色负责数据托管与流通。
没有人知道,这样的未来距离电信运营商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