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扶贫“双到”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13-02-19温文青
温文青
梅州是广东的重点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和扶贫开发地区。2009年经省核定,全市共有贫困村551个,贫困户44315户、17.89万人。贫困村总数约占全省的六分之一。
梅州市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十一五”以来特别是2009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汪洋同志提出的“抓票子、盖房子、强班子”三个工作重点,依托省直有关单位和广州市的大力支持,坚持把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作为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贫富差距以及“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梅州”的重要举措,着力推动“双到”与“双转移”紧密结合、与发展精致高效农业紧密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与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紧密结合、与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紧密结合,确保扶贫扶到点子上、开发开出生产力,各项帮扶工作顺利推进、成效显著。预计至2012年底,全市可落实帮扶资金32亿元,实施经济发展项目4991个,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平均10万元以上,贫困户人均纯收入7000元以上,分别比2009年增长7.53倍和2.96倍,4.4万户、17.89万人全部实现脱贫目标。丰顺县的梅溪村、石桥村,平远县的长安村,五华县的大沙村、梅塘村等一批贫困村实现了“百年巨变”,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初步走出了一条既顺应群众需求、又符合上级要求、也切合梅州实际的帮扶新路。2011年全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考核评估中,梅州市得分居粤东西北14市第一名。
梅州市按照产业发展定位,开展“绿色扶贫行动”,引导320家龙头企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与贫困户对接,建设精致高效农业及文化旅游项目756个,基本实现每个贫困村均有一家以上龙头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对接发展,辐射带动近4.3万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开展“科技帮扶行动”,引进广东青年志愿支农博士团,建立53个面积达1.94万亩的“科研院所+龙头企业+贫困村”共建基地,初步走出了一条“科技帮扶+企业合作+基地带动”有机结合的可持续产业扶贫模式。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产业扶贫信息指导平台——“致富宝”,长期、定时、免费向农户发送专家指导和市场需求信息,超过16万农户加入,其中贫困户3.86万户。开展“就业帮扶行动”,依托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或在贫困村兴办工业项目250个,培训13.17万人次,输出2.42万人,劳务输出年增收约6.2亿元。为了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不稳定的问题,梅县、兴宁、平远、丰顺、五华等县(市)通过帮扶单位为所有贫困村各筹集30万元以上资金,统一入股园区或购买店铺、水电站,每年获取10%以上的固定收益,确保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
梅州市全面核查贫困户贫困状况,帮助纳入低保8485户、3.68万人,巩固“新农合”参保率,投入补助资金9100多万元帮助28892个贫困老人加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强力推进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的住房改造建设工作,扶贫“双到”期间累计完成改造2.1万户。梅州市还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房统保政策,同时大力完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梅州市还坚持把“创先争优”、“固本强基”等党建工作与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紧密结合,培养、锻造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凝聚力的队伍,建立完善了一系列推动扶贫“双到”工作的有效机制,让扶贫“双到”工作接受全方位的监督。经过多年扶持,梅州市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