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救援中批量伤员快速分类后送方法
2013-02-19祝丽华
王 强,祝丽华
近年来我国多地发生局部地震,地震灾害可在极短时间内造成大批量、伤情重、伤类复杂的伤员,在地震的救援体系中,对产生的批量伤员实施快速、合理、有效的分类后送成为提高救治成功率的有效保障,因此,批量伤员快速分类后送的组织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地震的特点
从近期我国局部地震的发生情况来看,结合我国特殊的地理现状,笔者认为地震有着以下和卫生工作相关的主要特点:①地震的发生通常无法预测,发生突然,难以防范。②往往受灾面积大,受灾人口众多。③地震的发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分布。④地震发生后局部地域交通、通讯、水电、基础设施毁坏严重,救援困难。⑤地震的发生多是毁灭性的,其破坏性和消耗巨大,对卫生保障要求进一步提高。正因为地震发生的突然性强,破坏性大,人员、物资受损严重,导致伤员伤情复杂多变。
2 伤员的特点及对卫勤保障的要求
地震中的伤员有以下鲜明特点,同时对卫勤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因为地震发生突然,伤员发生的时间、数量难以预测,因此需要建立足够多的应急机动卫勤力量,以保证随时救治的需要。②因为受灾面积巨大,伤员分布地域广,区域性救治难度加大,既要考虑到一线的抢救力量,卫生救治机构前伸配置,又要考虑到后方伤员的续贯治疗。③因为受灾人口众多,且地震后的次生灾害持续时间越长,伤员就越多,这就加大了卫勤保障的压力,要求分类治疗时迅速、果断。④地震的破坏性强,从而导致伤员伤情重而复杂,多发伤、复合伤、继发性损伤、心理疾病等成为常见的伤情,且各种并发症多见,对救治技术要求增高。⑤由于地震破坏了原有环境,可能出现各种核污染、化学污染、生物污染、传染病流行等情况。⑥地震导致的心理疾病发生率高,包括医护人员自身心理疾病[1],这就要求卫勤人员在治伤的同时还需要治病。
3 批量伤员的救治原则
3.1 统一组织指挥,科学严密管理 有效的组织指挥是实施批量伤员成功救治的关键。地震中伤员的特点对卫生机构提出了高要求,要求通过建立完善、统一、联合的组织指挥体系,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伤员的分类、救治、后送,形成以卫生机构首长为总指挥统领全局、卫生分队指挥长为领导指挥局部、各组室组长为骨干负责具体工作的领导体系,形成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的局面,同时加强指挥自动化、信息化、科学化程度,利用医疗信息管理系统提升救治机构的管理效率,从而优化组织配置。
3.2 科学制定预案,提前规划演练 平时根据地震的破坏程度、可能发生的各种次生灾害提前制定相应的分类救治预案,以适应不同条件下伤员救治的需要,同时救治流程和方案尽量做到标准化、数字化,提前预计、提前规划、提前演练,使每一名卫生人员都熟悉、掌握自己在分类救治中所担任的角色,更好地为伤员服务。
3.3 合理安排调度,全员分工协作 各级救治机构应以批量伤员分类救治为主线,合理安排调度全体人员,使全体人员做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将任务分别细化到每个人,在固定岗位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机动因素,根据伤员到达的具体情况,必要时需抽调人员、调整工作重心,使人员与不同任务达到科学、合理的“无缝对接”。
4 批量伤员快速分类后送的组织实施方法
4.1 人员编组 成立专门的分类后送组,参与分类后送人员以分类后送组成员为主,必要时抽调其他组室人员,分类后送工作以分类后送组组长牵头,统一组织筹划,其他医护人员可以分成几个分类小组,每组均配备医生、护士,可适当增加卫生员、担架员等。该组室分类员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应变能力强的高年资医师担任,护士以急救护理专业护士为主。
4.2 具体任务 分类后送组的工作是卫生机动分队工作的起始和终末环节,在批量伤员到达救治机构时,应该做到忙而不乱、秩序井然。具体任务是开设分类场,派出分类调整哨;负责伤员的前接、收容分类和后送伤员的组织指挥。医生主要负责对到达的伤员进行分类、确定送往组室,对生命危急的伤员进行紧急处理,后送前检出不宜后送者,进行后送分类,根据具体伤情、伤部、伤类确定伤员后送次序和运输工具。护士主要负责协助医生进行检伤分类,做好伤员的登统计工作,负责物资器材的保管发放,了解各组需后送的伤员数量,办理检查医疗后送文件,对后送伤员实施必要的护理和治疗。
4.3 分类方法 分类的具体方法可借鉴军队战时批量伤员的分类法,常用的分类方法有收容分类、救治分类、后送分类[2],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引申出前接分类,即前接时在前接地域或前接的交通工具上,根据伤员的伤势、伤部、伤类进行分类,使伤员到达救治地域后可直接进入各组室,从而缩短了在分类场滞留的时间,减小了分类场压力,为伤员的快速救治提供了有力保证。
4.4 分类流程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发展,笔者认为,现在新的分类工作流程从前接伤员时,甚至某些情况下从接到接收伤员命令时就已经开始了。伤员分类流程如下:①接到接收伤员命令后,根据可能出现的伤情进一步细化分类场和分类人员。②前接组在前接地域或前接的交通工具上,根据伤员的伤势、伤部、伤类进行预分类,并通过通讯工具将预分类情况向后方反馈。③伤员到达分类场,在分类哨的指挥和引导下调整车辆到指定位置。④由组长指挥,在担架员和卫生员的协助下组织伤员下车。⑤引导不同伤情、伤部、伤势的伤员来到不同的分类区域。⑥医护人员对伤员实施检伤分类。⑦担架员根据检伤分类结果转送伤员到相应组室,针对危重伤员,必要时需卫生员或护士陪同前往。⑧对由于环境破坏而导致的各种核污染、化学污染、生物污染、传染病病员,需直接送至防疫洗消组,由防疫洗消组对此类伤员进行检测、洗消等处理并确认安全无沾染后,再送往各组室,传染病病员直接送至隔离室收容治疗。
4.5 后送流程 伤员后送流程如下:①受领伤员后送任务后,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调整分类后送组人员,以满足后送需求。②负责后送的医生对拟后送伤员进行复查,检查必要的救治措施的完成情况,检出不宜后送的伤员。③协助完成对拟后送伤员的必要补充措施,同时明确伤员后送途中的注意事项、观察要点、特殊交接等情况。④检查并督促完善伤员的病案资料,做好伤员交接。⑤根据伤员的具体情况,确定伤员后送次序、后送工具、后送体位。⑥协调、联系后送运输工具、担架员。⑦组织伤员、陪护的医护人员登车。⑧分类调整哨指挥后送运输工具离开卫生机构。
4.6 注意事项
4.6.1 受核污染、化学污染、传染病伤员分类后送:针对这些可能出现沾染的伤员,除设立防疫洗消组和传染病隔离室外,在有针对性的任务出现时(如核泄漏、化学泄露等情况),还需要配备专业的防护器材、专门的运转车辆,并可申请专业人士协同,同时还需对全体卫生机构人员进行沾染原理、防护手段、洗消常识等方面的培训,让所有成员提高防沾染意识。
4.6.2 飞机空运的分类后送:伤员空运不同于地面,虽然有着平稳舒适、速度快、不受道路限制等优点[3],但针对高空环境的不同,在伤员处理方面需要特别注意高空缺氧的影响,高空低气压的影响,飞行中各种加速度、噪声、振动与温度变化的影响,针对不同的伤员分别进行给氧、固定、引流、导尿、插管、包扎、纠正休克等处理,同时在分类时还需区分紧急空运、优先空运、常规空运,确保伤员后送过程安全[4-5]。
4.6.3 船舶转运的分类后送:这一类伤员因地域限制,无论是在分类还是在救治和后送方面都存在一定难度。首先,必须依据船舶通过伤员的快慢和能力来进行分类,这就需要进行测算,具体测算方法较多,如通过伤员换乘速度、医护人员处理每个伤员速度进行测算等[6-7];其次,分类场应依托船舶甲板、码头等开阔场地选择;再次,因船舶颠簸,应对伤员实施固定,防止摔倒,同时注意船舱通风;最后,对于海水淹溺或海水浸泡伤员需按照海水浸泡伤处理[8]。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海上的流动医院”——医院船来进行分类后送和救治。
4.6.4 火车转运的分类后送:从近几年来的地震救援来看,批量伤员通过火车转运成为一种新的分流模式。火车转运的特点在于转运数量多、分类时间充裕、综合治疗相对连续,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火车转运是分流密集伤员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在地震发生后,对医疗需求极度超负荷的情况下,利用火车转运伤员,既能够使医护人员使用效率提高,又能够保证每名伤员得到及时、合理的转运与救治。需要提出的是,火车转运中应构建火车转运信息链,对伤员实施科学的分类,避免因伤员过多造成工作程序紊乱、交接疏漏等情况[9-10]。
4.6.5 现场检伤分类方法:随着人们对地震救援认识的深入,各种定性、定量指标、评分方法层出不穷,各有优点。简单的定性方法方便易学,不用记忆分值、评分计算,即可迅速完成现场检伤分类,但缺乏科学性、可比性,容易出错;定量评分方法通过量化打分,用数字客观评价,具有科学性、符合标准化,但必须记忆复杂的分值并进行计算,比较繁琐、费时[11-12]。笔者认为在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中,二者应巧妙结合,取长补短,救援现场简单定性,或者结合三分法简单区分轻、中、重,或者采取危重症模糊定性法即可,进入转运火车或后方医院等场所,拥有相对较充足的时间后,再严格地按照定量评分或各专科评分法进行检伤分类。
5 体会
通过对地震救援中批量伤员分类后送组织实施过程的分析、研究笔者认识到,准确、快速的分类是救治伤员的首要条件,而安全、迅捷的后送又是伤员得到续贯治疗、确保生命安全的基础,因此在卫生机构或各医疗分队的整个工作中,分类后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信息化是分类后送工作必须把握的要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①有力的指挥协调是完成分类后送工作的保证;②完备的应急救援预案是完成分类后送工作的基础;③各类、各组人员之间的分工协作是完成分类后送工作的关键;④治送结合、边送边治是完成分类后送工作的诀窍;⑤掌握分类后送的原则,做到快、准、稳是完成分类后送工作的重点;⑥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是完成分类后送工作的有力补充。
总之,在地震应急救援过程中,只有有针对性地对批量伤员实施快速、准确的分类后送,才能提高伤员救治效率。
[1]谢明,王贵林,董惠娟,等.地震灾害对应急救援军队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调查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1,23(6):55-57.
[2]华国安.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战伤救治分类后送探索[J].西南国防医药,2005,15(6):679-680.
[3]康鹏,张鹭鹭,刘源,等.玉树地震伤病员空运后送的几点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1):28-30.
[4]商玉兰,金风竹,匡雯.伤病员空运后送护理与医学准备[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7,14(4):316-317.
[5]陶军,邓明德,黄河,等.“5·12”地震伤员空运后送的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7(5):464-465.
[6]吴桂荣,洪加津,何仕辉,等.战时医院船手术台利用率的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0,24(4):313-314.
[7]洪加津,吴桂荣,叶汉深,等.卫生运输船伤病员快速分类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8,22(1):37-39.
[8]谢培增,汪先兵,白晓,等.大批海上灾害伤病员的医疗救护[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1):1140-1142.
[9]张敏,蒋萍,聂雷霞.列车后送批量伤员标识管理的组织与实施[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0B):1580-1581.
[10]李大江,张卫东,刘启望.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的伤员接诊处置与转出管理[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6)383-385.
[11]赵伟.灾害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方法-评述院外定性与定量法[J].中华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2(5):291-294.
[12]孙溦,屈纪富,张雷,等.汶川地震后批量伤员的跨省转运救援[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8):804-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