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武术在高校教育中面临的困境

2013-02-16蒲毕文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术中华

蒲毕文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等传承的载体,千百年来教育和影响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然而时至当今,中华武术的现状大不如前,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当今武术的价值取向,尤其是传统武术传达怎样的一种价值。笔者通过比对当下大学生价值取向与中华武术价值呈现的异同,从内因剖析武术教育现状,进而提出针对性对策,希望能为复兴中华武术之雄风尽绵薄之力。

1 对当代武术价值观的解读

中华武术植根于中华文明这片沃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春秋时期孔子初创了“三达德”,(《论语·颜渊》“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到战国时期,孟子在继承孔子“三达德”伦理体系的基础之上将儒学发扬为仁、义、礼、智“四德”,增添了智慧作为一德。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大丈夫人格和气节对中华民族形成的独立意志与人格起到了精神引领作用。到汉代,董仲舒在继承孔孟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即“五常”,将儒家思想进一步系统化。到了宋代,形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儒家思想被推至成熟。至此,儒家思想发展经过“三达德”、“四德”、“五常”、“八德”,形成了“以家为本”、“以国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准则和观念,这个过程同时也反映了不同社会时期对道德的不同要求。

儒学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至深,同样也深刻影响着中国武术的价值取向。首先是“仁”,受儒家思想“仁”的影响,中国武术尤其是武德强调武术活动中的仁爱原则,即习武者必须有修为,仁为准则,非被迫不得出手;其次为“义”。“义”从广义上来说即为道德,狭义上则为一种道德标准。中国武术对习武之人的评价往往以“义”来衡量和评价。何为“义”?“仁义”、“忠义”、“信义”等都为“义”;第三则为“礼”。“礼”作为儒家思想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礼”文化并非为孔子开拓,而是孔子继承“周礼”并将其赋予新的内涵。“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作为孔子的管理经世之道,强调用“礼”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强调了非礼之举,不足为社会所接纳;“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强调了礼对社会的协调作用。武术要求“学拳先学礼”、“学艺先识礼”。通过多年发展最后形成了一套重“礼”的中华武术行为规范。中国武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仁”、“义”、“礼”的价值取向。重“仁”即为忠于祖国民族,与人为善,宽恕他人以求安宁祥和;重“义”即为重义守信之意,“忠义”、“信义”等,同时要求敢于抗暴,反对社会邪恶势力。重“礼”则要求谦逊礼让,恭敬、服从、谦虚、互助互学,克己礼让。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本位论,崇尚自然和无为而治。它同样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武术发展的价值趋向,是研究武术的重要哲学基础。道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学说、“八卦”等都对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人合一”强调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物我同源整体哲学思想观,对武术套路实战相统一、内外兼修相统一、以武修身相统一的形而上相统一观念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武术技术层面则表现为“内三合”和“外三合”。“内三合”要求精气神协调发展,“外三合”则要求肩胯、肘膝、手脚配合协调发展,与道家思想也有着直接的联系。

中国武术在儒家、道家等思想影响下,形成了重仁、重义、重礼,内外兼修、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有关当代武术价值观的研究,学者朱振宇[13]认为,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健身价值、娱乐价值、技击价值、教育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六个方面;王平[14]认为,中华武术呈现出来的价值主要有安全需要、健身、教育休闲娱乐、竞技比赛、国际传播;单静怡[15]认为,武术健身养生价值功能和现代人文价值功能是其现代化发展的前提和定位;李印东博士[16]认为,武术防卫技击价值是其存在的历史形态。在当代,武术主要表现的价值为教育价值、健身养生价值、娱乐价值,尤其是中华文化传承价值。由此可见,武术具有健身养生价值、文化教育价值、竞技娱乐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2 大学生对中国武术价值认识

2.1 大学生对中华武术价值观的认同

2.1.1 对中华武术表现出来的自强不息、自力更生意志的认同 中华武术蕴涵的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百折不挠、不畏强暴的意志品质得到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认同。“自强不息”涵盖了“自”、“强”和“不息”三个层面。“自”主要是自信和自立,自力更生,独立自主,一切依靠自己努力并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和后果;“强”即为“强大”,是通过训练自己,自我努力,自我拼搏,使自己强大起来从而获取别人的尊重。武术的自我强大,是以他人为参照,以“友”为照,通过武术训练来提高自己吃苦耐劳、勇敢坚定、机智勇敢、刻苦顽强的品质。中国武术尤其是传统武术并不反对对抗比武,但它是将对抗比武作为一种训练方法来提高自身素质,因此传统武术中,对抗比武只能是服务于自我强大,绝不可以成为终极目标,将争强好胜作为最终目的。中华武术“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强调纵向进取的自强意识,将自己作为自己的对手而力求不断地战胜自己,从而提高和强大自身;“不息”简言之就是永不停息。中华武术自强不息的追求,锤炼了习武之人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意志品质,也培养了习武之人坚韧不拔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当代大学生个体本位价值取向的确立,强调个人目标的实现。在追求过程中,以满足个人发展需求作为价值评判的标准,以个人勤奋努力为价值实现手段。中华武术自强不息的价值取向,自立自主自强、永不停息的追求,显示自我强大的价值追求,与大学生个体本位价值取向不谋而合。

2.1.2 对武术中崇德重义价值观的认同 中华民族崇德重义,重视品德修养,讲究道义气节,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又一优良传统。崇德重义的价值判断也成为中华武术的人格精神和武术文化内在生命力的逻辑归宿和必然要求。中华武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仁”、“义”是崇德重义思想的来源,它所蕴含的勇敢、毅力、质朴、刚强等行为品质,儒家主张见义勇为等侠义行径,正所谓“学源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中华武术择徒传授技艺时,首先要对学生的道德进行考察,选择道德品质较高的人传授武艺。这与中华武术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是分不开的。

当代大学生对“德”和“义”的追求也从未放弃过,尤其是对社会中“以德服人”的社会事迹赞许有加,内心也常驱使自己提高“德”,表达了将自己培养成为“仁德”之人的一种愿望,同时他们也期待通过“仁德”的提高,使自己获取更多的社会认可。当代大学生心中,对“义”的认识泛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中华武术中所表述出来的“仁义”、“忠义”、“信义”的认同;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盲目以“义”的名义从事危害社会的活动。但是不管怎样,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武术表现出来的崇德重义还是趋于认同的。

2.1.3 对武术爱国爱民取向的认同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深蕴着爱国主义情怀,儒家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成为我国爱国忧患意识的实践指导思想。武术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爱民的强烈愿望皆源于此。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爱国爱民,希望国家繁荣富强,这与中华武术所呈现出来的忧国忧民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2.2 大学生与中华武术价值观的冲突

2.2.1 开放性与保守性的冲突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多样性。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确立,个体人的主体性的逐步增强,社会生活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思想自由开放,受传统观念束缚小,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开放性。当代大学生中出现了各种价值观并存、竞争复杂局面。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相比,中华传统武术重仁、重义、重礼,内外兼修、天人合一统一的价值取向相对单一,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要求。在面对大学生价值观开放性时,武术相对保守的价值观显然不能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的要求。

2.2.2 独立性与传统性的冲突 作为时代需要和当代大学生重要的品质,独立思考、独立判读和独立行动成为当代大学生独立性的主要特征。独立思考即当代大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结构、自己经验乃至参考别人的经验,进行独立思考,并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独立判断是指当代大学生基于自身的意志品质和价值取向,对真善美、假恶丑进行价值判断,不是以他人的价值观念而改变自己的价值判断;独立行动是指当代大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及活动的范围。随着社会转型、人的独立意识、主体性逐渐增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学校教师的绝对权威受到冲击。

中华武术深植于中华文明的土壤,受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形成传统的唯师、唯上,安分守己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尤其是传统武术所表现出来的传统性,显然与当代大学生对于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的追求不相吻合。

2.2.3 理化性与盲从性的冲突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理化性的特征,主要是指大学生的价值观不是表现在服从和顺应,而是根据自己的思考作出自我选择,不再轻易地、不假思索地相信和接受某种价值观。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小组曾调查指出:当代中国大学生在当前多元复杂的价值冲突面前并没有迷失,而是显得较为理性。经济全球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人的思想开放,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增强要求并决定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理化特征。

中华武术自古讲究尊师重道,衣钵相传。在武术学习过程中,以得到师傅“真传”作为武术学习者的追求,对武术门派和师傅的盲从,维师侍从的中国传统武术学习理念无处不在。这显然有当代大学生理性的追求存在着冲突。

3 大学生价值观冲突中高校武术教育的衰退

改革开放深入,市场经济确立,多元文化并存,社会各种思潮并涌,对大学生经济价值观、生活价值观以及文化价值观等都产生了影响。首先表现在大学生价值观冲突上。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在改革开放之前,作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集体主义,在社会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共产主义引导下得到了强化和发展,成为当时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20世纪80年我国大学生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进行思辨,认为自我实现,应努力做到个人、集体、社会三者利益相统一。而当今,“个人本位”的价值观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他们认为要通过个人奋斗和努力实现个人发展、当个人要求和兴趣与集体利益、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强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其次,社会主义经济的二重性,对学生竞争价值观的养成影响极大。市场经济要求学生在竞争中获取生存资源,进而通过竞争获取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市场经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促成大学生“不当逐利行为”形成。总之经济多元化使大学生个人本位和自我价值观进一步强化;第三,西方多元文化的进入,促使大学生崇尚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主张尊重个体的主体认识,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等成为当代大学生主要的价值取向。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自我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中小学阶段,受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影响,其价值取向于“唯升学论”和“做一名好学生”。在“忙碌”被教育中背负着升学的压力,因此很少存在对价值观进行思辨。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武术教育作为体育教学内容的一种,学生只能从“体育老师”那里学习到武术的形式,而武术中包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不能够得到很好地传承。来自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国70%的中小学中没有开设武术课程。开设武术课程的学校中,教学内容也是以竞技武术为主,教学模式遵循“规范化套路”的模式。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当代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几乎没有接受过中华传统武术的教育,尤其是中华传统武术所包含的文化价值的教育。

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认为价值观有其自身发展的传承性,又有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时代性。一种价值观不会凭空产生,而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批判地继承和发扬“旧”的价值观,形成“新”的价值观。将大学生作为社会纵向发展的一个环节或者一份子,大学生批判继承社会已有的价值观,进而结合自身认识,形成自身所有并适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新”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随着知识的积累,社会经验的丰富,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个体也在“批判地继承”自己本身已有的价值观,从而形成现有的价值观。

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未曾接受过传统武术文化和武术文化精神的教育,仅接受的是竞技武术的形式。为此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对中华传统武术的价值取向未曾有任何认识,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华武术价值的认同却无从入手,更是无法在继承的基础上批判,进而传承。大学生是在无从入手以及没有得到中华武术价值观真谛的背景下“遗弃”了中国优良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武术。

西方体育随着西方政治、军事强势进入我国并迅猛发展。究其根源,西方体育深植于西方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之中,与中华传统武术深植于中国小农封建经济相比,更适应当代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在价值观认同和冲突中,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适合于社会、经济、文化所需的现代价值观,实现个人价值,崇尚竞争、科学民主、自由、平等,要求个体得到尊重,独立自主,奋斗进取,实现个体利益得到体现。针对中华传统武术承载的优良价值观,如自强不息、崇德重义、爱国爱民等价值取向大学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相对于认同和继承、冲突和遗弃更是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武术价值的取向表现得更为激烈。大学生表现出来的这种对于中华传统武术价值的冲突和遗弃,是社会价值观在中华传统武术价值取向的缩影。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对开放性、独立性、理化性等的追求,对保守性、传统性和盲从性的反对,是如此的强烈。为此大学生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选择现代西方体育教学内容,放弃中华传统武术成为必然。

4 结束语

目前我国武术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教育才是武术繁荣昌盛的必由之道。高校武术教育担负着武术崛起和发展的使命。面对高校武术教育整体衰退的事实,深层探析武术价值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异同,正确引导大学生对武术价值的认同,以推进中华武术教育的全面发展。

[1]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员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江畅.现代西方价值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罗素.宗教与科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892.

[4]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文萍.不同时期我国青少年价值观变化特点的历史性研究[J].青年研究,2005(12).

[6]岑国帧.青少年主流价值观心理学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魏源.价值观的概念特点及其结构特点[J].中国临床康复,2006(5).

[8]Hofstead G.Culture relativity of the quality of life concep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389~398.

[9]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0]石云霞.当代中国价值观论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11]袁贵仁.价值观理论和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2]朱振宇.系统哲学观视野下武术价值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5):53~55.

[13]王平.新形势下中华武术价值取向的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1):124~125.

[14]单静怡,梅杭强,单锡文.透过传统武术的现代价值功能谈传统武术的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6(1):12~14.

[15]李印东.武术释义——武术本质及其功能价值体系的阐释[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16]张小林,等.少数民族村落现代化中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认同与需求的实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98~103.

[17]康戈武,洪浩.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研[J].体育科学,2009(3):82~89.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武术中华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