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泥泥狗”名称探微与意蕴解读

2013-02-19雷俊霞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淮阳民俗人类

雷俊霞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河南 郑州 450009)

“泥泥狗”是河南准阳太昊伏羲陵圣物泥工艺品的统称,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不衰,以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太昊伏羲陵朝祖庙会期间最为盛行,曾被学术界喻为“活文物”、“活化石”、“真图腾”,为研究民俗信仰、民间工艺、及民俗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历史研究提供可贵的佐证。同时它为探讨地域性民俗特征和研究民俗语言的源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文试以河南淮阳一带“泥泥狗”这一民俗语汇为个案,对其个体的民俗语言的形成作必要的究源探微和揖往钩沉,近而窥视民俗语言大千世界之一斑,并进而尝试对其意蕴作出解读。

一、“泥泥狗”承载着人类与狗之间的原初友好和独特关联

从表现内容看,淮阳“泥泥狗”大致可分为人猴、怪兽、禽鸟、鱼娃、龟蛇、土埙等6 大类500 余种。其中以表现动物的作品占绝大多数。如双头狗、连体猴、坐山猴、人面猴、草帽老虎、猪、斑鸠、燕子、鸽子、九头鸟等,这种古老的手工艺品有如此之多的表现内容,却以“狗”作为林林总总泥工艺品的统称,既是民俗语言长期演绎、流变的结果,也蕴含着人与狗之间由来久远、深刻独特的关联。这一点,既可从人们口传心授的神话故事、民俗谚语等“口头文学”来考察,更可从广泛的民俗现象中找到佐证。

狗是人类的朋友,在人们情感方面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史纲评要》说伏羲“养六畜,以充庖厨。”淮阳泥泥狗由原始先民传承至今,可能出于驯养狗为家畜的古老情感。民俗语言中描述人狗关系的语汇比比皆是。如“孤朋狗友”、“狗肉伙计”、“狗肉钱”、“狗仗人势”、“狗眼看人底”;甚至乐此不疲地把自己的游泳姿势称为“狗刨”,把一种美食称为“狗不理包子”等。我们能从这些民间俗语中感到“狗”与人类思想感情水乳交融的历史。“(艺术)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可以说“泥泥狗”这种古朴民间艺术品名称的产生与民间文化中人们和狗的感情及当地独特的民俗生活、民间风情密不可分。

狗是人类的重要“恩人”,我国许多地区流传着“人狗换寿”的故事,人和狗对换了生命的年限,人的寿命才大大延长。民间故事中“狗耕田”故事类型,狗变成牛帮助处于劣势的弟弟,惩罚歹毒的哥哥。类似的故事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流传。泥泥狗的创作和“泥泥狗”的称呼无不显现着人们感谢恩泽、以德报恩的思想。

狗是忠诚的象征,表现狗忠诚的俗语也很多,如“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说的是狗不计贫富,安贫乐道,从一而终的品格。以“文明”、“忠诚”、“仁义”自居的中华民族,在精神品格上对狗便有了自然的认同和自觉的追求。把生活中对“狗”多有表现的艺术品推而广之地统称为“泥泥狗”也是对狗品格的认同。

狗是生命力的强者,其生命力表现在与生存环境的顽强抗争上。在饥饿、病痛、灾难面前,狗与其他动物相比,表现出很强的斗争能力,如捉狗、杀狗的场景中,狗表现出至死不屈的抗争精神和九死之后尚求一生的生命弹性。表现狗生命力的民俗语汇也较常见,如“狗急跳墙”、“关门打狗”、“狗咬狼——两怕”。民间,人们为祈求孩子健康成长,给孩子起贱名“狗蛋”、“狗剩”、“狗尿”、“狗闹”。憎恨处于强势的恶者骂他“狗杂种”、“狗娘养的”等。淮阳有“吃狗食,活九十”的说法,吃饭时如不慎被狗沾染了饭食,往往会以此安慰,并坚持把饭吃下去,期望与狗一样健康到老。狗以其超乎寻常的生命力获得人们的民俗心理认同。基于平安、健康、长寿、消灾、避邪等良好愿望,“狗”渐渐成了人类心理暗示和心理依附的需要,狗的形象和称呼被越来越多地引入生活,“泥泥狗”称呼亦有较深厚的民俗心理基础。

二、“泥泥狗”蕴涵着人类对土地的神圣之感和深切之情

在淮阳,“泥泥狗”有千百年的历史,当地百姓之所以选择用“泥”作为制作这种民间工艺品的最佳材料,承载着人类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泥人说”。以淮阳为中心流传着这样一个美妙的传说:伏羲与女娲成亲之后,看到部落人丁稀少,就用当地的优质黏土蘸着湖水抟土造人,晾干后施以灵气,泥人便有了生命。泥泥狗的产生与女娲造人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源泉说”。人们普遍认为土地是生活的根基,是一切物质的源泉。民谚说“万物土里生”,称做农活为“土里刨食”。显而易见,只要和泥土打好交道,吃、穿、住、用均可得以满足。甚至泥土有时也是娱乐的源泉,玩泥巴可以娱乐,捏“泥泥狗”可以娱乐,垒泥墙也可以娱乐。在淮阳民间,土地(泥土)基本上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及部分精神娱乐的需求。

“家园说”。中国人讲究安土重迁,生前如此,死后也讲究“叶落归根”“入土为安”,把泥土看作最后的安息之地。根文化、家园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灵丹说”。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涵盖了“一方人”的特点,也包括了“一方人”对“一方水土”的适应性。有的人离开故乡容易“不服水土”。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奶偷偷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家乡的泥土成了海外游子的治疗“乡思病”的灵药。“泥土”被奉为灵丹妙药在淮阳“泥泥狗”身上也有所体现:一些捏“泥泥狗”的老艺人介绍说:在沙河(即沙颍河)以南,人们将泥泥狗带回去冲水喝,据说可以治病,因为人祖爷的土贵。”

三、“泥泥狗”揭示了人类对原始劳动的自然怀念和对先祖造人功绩的由衷感恩

“泥泥狗”的名称亲切、生动、蕴藉而又自然,即合乎人们的语言习惯,又恰切此工艺品古拙、朴素之特点,可谓恰到好处。然而“泥泥狗”的称呼两“泥”相叠,又有何深意呢?

从叠音字的位置比较来看。在民俗语言和地方方言中,叠音现象很多,如陕北民歌有《兰花花》,称毛巾为“羊肚肚手巾,六道道蓝”。淮阳地区喂孩子喝稀粥时会说“喝糊糊”。但“泥泥狗”与上面两例不同,其叠音在前。既不是亲昵的儿化音,也不是语气的必要补充,而是另有其意义。“泥泥狗”名称中第二个“泥”是属于名词动用,“泥”可理解为抟制、塑造的过程。

从相关研究成果来参照。杨复俊认为“泥泥狗是太昊伏羲陵圣物泥玩的总称,之所以叠用两个泥字,一个“泥”字作定语,作抟的意思,一个“泥”名词,做土和水的混合物之“泥”。据了解,泥泥狗是当地人用龙湖中精心挑选的一种黄色半湿的黏土捏制而成,捏成后用胶泥水泥(nì)平晾半干着色再晾干制成的。其制作工艺相当复杂,无论是黏土的挑选,还是制作过程中对工艺条件的把握,都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准和熟练程度。《辞海》中的“泥泥:露多貌,濡湿貌”中的“濡湿貌”某种程度上适合泥泥狗初捏成,尚未凉干、着色时的形貌。由上述引证和分析,“泥泥狗”名称中第一个“泥”是名词,其义是“和着水的土”,在于说明制作“泥泥狗”制作时所采用的材料和物质;第二个“泥”是名词动用,其义为涂饰、粉饰、封固,在于说明制作“泥泥狗”的工艺过程。“泥泥”二字,无意间记录了一种古朴的劳动方式和创作方法。在乡坊民间当人们抟土创作这种工艺品“泥泥狗”以在来年的庙会上祭祀人祖伏羲,它就不再单单是一种劳动过程或劳动方式,它无疑兼有与祖先对话、与土地对话、与历史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话的多重意义;这种古朴的创作方式背后,蕴涵着人类的独特思维方式,也生动地揭示着人类对原始劳动的自然怀念和先祖造人功绩的由衷感恩。

综上,从民俗语言的堂奥切入,我们已初步廊清了淮阳地区“泥泥狗”称呼的源流及其特殊意蕴。“泥泥狗”作为被学术界誉为“真图腾”、“活化石”的文化遗存,记录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真实地折射出民间艺术与原始艺术之间同构互渗的血缘关系,其特具的人类本源精神、活跃的直觉创造性和生机勃勃的现代感,以及永恒的生命情态,都值得我们以更为宏阔的视野去发掘、去发现、去探研。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泥泥狗”反映了人类思维的独特性并且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人类语言产生与发展的某种轨迹?,“泥泥狗”在民间的物质传承、艺术传承和口头语言传承为我们研究这一民俗语汇进而探讨民俗语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杨复俊.中华民族始祖太昊伏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2]满都呼主编.中国阿尔泰与诸民族神话故事.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3][法]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4]《思想战线》编辑部编.西南少数民族风俗志[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

[5][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费孝通.费孝通文集[C](第五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7]杨利慧.女娲的神话与信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8]高有鹏.沉重的祭典——中原古庙会文化分析[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9]杨复俊.中华民族始祖太昊伏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淮阳民俗人类
冬季民俗节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淮阳方言中的时间词汇
民俗中的“牛”
人类第一杀手
民俗节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激活人大代表工作的淮阳实践
淮阳:在“进”的态势中谱写开局新篇章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