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媒视角下口述史研究的再思考
——以腾讯网《体媒人物》栏目为例

2013-02-16谭力曲天璐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类节目口语细节

谭力,曲天璐

2013年1月5日,北京体育大学举办了腾讯网《体媒人物》栏目开播仪式暨体育新闻传播口述史研究座谈会。在此次座谈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润泽教授、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生导师薛文婷教授以及崔永元口述史研究团队的专家、学者们共同就“口述史”这一主题发表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此次会议标志着体育新闻传播口述史研究的开始,同时也标志着口述史研究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传媒行业快速发展、变化的当今社会,口述史研究与当代传媒的融合已经越来越频繁。对于口述史研究,我们应该以崭新的视角,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1 口述史与口语传播

百度百科对“口述史”是这样定义的:口述史亦称口碑史学。口述史在国际上是一门专门学科,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其实口述史不是历史学家的专利,作为一种史学方法,它被普遍地运用于各个学科,如政治、军事、艺术、社会等。我们经常可以查阅到“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口述史研究”、“中国电影口述历史研究”等课题。但从百度百科的定义我们还可以得知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口述史”离不开人的口头语言表达,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口语传播活动。

那什么是口语传播呢?口语传播,也可称为有声语言传播、口头传播,是传播学专业术语。口语传播是指传播者(说话人)通过口腔发声并运用特定的语词和语法结构及各种辅助手段向受传者(听话人)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1]人类经过了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和现在网络传播阶段的发展,但最原始的口头传播仍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播方式之一。我们要研究“口述史”,就必须要先理解“口语传播”的概念。因为“口述史”的“口述”二字已经充分说明“口述史”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人们的口语传播行为。当然,这并不等同于一般的闲话家常。尤其是当口述史研究的成果需要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平台进行发布时(口述史节目、口述史纪录片等),它要求口述者必须拥有较强的口语传播能力,尽量避免主观讲述、恶意曲解、故意误导等行为,否则将会出现一系列诸如“媒介伦理”等方面的传播问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张颂教授曾表示,语言的传播分为三个层次: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2]良好的口语传播能力就包括了清晰准确地传达信息、与受众在事物的认知上达成共识、在表述的情感上让受众与之共鸣。只有口述者拥有了这样的能力,受众才会愿意倾听其讲述的历史。

2 口述史与“情景再现”

口述史一般是人们通过口头转述将历史流传下来,让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而记录片则是它的呈现方式之一。它以真实记录生活为基础,区别于电影等艺术形式,它的最主要的核心就是真实。画面、故事、人物、语言,经过时间的沉积,它的史料性和真实的魅力就会显现出来。口述史记录片,就是根据受访者的讲述,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和事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单纯的口述史记录片已经不能满足大众了解历史真相的需求。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体会历史,“情景再现”的制作手法被引入到了记录片中。“情景再现”也称“真实再现”,指的是电视工作者用一种虚构的,类似影视剧中的扮演的方式,对时过境迁的重要情节由演员表演,或者运用光影声效造型,再现某个特定的历史时刻。[3]通过这种创作手法把叙述的历史情节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容易接受。这种新颖、形象的创作手法得到许多纪录片创作者的喜爱。一时间屏幕上出现了大量的带有“情景再现”手法的纪录片。那么,这种手法是不是真的能够与口述史记录片融合在一起,更好地还原历史真相呢?

口述史记录片的口述材料是由讲述者提供的,也就是说,是讲述者描绘出来的历史。既然是由人讲述的,那么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主观性的。而记录片,讲求的是客观性和真实性。在这种情况下,“情景再现”的运用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期腾讯网出品的《体媒人物》栏目是比较典型的以纪录片为形态的口述史栏目。它用口述历史的形式加上“情景再现”的手法,通过讲述者的讲述和后期加工制作的画面,还原出各个时期的体媒人物。它运用了“旁白+讲述者讲述+情景再现”的方式,很好地补充了讲述者的讲述内容,并且在言论导向上有一定的把控,相对完整地呈现出一段时期的历史真相。从《体媒人物》中,我们可以发现,“情景再现”会让讲述者叙述的历史变得更加客观,让观众感觉自己也有判断和选择的空间,而不是被某种言论和思想所牵引。

当然,“情景再现”固然能与口述史记录片很好的融合,但是在做口述史记录片的时候,创作者应该考虑到“情景再现”在记录片中所占的比重。毕竟,观赏性和故事性不能取代历史的真实性。

3 细节是口述史研究真实性的重要检验标准

口述自己过去的经历或者自己看到的事情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既使让你印象再深刻的事情也不能百分之百地被还原出来,你只能通过仅存的记忆来讲述。因此,很多人的口述是碎片式的、不严谨甚至是模糊的。哪怕是经历相同的人在各自的讲述中也会呈现不同的表述。因此,很多人会通过口述的细节来判断真假,特别是当口述史研究进入大众传媒语境,每一个口述者讲述时的细节都会被媒介无限放大。所有受众在审视、检阅口述者讲述的真伪,而细节在口述时就变得非常重要。在大众传媒上呈现的口述史研究,只有在细节方面经得起推敲,别人才不会对其真实性有所质疑。

腾讯网《体媒人物》栏目第24期的节目内容是《梁严:为话筒而生的体育广播人》。节目中有这样一段梁严的口述:“1993年世乒赛,中国队准备从瑞典队手中拿回冠军,领队、主教练他们都带好了西装,结果比赛输了,他们在主教练的房间里至少坐了一个半小时,没有一个人说话。蔡振华说吃饭去,穿西装。”其实这是一段主观色彩非常强烈的口述,但你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这段讲述中的很多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并且使人信服,例如“西服”。要求受访者所讲的一切都符合“客观事实”,不得掺杂私人感情,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口述者无意做伪造假,当时的见闻条件、历时记忆在一定程度上的必然失真、以及不可能不加进的主观因素等,对历史事件的忆述也不可能完全客观真实。

除了口述者自己讲述的细节值得推敲,很多借助媒介手段呈现的画面细节也值得关注。《体媒人物》栏目以真实的影像和图片资料做基础,与口述者的讲述相结合,为历史提供有力的论证。这个栏目里的细节就包括了口述者讲述的细节与画面呈现的细节两个方面。做实细节、忠于历史,是口述史的要点与难点。历史越细节,越真实。[4]所以,口述史的发展之路还很漫长,对细节的推敲与追问将成为未来口述史研究真实性的重要检验标准。

4 警惕“类口述史”节目泛滥

口述史研究的成果展示有很多方式。除了口述史纪录片和以口述史纪录片为主要形态的口述史节目之外,目前还有很多“类口述史”节目活跃在荧屏上,给观众带来了“听历史”、“看历史”的愉悦感受,特别是讲述类节目。口述史节目的制作和目前走红的讲述类节目有相似之处[5]。讲述类节目普遍以还原历史真相为名号,由主持人或者某个特定的主讲人以“口述”的方式将一段历史或者一个历史事件离奇曲折地表达出来,吸引人的眼球。在这类节目取得良好收视率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这样的思考:当这类节目成为了传媒与史学碰撞的产物,学术的严肃性和传媒的视听欣赏性之间会不会有冲突?这样的节目类型是该顺应传媒规律,还是应该“改邪归正”回到学术道路上来?

真正的口述史研究其实很枯燥,也很单调,最后呈现的也只是口述者单一的讲述而已。如果不借助任何传播媒介的包装手段,不考虑传播策略的话恐怕很难被受众接受。从“类口述史”节目的受欢迎程度看,这类节目很好地满足了大量受众的需求,但它们属于口述史研究的范畴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口述”不能只是一种包装手段,不能成为其他类型的节目、特别是非历史类节目的卖点和噱头;我们不能因为收视率而伤害了口述史研究的真实性、严肃性。

《体媒人物》是一档原创的网络视频栏目,采用口述历史的方式来呈现中国体育新闻过去发生、正在发生的历史。但在腾讯视频网站中该节目的分类归属仅仅是人物专访,并没有标注为口述史节目,可见大家对口述史节目既陌生又谨慎。其实一般的人物访谈节目,其表现手法也是“口述”,也是由嘉宾讲述的内容来构成整期节目的内容。但人物访谈和口述史节目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人物访谈,其实是在“口述”的状态下完成了一种艺术化的表达,它未必严谨、未必真实,它甚至未必尊重历史。我们应把它与真正的口述史节目区别开来,尤其要警惕这类节目的泛滥,以免伤害了口述史节目健康、规范的发展。

5 结语

总而言之,传媒视角下的口述史研究是在口述史研究与当代传媒不断碰撞、融合的背景下完成了思考与探索的第一步。它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史学与传媒学科发展的需要。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口述史研究在传媒领域将会有更好的发展,也将会呈现出更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谭力,刘宁.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问题研究——以广西北部湾地区广播电台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2(4):60~62.

[3]袁继超.纪录片能“情景再现”吗[J].青年记者,2009(6):47~48.

[4]赵蕊.影像·记忆与认同——口述史纪录片的历史真实[J].电影文学,2013(9):127 ~128.

[5]谭悦.口述历史节目——电视传播与口述史的跨界之作[J].新闻记者,2009(11):60 ~62.

猜你喜欢

类节目口语细节
口语步步高 说一说“洗”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文化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分析
酒中的口语诗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口语对对碰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
电视社教类节目创新策划的三个角度
省级卫视新闻专题类节目发展的困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