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与红色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2013-02-18■李霞
■李 霞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而提出的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他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1](P44)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觉的优秀传统,这种优秀传统既是推动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又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有力推手。具体来说,我们认为,所谓“文化自觉”,除了以宽广的胸怀理解和对待外来文化,自觉加强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之外,更主要的在于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反思,知晓其发展历史,掌握其发展规律。
一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又反过来深刻影响时代发展的进程;任何一种文化,都与一定时代的时代主题相呼应,并据以回答一定时代的社会诉求;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现实基础上产生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的需要。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文化以一种昂扬的姿态出现,经由“文化自觉”演进为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巨大精神力量。
红色文化的产生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历程,其关键环节是作为红色文化创造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对红色文化这一客体地位作用之明确认识的形成。当井冈山的革命军民唱着“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的歌谣,同艰苦的环境作斗争的时候,红色文化还只是星星之火,它的产生还带着一种自发、自在的意味。它在小范围内口口相传,成为传递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潜在载体。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红色文化蕴含的力量,没有意识到应以何种方式壮大这种力量,使它不仅能够存在,而且能以自身的存在反过来影响它的创造主体;最重要的,也影响它的创造主体正在从事的还很弱小的革命事业。
192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湘赣边界各县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说:“共产党是要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2](P70)他在此后还多次强调:“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3](P847)此时,我们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已经经历了一个飞跃,即从感性的自发走向理性的自觉,从思维的抽象走向思维的具体。
此后,在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星星之火逐渐成燎原之势,红色文化已然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抵御外侮、反对内战的强大“精神武器”,传播红色文化成为一种坚定的文化自觉。红色文化与当时腐朽、反动的帝国主义文化、封建文化、官僚资本主义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是一种进步的、为旧时代所不容的新文化。它与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所宣扬的资产阶级文化也有很大不同,是一种彻底的革命文化,是一种代表群众利益、为人民说话的大众文化。它点燃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激情,激励着中国人民以极大的信心克服困难、战胜敌人。革命军民需要这样一种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文化来振奋精神、提高士气、凝聚力量;我们党需要这样一种先进的文化来统一思想、宣传自己、宣传伟大的革命事业。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推进,红色文化已经从思想的具体转变为行动的具体,实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总的来看,红色文化的产生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是相一致的。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标志着红色文化的诞生,它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现实表现和具体形态。此后红色文化又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和丰富,自觉转变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先进文化。当我们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发展什么样的文化、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作为思想指导的时候,我们依然坚信,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是人民群众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继续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进程。
二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是红色文化共同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这就决定了红色文化同时具有先进性和广泛性,它既是一种反映执政党意识形态、思想信念、精神境界、价值诉求、行为方式、作风气派的先进政党文化,又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集聚群众智慧、反映群众心声,来自人民、依靠人民、归属人民的大众文化。先进性和广泛性是红色文化永恒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武装群众的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奋勇向前的精神旗帜,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行动指南。红色文化的创造与传播自始至终都围绕着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而展开,都在回答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所面临的课题。可以说,正是红色文化的先进性,成就了中国革命的正义性,让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华民族找回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长期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社会底层民众第一次挺直了腰杆,成为国家的主人。我们党创造的红色文化的先进性使它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认同,我们党也据此获取了执政的坚实基础,红色文化也由此成为我们党存续和扩大政治认同的天然载体,成为我们党进一步巩固执政地位的宝贵政治资源。
然而,“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4](P112)。我们党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所取得的执政地位,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时刻注意巩固,才能使我们的执政地位不在异常复杂的执政环境中丧失。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接受和认可程度,人民群众能否主动地传播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主要是看共产党在理论上的追求和实践中的作为,看共产党能否始终以先进性要求自己,能否真正代表红色文化这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就是说,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能否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能否深深扎根于人民,除了它自身应以先进性作为建设目标,努力培育具有先进性的理论内涵,并用以解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之外,它的创造者、传播者、实现者——中国共产党,更应该以红色文化所倡导的红色精神来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成为红色文化的积极传播者、践行者,以此来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红色文化的认同。也就是说,红色文化应当以先进性作为自身首要的价值诉求。
作为大众文化,红色文化过去是人民群众拥护党的领导、投身革命事业的政治向导,是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现在是人民群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实践坐标。红色文化源于群众生活,高于群众生活。它以通俗性、大众化为主要特征,在朴实无华中揭示深刻道理,做到简洁明快,通俗易懂。“1927年冬,毛泽东在宁冈乔林乡开办农民夜校,编了这样一首打油诗:‘造福人不享福,雇农自己没有谷,砌匠自己没有屋,木匠自己没有凳坐,裁缝自己打赤膊。’这样的语言,老百姓不仅能听懂,而且能产生共鸣。”[5]“在扩红运动中,兴国县长冈乡成立了山歌宣传队。动员参军大会一开,宣传队就拿着红旗往台上一站,唱起兴国山歌来,许多人听了激动人心的山歌,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强烈的鼓舞,都踊跃报名参加红军。当时‘一首红歌扩充三个师’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山歌不仅极大地鼓舞了苏区军民的斗志,还有效地瓦解了敌人。当时白军中流行一首顺口溜:一怕红军刀枪镇,二怕兴国山歌声;刀枪镇来头落地,山歌声来勾掉魂。”[5]作为一种具有广泛性的大众文化,红色文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联合不同阶层、不同党派、不同族群的人们,以通俗易懂的内容、活泼生动的形式、真实动人的情感、鞭辟入里的诉求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赞同,使更多的人、更多的力量积聚到共产党周围,使革命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革命的事业不断走向成功。
然而,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社会,红色文化能否像过去一样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赢得老百姓的真心喜爱;人民群众能否主动地传播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最主要的还是看红色文化能否既坚持自身的先进性,又主动适应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红色文化能否与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真正反映百姓的心声与诉求。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6](P1318)也就是说,我们除了要以先进性作为红色文化的首要价值诉求,还要以广泛性作为红色文化的主要价值诉求。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深入挖掘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积极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红色文化建设的渠道,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对于红色文化发展创新的价值。
三
“文化有其自身的特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讲文化自觉,不仅要有满腔的热情,而且要有理性的认识,有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否则,就会导致行动上的随意性、盲目性。”[7]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以其鲜明的特点和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独树一帜。从辉煌的历史走来,红色文化的发展趋向及传播规律更值得我们去探索。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8](P470-471)由此可见,红色文化不是空中楼阁,民族传统文化是红色文化的精神根基和思想源头,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是红色文化产生的实践基础。但是,红色文化有它自己的历史使命,它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并不是为了固本守成,而是为了将自身淬炼成投向旧社会、旧文化的匕首利刃,也是为了将自身铸造成通往新社会、新文化的康庄大道。有学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今天,文化自觉的关键,在于文化创新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在于理性地把握……文化的继承性与超越性、创新性的辩证统一。”[9]“‘五四’以后,通过文化创新,最终培育出了以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为特征的、一往无前的新型民族精神——革命精神。这种革命精神,是对以守成主义为特色的古典民族精神的超越。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文化创新,培育出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特征的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这种新的民族精神,是对守成型的古典民族精神和革命型的现代民族精神的超越。”[9]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红色文化的孕育形成、丰富发展,恰恰是上述两次历史性“超越”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具体体现。换句话说,红色文化是在两次“超越”的基础上形成的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它完整地体现了“文化的继承性与超越性、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红色文化依然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实现新的超越。正如恩格斯所说:“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0](P588)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尚且如此,社会主义的文化更是如此。今天的红色文化与过去的红色文化相比,肯定有不同的内容,甚至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形态。在战争年代,革命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革命精神是红色文化的主旨。随着时代条件的改变,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也应该发生变化,改革的文化、创新的文化、和谐的文化应当成为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应当成为红色文化的主旨。当然,创新并不意味着与历史的割断,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超越。总之,对于红色文化的发展,继承、超越、创新的辩证统一是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把握的总趋向。
具体到红色文化在现实中的传播,则应始终把握好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的内在统一。首先,红色文化的传播应把握民族性。按照西方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理解,文化传播,构成了一个民族“想象的共同体”,在民族国家建构中起到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我们称其为精神导向的作用。我们看到,新时期红色文化传播的使命正在于树立民族新的精神,在于以民族性作为精神导向来构建民族国家。因此,我们不仅要提倡红色文化的民族性,使红色文化保持和发展“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3](P844),还要明确指出红色文化传播应起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的精神导向作用,成为表达健康民族精神的共同体。
其次,红色文化传播应把握时代性。任何一种文化如果脱离了时代发展潮流,忘记了历史所赋予的时代使命,如果不去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华,如果不以时代性要求自己、发展自己,就将缺乏发展和创新的动力。红色文化的时代性具体体现为红色文化的先进性、创新性。先进性和创新性是红色文化发展的硬道理,是推动红色文化传播的主要路径。把握先进性,就是要以先进性作为红色文化的追求。一方面,努力培育红色文化具有先进性理论内涵;另一方面,用红色文化蕴涵的先进性理论解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把握创新性,就是要创新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党员干部群众自觉学习、传承和践行红色文化;就是要注重结合现实生活和运用现代科技传媒手段,增强其生命力和时代感;就是要积极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红色人物、红色品牌,不断丰富红色文化的内涵。
最后,红色文化传播应把握人民性。近年来,党中央对文化宣传部门提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充分体现了文化传播应注意“人民性”的规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是一切文化创造和文化力量的最深厚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从群众的创造活动中吸取营养,又用健康的文化成果教育人民,振奋全国人民献身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四有新人。”[11]红色文化传播只有把握“人民性”,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生活需要;只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始终把反映、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和人民群众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作为自身传播发展的着眼点和出发点,才能永远扎根于人民这片沃土。
四
传播学派的理论先驱莱奥·弗罗贝纽斯 (1873-1928)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文化没有脚,文化是靠人们的传播而对人类产生影响的。红色文化也是这样,有红色文化,就有红色文化传播。而无论是红色文化创造还是红色文化传播,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主动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应当自觉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主动担当者。其中,人民群众是红色文化传播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是红色文化传播的主导。
在哲学上,“主体”与“客体”相对,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主体是客体存在意义的决定者。在法律上,“主体”指法律关系主体,又称权利主体,即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受者和义务的承担者。结合这两种解释,我们对红色文化传播的主体——人民群众,作这样的理解,即人民群众既是红色文化的享有者、接受者,又是红色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既是红色文化的接受主体,又是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同时还是红色文化的传播主体。我们甚至可以说,人民群众自始至终都是红色文化创造、传播的主体和动力,是红色文化创造、传播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正如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所说:“革命的主体是什么呢?就是中国的老百姓。”[12](P562)我们也可以问,红色文化传播的主体是什么呢?是中国的老百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人民是我们事业发展,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13](P228)从历史来看,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奉献牺牲,便失去了孕育红色文化的土壤。从现实来看,离开了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传播,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便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从理论来看,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红色文化的理论性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实践来看,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生产活动,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红色文化将无以为继。[14]
主导是指主要的并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引导全局并推动全局发展的力量。就执政党层面来讲,“有没有强烈的文化担当,反映着一个政党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面貌,是一个政党是否成熟、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7]。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15]“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15]与时俱进地创造、传播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和有效手段。
中国共产党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核心力量,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引导力,自然应起到规定红色文化传播性质、引领红色文化传播方向、明确红色文化传播目的、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思想指导和政策支持的作用,也应鼓励、支持和引导人民群众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主体力量。[16]具体来说,还要主动做到如下几点:一是通过红色文化传播塑造我们党的良好形象,营造良好的执政氛围。因为红色文化历来是我们党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体现,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写照。二是通过红色文化传播宣传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因为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它与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紧密相联,与我们党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紧密相联。[17]三是通过红色文化传播对人民群众进行政治教育。因为红色文化融会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红色文化传播能指引人们的实践活动按照党所要求的正确方向发展,以此铸就我们党长治久安的重要根基。
[1]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黄河,张之华.中国人民军队报刊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5]传承红色文化[EB/OL].http://epaper.jxnews.com.cn/jxrb/html/2011-09/09/content_167313.htm.
[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8.
[7]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J].红旗文稿,2010,(15).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李宗桂.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任文竹.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新型文化[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Z1).
[1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徐康.红岩文化与媒体传播[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1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 - 10/25/c_122197737.htm.
[16]张瑞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J].天府新论,2012,(6).
[17]贺善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文化自觉[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