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发展高潮过后 信托圈跳槽风起
2013-02-18占昕
占昕
2012年人均薪酬预测达60万元的信托行业如今正在经历人事动荡。
陈亮(化名)是南方一家大型信托公司驻京管理层中的一员,现在,他决定离开已耕耘多年的信托业,奔向下一个目的地:公募基金。
在陈亮看来,保险、券商、基金投资限制的放开,和第三方理财机构的火速壮大,给了信托公司以外的资管机构更多的机会。
而三年前由风投管理转做信托经理的刘伟(化名)也有相似的想法。去年下半年,在信托业兜了一圈的他决定重回老东家的怀抱,为其打点新成立的财富管理公司。
刘伟说:“信托业快速前进的高潮过了,未来是平稳发展的阶段,我想去更令人激动的地方历练。”
资管新政诱发信托人跳槽
“有人愿意在市场中‘淘金,也有人爱吃‘大锅饭。”陈亮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他就是爱“淘金”的人。
不论是近来平安信托财富管理业务副总何勇的争议离职,还是前外贸信托总经理杨自理加盟民生信托,还是中投信托总经理一职换将,都在信托圈内引发了不少的猜想。
纵观这一波波的人才异动,信托业前景的不确定和公司间贫富差异大成为了主要原因。
“过去几年,信托业务高速增长,风险逐步累积,随着监管的愈加严格,券商等其他金融机构加入混业经营的竞争扩大,与原先相比,信托业务周期拉长,融资效率降低,都可能导致一部分人外流。”刘伟分析说。
实际上,2012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类信托”业务成为理财市场上的“香饽饽”,信托从业人员的人事变动开始进入高峰期。
“现在,券商、基金的创新开放程度很高,监管的标准不统一,信托监管标准高于券商、基金等机构,使信托有很多事情都做不了。”身为较早深入资产管理行业的专家、前任中国民生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现任摩山投资董事长的严骏伟告诉《投资者报》记者,机构竞争的焦点在于人才,而本轮人才流动的原因主要就是资管政策的变化。
“虽然过去只能由信托做的业务,现在券商和基金也能做了,但他们因为没做过信用风险的融资模式,比较谨慎,急需引入信托业从事信用风险的专业人员加盟。”严骏伟说。
人才拉锯战拖长
陈亮则告诉记者:“没有变化,就没有跳槽。现在人才流动大多基于机构设置的扩张,等春节前后发完年终奖,估计变化还会更明显。”
记者还了解到,不论是信托公司间的竞争邀约,还是其他金融机构的筹备招募,一些信托公司的内部团队正在与新的去向秘密接洽,而更多的信托人在经历了几年的快速发展后,如今也正密切关注着行业发展的动向。
那么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创信托业发展的新局面?业内认为,在前不久召开的2012年中国信托业峰会上,从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和非银部主任李建华的讲话中可以看出,“严守风险底线,提高发展质量”或将成为2013年信托业发展的主题。
采访中,多数资深信托人士都认为,新一年信托业还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但要加强风险防范和基础建设。
此外,对于李建华主任所言的“珍惜声誉、长远发展”,他们认为,信托业必须得改变过去粗放的发展方式,开展业务要更加严谨。
激励机制良莠不齐
接触信托圈的人都知道,信托业人士极少高调亮相,甚少公开宣传,定位私募性质的信托人似乎对抛头露面很是忌讳。如果不是在经济低潮中闷声发大财被外界发现,不会有人像今天这样如此关注这些一心埋头做事的人。
根据Wind资讯,《投资者报》记者对历年信托公司年报中相关数据加总计算后发现,自2008年以来,信托行业的净利润快速攀升,至2011年已达248亿元之多,行业平均人均净利润也高达309.36万元。
在外界看来,这成就了信托经理们从“屌丝”到“高富帅”的逆袭,但具体到公司,事情又好像并不全是这样。
“说信托业平均薪酬能超60万的新闻,可千万不能被媳妇看见,否则她还以为我在外面养人了呢。”对近日来备受关注的“60万薪酬”的预测,不少信托经理大呼被造谣,表示信托公司和信托从业者的收入不能等同。
记者了解到,由于各公司发展状况和内部激励机制的不同,各公司的待遇和景气程度也相差甚远。
“比如这波跳槽潮,信托公司声誉、公司激励机制、异地机构与总部沟通的顺畅程度等等都是诱发人出走的原因。”南方某市场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
陈亮介绍说,国企色彩浓重的公司通常收入比较呆板;而如果大股东中有民营公司的身影,激励机制则会更市场化一些。
“打个比方,通常三方理财卖出1亿的产品,会获得100万的佣金收入;而有些在北京的国企信托财富中心里,卖出四五亿的产品,客服经理提成只有10万。”陈亮说。
对此,这位市场人士还透露说,在信托公司中,信托经理的项目提成从0~30%的都有,不同公司差别巨大,这也导致了激励机制差的公司人员工作呈现疲态,和公司发展的迟缓。
此外,大公司人数多,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异大,但如果平台好,仍会留住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也不一定完全因为钱,可能有事业平台的综合考虑。”
有活跃在金融圈的消息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预测,背靠泛海金融帝国的民生信托的火线筹备,将撬动来自几家信托公司的精英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