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治未病”理论的胃癌前病变社区中医药干预策略

2013-02-19

江苏中医药 2013年1期
关键词:治未病血瘀脾胃

李 军

(无锡市新区硕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无锡 214142)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癌症之一,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是当前消化科、肿瘤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PLGC患者常因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就诊于社区医院,故社区医院门诊是PLGC高危人群筛查、防治与监测的重要责任单位。另外,鉴于目前现代医学对PLGC尚处于对症治疗阶段,而传统中医药对脾胃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具有重养生和“治未病”的主动预防特征,而且具有整体调节和个体化治疗特点,因此,针对PLGC的干预防治,社区中医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近年来,我院中医科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联合全科门诊、胃镜室和病理室,将PLGC列入慢性病管理,在其筛选与确定、健康教育与指导、中医养生保健与治疗、监测与评估等多个环节做了大量细致、有益的工作,摸索出一套具有中医特色、行之有效的系统防治方案,有效提高了本地PLGC的逆转率与缓解率,现简述如下。

1 “治未病”理论是具有中医特色PLGC防治的指导思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是疾病预防治疗的最高准则,在其两个层次、三个阶段均具有指导意义。两个层次,指出了疾病防治的应循原则,一是疾病预防方面,“定期体检,见微知著”,“重视先兆,截断逆转”,“安其未病,防其所传”;二是疾病治疗方面,“掌握规律,先时而治”,“三因制宜,各司法度”。三个阶段,指出了疾病演变的不同过程,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即指在未患病之前先作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即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即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

PLGC相对于胃癌来说,尚属于第二阶段的潜病未病状态,而相对于普通胃炎来说,则已属于第三阶段的已病未传状态。针对其演变规律,我们运用“治未病”养生保健理论方法,指导、制定并实施社区中医药干预方案,除了向PLGC患者普及中医预防知识,开展养生保健,增强其健康意识,定期随访监测外,还积极采取个体化饮食调控、中药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从而达到既病防变、病后调护、瘥后防复之目的,有效提高PLGC的逆转率与缓解率。

2 PLGC高危人群筛选与确定是进行社区干预的前提条件

癌前病变是指易恶变的全身或局部的疾病或状态。PLGC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残胃炎、恶性贫血胃体有显著萎缩者和少数胃溃疡。癌前状态是指较易转变成癌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胃癌的癌前状态有胃黏膜肠化及不典型增生。实践证明,胃镜加活检是PLGC及癌前状态确定、随访复查最重要的诊断方法。年龄在40岁以上,尤其是男性;有慢性胃炎或胃溃疡病史,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有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有喜食熏烤、高盐食品习惯;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属于PLGC高危人群。中、重度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经4~6周正规抑酸治疗无好转或症状加重;腺瘤型、无蒂胃息肉;残胃(胃良性疾病术后10年,胃癌术后6~12月);轻、中度不典型增生;中、重度肠化属于胃癌的高危人群。重度不典型增生多数专家认为即是早期胃癌或癌旁组织,应考虑手术切除,可不纳入监测范围。

3 防、治、查相结合是PLGC社区中医药干预的重要模式

3.1 按起居、情志、饮食调摄,分体质预防 通过对PLGC患者发放《中医体质养生保健手册》与《胃癌预防手册》,对其进行健康宣传教育,并由专职中医师确定所属体质类型,指导起居、锻炼、情志与饮食调摄。具而言之,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饭后宜缓行,不宜食后即睡,保持充足睡眠,保持居室干燥通风,尤其注意胃脘部防寒保暖;体育锻炼,根据年龄性别,参加适度运动,推荐跑步、球类运动;情志调摄,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积极进取,节制偏激的情感,及时消除生活中不利事件对情绪的负面影响,焦虑、抑郁明显者,尤应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日常饮食上,我们除了劝告患者改变喜食熏烤、高盐等食品的不良习惯,还将中医体质学说运用于PLGC患者的饮食调控,根据其体质特点来制定不同的膳食调理方案,利于胃气恢复,充分体现“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具体方案如下:(1)气虚质:疲乏易汗,动辄气喘,宜食山药、白扁豆、大枣、粳米等益气健脾之品。(2)阳虚质:脘腹怕冷,大便溏薄,宜食羊肉、韭菜、姜蒜、芥末等甘温助阳之品。(3)阴虚质:手足心热,心烦失眠,宜食甲鱼、绿豆、百合、鲜藕等滋阴润燥之品。(4)痰湿质:胸脘痞闷,口中黏腻,宜食薏苡仁、白扁豆、萝卜、橘子等健脾化痰之品。(5)湿热质:口干口苦,口臭或有异味,宜食绿豆、丝瓜、荠菜、绿茶等清热利湿之品。(6)血瘀质:面晦唇紫,脘腹刺痛,宜食金橘、山楂、玫瑰花、月季花等行气散瘀之品。(7)气郁质:胁痛嗳气,喉部异物感,宜食金橘、玫瑰花、萝卜、黄花菜等行气解郁之品。(8)特禀质:有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饮食宜清淡、均衡,粗细搭配适当,荤素配伍合理。此外,菱角、生薏苡仁、香菇等亦药亦食之品具有防癌抗癌功效,无禁忌症,诸体质均可常食。

3.2 从脾虚、热毒、血瘀立论,随证以施治 本病由于情志失和、饮食不调、外邪犯胃、药物所伤以及素体禀赋不足等因素致脾胃损伤,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从而产生气滞、食停、湿(痰)阻、寒凝、热郁、血瘀等多种病理产物,进一步妨碍脾胃气机之升降[1]。脾胃损伤日久则运化无权,正气愈虚,邪气更胜,或伤阴损阳,正虚邪恋,缠绵难愈,顽疾遂成。其中,外感寒、热、湿诸邪,或自然环境中的毒物,如Hp感染之属,内伤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蕴之毒,如痰湿、瘀血之属;以及某些食物或药物之毒,如熏烤、高盐食品,烈酒,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之属,皆为本病受毒之源。气机郁滞日久,生热化火,热与毒相互为患,则致病力更强,侵及胃腑,损及胃络,伤及气血,可致“内疡”(胃黏膜糜烂、溃疡);由气及血,由经入络,导致气血俱病,络道不利,乃成“瘀积”(肠化、不典型增生)。因此,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脾虚与热毒、血瘀常互为因果[2],形成恶性循环,并贯穿病程始终,是疾病发生发展甚至恶变的关键病理环节。

我们针对PLGC脾虚、热毒和血瘀病理特点,同时考虑临床可操作性,拟定中药治疗基本方(太子参 10~15g,炒白术 10g,茯苓 10g,法半夏 10g,陈皮5~10g,薏苡仁15~30g,白花蛇舌草15~30g,莪术5~10g),并随证加味:肝胃气滞,脘胀胁痛,加柴胡、香附、枳壳、佛手;肝胃郁热,泛酸烧灼,加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栀子;脾胃湿热,苔黄厚腻,加黄连、黄芩、苍术、厚朴;脾胃虚寒,脘冷喜暖,加黄芪、干姜、桂枝、肉豆蔻;胃阴不足,舌红少苔,加生地、麦冬、沙参、百合;胃络瘀阻,舌质紫黯,加丹参、蒲黄、五灵脂、三七。当然,临床所见单一证候少,而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复合证候为常见,故临证遣药,应恪守中医辨证主旨,分清主次,动态把握,或温清并用,或补泻同施,以防范虚虚之戒[3]。

3.3 分高危、重度、轻度管理,定期行复查 在运用中医药防治PLGC的同时,仍应注重动态监测病情,必要时采取内镜下治疗等综合措施,遏PLGC于未传变状态。根据病理组织学胃黏膜肠化形态学变量与异型增生分级,将PLGC患者分高危(A级,红色标记)、重度(B级,橙色标记)、轻度(C级,黄色标记)3级管理。对PLGC高危人群,出现消瘦、贫血、上腹包块和黑便等报警征象者定为A级,应及早行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同时行血清肿瘤标志物筛查;伴有中度不典型增生或重度肠化者定为B级,建议每2月复查一次;伴有轻度不典型增生或中度肠化者定为C级,建议每6月复查1次;对腺瘤型胃息肉建议尽早行内镜下高频切除术。病案封面以醒目颜色标记,便于分类管理。病史采集除一般情况外,还需包括有无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胃手术史,熏烤、高盐、烟酒饮食习惯;症状及发生的性质、程度和频率,可能诱发或加重的因素,有无呕血、黑便,食欲与进食量、体重和营养状况改变,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体格检查有无上腹部包块,舌质、舌苔及舌下络脉征象;辅助检查如血常规,Hp检测,胃镜,病理检查日期与结果,必要时作血清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治疗措施、持续时间,有无间断等。其中,应注意到中医舌诊对于PLGC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如患者出现舌质瘀紫或伴舌下络脉曲张瘀紫,花剥苔,苔面晦滞等瘀血难化、胃气衰败征象,经治疗无好转要警惕早期胃癌之可能。

4 PLGC社区中医药干预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益气健脾法是PLGC早期治疗关键,谨防病情发展恶化 PLGC由情志、饮食、外邪、药物等因素引起脾胃损伤,又由气滞、血瘀、湿(痰)阻等病理产物使脾胃损伤累叠。故脾虚是本病重要病理环节,贯穿整个病程始终。同时,随着病情的发展,气虚可向各个方向转化:气损及阳,则气阳并伤;气损及阴,则气阴皆虚;日久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则阴阳两虚,变证既出。因此,益气健脾法是中医药治疗本病正本清源之根本大法,是逆转或延缓病情发展的关键措施,应在治疗一开始即予随证应用。

4.2 热毒、血瘀是PLGC重要病理环节,应予及时截断逆转 外感寒、热、湿诸邪,或自然环境中的毒物,内伤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蕴之毒,以及某些食物或药物之毒,与阳热之邪相互为患,侵及胃腑,可致“内疡”;久病入络,络道不利,可成“瘀积”。热毒、血瘀作为病理产物,反过来又作为致病因素进一步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加重病情,使病机复杂化,故两者在PLGC进程中亦属重要病理环节。临证应注重热毒、血瘀病变的治疗,及时、合理使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有利于逆转胃黏膜肠化及不典型增生,甚至使肠化、萎缩消失,有效缓解PLGC的进展。

4.3 PLGC呈慢性迁延进展性,病程长,守方治疗时间要久 PLGC呈慢性起病,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如何有效逆转或缓解病情发展,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其中治疗时间要长,至少在3~6月以上,甚至是终身服药,已成为一种共识。临床治疗本病,一方面要戒除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消除和避免致癌因子对人体的侵袭;另一方面要注重对患者的教育,以提高疾病认知度和治疗依从性,切莫急于求成,而应长时间坚持守方治疗,以截断或延缓疾病进一步发展、恶化,真正达到“治未病”之目的。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已将胃癌等恶性肿瘤列入社区慢性病管理,而尚未将PLGC纳入防治体系,使得PLGC患者对本病认知度低,不能及时接受相关的健康教育、饮食调控、药物干预以及随访监测。部分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最终造成胃癌的形成,陷入治疗相对被动、预后差和生存率低的困境。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日益完善,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对PLGC制定科学、规范、详尽和可行的干预模式已是当务之急。鉴于目前现代医学对PLGC尚处于胃黏膜保护、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根除Hp、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对症治疗阶段,临床疗效报道不一,内镜下侵入性治疗又具有一定风险,而传统中医药对脾胃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本病的防治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实践证明,基于“治未病”理论的,“防、治、查”相结合的PLGC社区中医药干预模式,可操作性强,值得在基层社区医院推广。

随着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深入,中医药在防治PLGC领域已取得较好的疗效,逆转率和缓解率高,副作用小。相信社区中医药干预模式将在PLGC防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后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从更深层次来研究PLGC中药治疗机制,以筛选出更有效的中药运用于临床。

[1]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医杂志,2010,51(8):749

[2]张杰,章天寿.从“虚”“毒”“瘀”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44

[3]李军.胃脘痛现代中医治疗思路与方法.中医杂志,2003,44(2):143

猜你喜欢

治未病血瘀脾胃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话说血瘀证
脾胃不和的人,夏季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血瘀体质知多少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