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还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难题
2013-02-19李志光
李志光
随着扶贫“双到”的深入推进,广东一些边远山区、贫困老区的落后面貌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是,许多老区村或老区群众,还面临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他们渴望发展,希望得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在加大扶持革命老区建设发展力度时,十分需要排查一番,然后,根据轻、重、缓、急作出规划,逐一解决才好呵!
日前,在龙门县老促会领导的带领下,本刊记者走访了该县两个很典型的革命老区村:低冚村、白芒坑。
基础设施建设的欠账还很多
龙门县位于广东中部,东南与河源市、博罗县接壤,西南与从化市、增城市毗邻,北与新丰县相连,地缘优势十分明显。然而,在进入永汉镇低冚村的途中,透过车窗,记者的眼前,并没有想象中的新貌,相反,破旧的泥砖瓦房随处可见。
一路上,汽车在水泥硬底化道路上平稳前行,但村道狭窄,仅仅两米多宽,短短几公里的路程里,出现了数次两车相遇而难以通过的尴尬局面。县老促会会长黄庆元告诉记者,村道硬底化的时候,由于资金不足,道路宽度一度被迫缩减,许多自然村的村道无法同时通过两辆小车。“这种现象不只在低冚村有,其他老区村也存在。平陵镇白芒坑的村镇公路硬底化搞了10年,如今四个村小组中只有一个通车,原来计划修建3.5公里的水泥路,实现4个村小组村村通车的,但这项工程到现在还没完工。”黄庆元的话语中不乏无奈。
记者走访中发现,尽管平陵、永汉两镇的自然村村道部分已经实现硬底化,但在没有政府资金的扶持下,村民自筹资金有限,以至于已修建的村道过窄、组一级村道尚未实现硬底化、村道没有路灯等问题仍十分普遍。
途经低冚村村委会时,记者看到了一座叫“低冚大桥”的双拱桥,桥身用大青石混合水泥堆砌而成,表面上看非常平滑坚固,但桥上的青苔、裂缝远远便可看见,该桥似乎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这就是所谓的“低冚大桥”么?记者心想。老促会秘书长谢继流见记者疑惑便告诉记者,“‘低冚大桥兴建于1962年,由于经常受到洪水的冲击,一修再修,如今早已残破成为危桥。随着乡村的发展,进出的车辆多了,这座桥早就应该重建了,村民们盼了30年,由于缺乏资金到头来还是落空了,这样的桥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座‘低水桥。”谢秘书长的调侃不无道理。雨水季节一到,低冚河两岸的联通,经常被隔断。因此,重建这座所谓的大桥已然成为了低冚人的一大愿望。
采访中,村党支部书记连亮庭说,低冚村有一座引水工程叫黄泥万坡渠,该渠建于解放前,主要用于低冚村380多村民400余亩水田的灌溉。因多次堵塞和坍塌,2008年以来村民自筹资金对其进行维修和水泥硬底化,但由于资金不足,该渠的硬底化目前才完成270多米,还不到渠长的四分之一。“水渠经过的地方大多是树林、陡坡,堵塞、坍塌的现象时有发生,不进行水泥硬底化已很难保证村民们的农田灌溉用水。我们希望在资金方面,政府能够给予一定的扶持。”记者现场察看发现,这条水渠宽40多厘米,流量不大,一旦坍塌或堵塞,下游农田的灌溉用水就难以为继了。
红色资源有待挖掘与包装
低冚村属于永汉镇的一个自然村,解放前曾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近10年时间的战火洗劫,村庄先后被烧毁过3次。解放后又遭受过“大炼钢铁”大砍山林、“滥采钽泥矿浊水漫田庄”的两次劫难,低冚人民可谓历尽了磨难。平陵镇白芒坑是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从花县进抵河源古岭途中曾经驻扎过的地方。叶剑英、徐向前、叶镛等老一辈领导人在这里留下过足迹。1940年洪月冲受党组织派遣回到白芒坑领导斗争,因此,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白芒坑都是共产党武装部队的根据地。
如今,白芒坑是惠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中共龙门县委党员教育基地、龙门县爱国主义和青少年教育基地、县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市、县文明村。然而,尽管 “头衔”诸多,但记者实地参观白芒坑革命遗址后依然觉得,这些遗留下来的红色历史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力度仍然不够。白芒坑革命遗址中,一些土房至今已经破旧不堪,缺乏维修。像徐向前老一辈革命家当时工作和使用过的历史文物更是闲置室内,灰尘遍布。而在低冚村,解放后龙门第一任县长李绍宗的故居,更是断壁残垣,杂草丛生。
低冚村和白芒坑的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红色资源丰富,若能创建成红色生态旅游景区将大有可为。但这种设想,需要得到各级领导的理解和重视才行,更需要有关部门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才能实现。
“低冚和白芒的群众为革命的胜利付出了许多,如今,是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关注和扶持的时候了。”记者觉得,龙门县老促会谢继流秘书长的话,真实地道出了龙门老区群众的心声。
声明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其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作者向本刊投稿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