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现代化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建设生态文明

2013-02-19邓翠华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文明生态

邓翠华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艰苦奋斗,挣脱了制度的约束,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如果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实现现代化的第一次重大抉择,通过改革开放摆脱体制的束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第二次重大抉择。今天,我们又面临着第三次战略抉择,那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

一、生态文明建设在现代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突出地位

党的十八大提出,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到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1]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劳动者的素质和科技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我们采取了拼资源和资本,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至今,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忽视生态环境成本,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出口,过度依赖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过度依赖物质投入的问题还十分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一直在强调转方式、调结构,但可谓步履维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全局的战略抉择,必须提升到文明的高度,创造新的文明模式。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任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进一步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新的战略高度,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来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社会是一个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发展规律的有机开放系统,是活动和发展着的社会有机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有机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补充,各自发挥着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作用。十八大提出,要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发展。五大建设在社会矛盾发展的不同时期,其作用和地位有所不同。在生活资源严重匮乏的发展阶段,经济建设就成了重中之重,人们往往会忽视其他方面的建设。而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的情况下,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上升到突出地位。因为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解决,不仅严重影响到经济建设,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也难以实现。“中科院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中国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将遇到资源环境压力、发展不均衡等挑战,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现有‘历史经验’走下去,中国在本世纪末晋级发达国家的概率仅为4%”。[2]西方先行工业化、现代化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中国在进行工业化建设时,既没有先行工业化国家所具有的资源禀赋,也没有其所拥有的环境容量。据《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目前人类生态足迹已“超过生物承载力的50%。地球需要用一年半的时间来生产人类一年内消耗的可再生资源”。[3]继续沿袭西方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走不通了。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关系到中国现代化事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表明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重大升华,标志着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战略地位的深刻认知。人们通常认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文明形态的五大要素或五大领域,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其他四大建设赖以承载的基础,已经表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我们当前主要也是建设这一层面的生态文明。但生态文明建设还有比作为四大建设基础更高一层的地位。那就是十八大强调的“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通过建设生态文明要素,使其逐步融入四大建设中,最终超越工业文明时代,形成生态文明新时代。如果说其他四大建设或四种文明是社会文明内部的各种要素,不可能作为超越工业文明形态的独立的社会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则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更高层次的地位。生态文明既可作为现有社会文明内部的一个要素,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并列且相互作用,又可作为超越现有社会文明的新文明形态,与采集-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并列。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是生态化,具有渗透性的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人是相互制约的关系。生态文明首先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从“人掠夺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改造传统的物质生产领域,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和生产方式,如绿色产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使经济活动生态化;同时它还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要求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渗入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生态化生产方式为基础,生态产业为其核心产业,逐步推进上层建筑的变化,引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的全面的生态化变革,最终实现工业文明形态向生态文明形态的全面变革。

二、保护生态环境与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党的十八大不仅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现代化五位一体中的战略地位,也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即不仅要实现现代化,满足人民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还要保护生态环境这一人类的生存根基。也就是将生态文明和现代化结合起来,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这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难题,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

世界现代化进程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于18 世纪产业革命至20世纪70 年代,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是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其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民主化、世俗化等。第一次现代化在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全球性贫富分化和生态危机。对第一次现代化的反思,催生了第二次现代化的产生,其内涵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主要特点包括:知识化、信息化、郊区化、城乡平衡、绿色化、生态化、自然化等。中国在第一次现代化任务未完成的情况下,就遇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要求我们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导引下克服第一次现代化的弊端,融入第二次现代化的信息化、绿色化、生态化等内涵,按十八大提出的要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格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明的基础问题。文明从它产生起就是对自然的超越,“文明就是从人与自然界的天然生态关系中走出,创造一种自然生态中所没有的新的存在”。[4]118文明反映着人与自然的矛盾。恩格斯指出:“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产生其最初的产品,并使气候恶化。”[5]371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看,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似乎越来越疏远,若继续沿袭此路径走下去将自毁根基。因此,应主动建构人与自然的生态联系。生态文明的提出标志着人类文明的演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是人类文明反生态发展的一种逻辑回归。我们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制度融入现代化建设中,将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当前,我们要将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1)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制度等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发生在经济领域,本质上是发展方式问题。必须对人类所创造的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在自然生态承载力下进行开发利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按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和方向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也不能停留在理念或精神层面,而应作为一种手段、一种发展方式去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文明有了立足点和可操作性。十八大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并提出当前和今后亟需完成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四大任务。本质是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中,促进物质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变革。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容。(2)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的制度、环境法规、政策、标准等。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十八大强调,要切实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努力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强化各级各部门党政主要领导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加大生态保护的立法力度,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让环保法成为真正的“硬法”。(3)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提高全社会的资源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十八大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和更为深刻的生态伦理。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文明必须实现从反自然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转向。将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有利于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从而为保护资源环境奠定思想基础。 (4)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建设,促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美好生活也有了新的理解。人们已不满足于吃饱穿暖,还要求有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能给人以永续发展的安全感。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能否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已成为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每年因环境问题引发的争端与日俱增,因而要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党中央顺应人民的新要求,将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到影响民生的高度,强调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就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是拥有高质量生活的基础。

三、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以独立篇幅提出了今后5 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而且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环境,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不仅昭示着我们要建设文明要素生态文明初级形态,而且要努力走向超越工业文明后的生态文明高级形态。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是一个从作为要素生态文明的初级形态逐步迈向作为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的过程。初级形态的生态文明既作为与经济建设等并列和交互影响的要素,又作为一种渗透性因子,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制度融入经济等四大建设中,目标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1]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经济活动生态化入手,走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新型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也包括围绕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而进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一系列的生态化变革。

超越工业文明的生态文明形态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高级形态。实现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必须彻底打破工业文明的框架,进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根本性的变革。生态文明虽然起源于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需要,但人与自然的矛盾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这些矛盾不解决带来的必然是掠夺自然和掠夺同类,不可能真正解决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也就不可能真正建成生态文明社会。因此,在政治领域,需要一种全球视野,要实行全球民主,“由于生态文明是全球课题,是共同善的问题,因此,没有全球民主,就不能从根本上实现生态文明”。[6]56在经济领域,要从传统工业化到新型工业化,形成生态产业,实行循环经济,开发新能源等;在文化领域,要实现从掠夺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的彻底转换;在社会领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改变“资本的逻辑”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实现共同富裕等等。总之,如恩格斯所说,“需要对我们的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7]385通过完全的变革,使生态文明要素逐步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最终实现生态文明新社会形态,这只能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马克思将人与自然、人与人矛盾的解决与共产主义相连,认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8]81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两大和解”的文明社会,也是生态文明社会。

虽然实现超越工业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是一项漫长的艰巨的历史任务,但一种新文明形态往往是在原有的文明框架内逐渐生长,当文明要素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人类文明的主导因素的时候,就标志着文明形态开始发生转变,人类文明也就逐渐地从旧文明形态向新文明形态过渡。目前,生态文明作为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生存方式正在逐步生长,逐步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不仅要生产物质产品、文化产品,也要生产包括提供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舒适环境等内容的生态产品;不仅要把自然资源转化为物质产品,还要将自然资源作为生态产品,使其发挥涵养水分、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作用;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审美需求。“如果说农业文明是自然生存、工业文明是技术生存的话,那么,生态文明就是审美生存。审美生存是对技术生存的超越,它以技术和艺术相统一的方式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来实现人与世界的和谐”。[9]15在这里“人以真实性的需要和全面性的能力来生产和生活,人的多维需要和丰富个性得以复归”。[9]15“在物质产物的有用性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之后,人的物质创造物不再主要表现为‘有用物’,而是人的‘欣赏物’,欣赏物不再从环境自然向社会财富转化,而是作为环境自然或人工自然独立存在着。人对它具有控制和改造作用,但不再作为物质消费品,而是成为一种审美关系,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一种一体化关系”,[10]从被物奴役下的人走向马克思说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实现中国人民的两个百年梦想树立了新的航标。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少数人才能实现的现代化,中国则要创造出属于大多数人都可能实现的现代化。至今全球尚有50 多亿人口处在工业化初期或中期,如何既实现现代化,又能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性课题。

[1]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福建日报,2012-11-18 (1) .

[2]任仲平. 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 福建日报,2010-03-02 (1).

[3]林莉君. 体检报告显示地球很不健康 2030 年即使两个地球也不够用[N]. 科技日报,2012-05-17 (5).

[4]苗启明,林安云. 论文明理论的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提出[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 (5) : 116-122.

[5]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4.

[6]乔瑞金. 生态文明是可能的——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国际学术会议综述[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 (6) : 51-58.

[7]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0.

[9]王能东. 一种新的生存方式[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 (3) : 14-16.

[10]韩民青. 新工业化与马克思主义[J]. 山东社会科学,2007 (3) : 11-17.

猜你喜欢

现代化文明生态
边疆治理现代化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