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高水平运动队运动损伤情况调查研究
——以H大学为例
2013-02-16陈洪淼夏枫华仝二宝
陈洪淼 夏枫华 王 振 仝二宝
(1.华侨大学 体育学院,福建 泉州310036;2.日本爱知医科大学 生理学讲座,爱知县长久手市岩作雁又1番地1 480-1195)
在全民体育的大背景下,学校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大学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代表,大学高水平运动队聚集了社会各界的目光和焦点。自古以来就有伤病猛于虎之说,伤病给运动员带来的危害轻则导致运动水平的下降和运动寿命的减少,重则导致残废甚至死亡,所以在没有损伤的情况下我们要预防损伤,在有损伤的情况下我们要积极和全面的恢复,防止第二次、第三次或习惯性损伤甚至是更严重情况的发生。运动损伤是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伤病,因此其损伤部位与运动项目以及专项技术特点有关。但由于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远不止这些,因此,通过对H大学各运动队受伤队员的运动损伤情况1年多的跟踪调查,本研究试图找出导致运动损伤的原因,为各高校体育运动队的运动员、教练员及医疗监督组提出可借鉴的运动损伤防范措施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H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篮球、足球、田径、武术、体操、网球及体育学院学生)发生的运动损伤并就诊于该大学体育学院运动损伤康复室的运动员136人次为调查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借助H大学体育学院设有的运动损伤医疗康复室为平台,该康复室规定:对接受治疗的各运动队受伤人员,须填写一份《运动损伤调查问卷》。本课题研究所用数据均出自该康复室。
1.2.2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需要,分别在华侨大学图书馆、华侨大学体育学院阅览室,并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相关网站查阅、收集大量关于各类体育运动项目中运动损伤方面的文献资料,阅读有关运动医学、运动解剖学、训练学和体育保健学等方面的著作,并对阅读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概括,为本研究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1.2.3 数理统计法
对通过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并把分析整理出来的数据用图形和百分率表示。
1.2.4 逻辑分析法
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总结概括出运动过程中运动损伤的发生特征和规律,再根据运动项目的专项技术特征,通过逻辑推导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等。
2 结论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
由运动员受伤性质比例图可以看出:受伤性质为关节扭伤的人数占总数的50%,位居第一;肌肉韧带拉伤的人数占总数的40%,位居第二;擦伤的人数占总数的4%,位居第三;骨折的人数占总数的2%,位居最后。
图2 受伤部位比例图(136人次)
由受伤部位比例图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受伤部位中,膝关节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最大,占总数的32%,位居第一;踝关节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为26%,位居第二;腰部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为12%,位居第三;跟腱所占比例为10%,位居第四;其它受伤部位所占比例较小,其中大腿、肩部、手腕均为4%,韧带、背部、手指均为2%。
图3 受伤时进行的运动项目比例图(136人次)
由受伤时进行的运动项目比例图可以看出:在从事对抗性项目(篮球、足球、对抗训练)的队员中,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占总数的绝大部分,为70.83%;而从事非对抗性项目(田径、网球、武术、体操、素质训练)的队员中,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为29.06%,比重较小。
图4 篮球和足球项目中受伤队员所处的运动位置比例图(96人次)
由篮球、足球项目中受伤队员所处运动位置的比例图可以看出:在篮球、足球运动项目中,运动位置为后卫的球员发生运动损伤的人数占了总数的50%,位居第一;运动位置为前锋的球员发生运动损伤的人数占了总数的38.24%,位居第二;运动位置为中锋的球员发生运动损伤的人数占总数的11.76%,位居最后。
图5 篮球和足球项目中受伤原因比例图(96人次)
由受伤原因比例图可以看出:在发生运动损伤的方式原因中,有48.89%的队员认为他们发生运动损伤的方式原因是由于自身的因素,与外界无关,位居第一;有46.67%的队员认为他们发生运动损伤的方式原因是由于对手,位居第二;只有4.44%的队员认为他们发生运动损伤的方式原因是由于场地的异常,位居最后。
图6 受伤时运动负荷比例图(136人次)
2.2 讨论与分析
2.2.1 关于受伤性质的讨论与分析
受伤部位调查结果发现,膝关节所占比例最大,占32.65%;踝关节第二,占26.53%;腰部和跟腱并列第三,占10.20%;其它部位所占比例较小。究其原因,从人体部位和运动项 目特点的角度分析:膝关节是人体中最大,也是最复杂的关节,它由骨胫关节和股髌关节构成,其中股胫关节头大、关节窝浅,使得两关节面不相适应,关节囊薄而松弛。膝关节的半月板在球类运动项目以及跳跃运动项目中易受损伤,主要是膝关节屈曲、回旋状态下突然伸直,此刻半月板恰好处于股骨、胫骨相对应的内外侧髁关面的突起部位中间,由于受到强烈冲击、积压所致[1],尤其在踢足球、抢篮板、跳远踏板支持等运动中发生;踝关节是一个屈戍关节,由胫骨下关节面和胫骨、腓骨的内外踝关节面构成的关节头与距骨滑车构成的关节窝构成,相对其它关节来说有自身的特点,即外踝低内踝高、踝关节面前宽后窄、关节囊前后松驰,处于正常解剖位时稳定性不强[1],容易发生扭伤,常常发生在踢足球、篮球抢篮板球、武术腾空动作(旋子360度落地)、百米冲刺等运动中;而跟腱易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正是由于和踝关节所处的位置关系。即由于踝关节的外踝低,内踝高,内侧有强大的三角韧带而外侧的腓前后韧带和跟腓韧带较薄弱[2],往往是踝关节的损伤附带着跟腱的损伤;腰部是连接上下肢的主要枢纽,每项运动都离不开腰部的发力,使得腰部被过度的使用,而高水平训练队常进行素质力量练习时的半蹲和深蹲等负重练习,使得腰部的局部负荷过大,这些因素就使得腰部产生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骶关节损伤,而其中腰肌劳损是腰部损伤结果中最长见损伤。
受伤性质调查结果中关节扭伤和肌肉拉伤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其中,关节扭伤占一半,肌肉韧带拉伤占40%。从受伤部位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受伤部位中绝大多数都是关节部位,这点正好说明了在受伤性质调查结果中关节扭伤占一半的原因。而肌肉韧带拉伤也占很大部位比例,一方面是由于关节损伤的高比例,带高了韧带拉伤的发生率。这是因为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以及韧带等辅助结构组成,根据人体运动特点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如果由于外力的作用,使关节的活动超过了正常的活动范围(关节扭伤),即可引起关节韧带扭伤[3]。另一方面是因为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量大和运动负荷重,从而引起运动性疲劳的比例大,从受伤队员的运动量研究中可看出。而疲劳和过度负荷,使肌肉的机能下降、力量较弱、协调性降低、动作过于激烈等,都会在完成动作时,肌肉主动强烈的收缩或被动过度的拉长,超过了肌肉本身的负担能力,造成肌肉微细损伤或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3],从而使肌肉拉伤的的比例增大。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原因,所以是肌肉韧带拉伤的比例也大。
2.2.2 关于对抗性运动项目受伤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对抗性项目中受伤队员所处攻防位置调查结果发现,有66.67%比例从事对抗性项目的队员是在进攻时受的伤,是防守队员的时的两倍,究其原因,首先根据对抗性项目的特点:高强度、高对抗、高负荷,快节奏,队员发生损伤的概率就大;其次进攻队员往往表现出主动因素多余防守队员,进攻队员为了进攻的成功,往往需要摆脱防守队员的凶悍防守,而采取假动作、急停急走、变向、转身等高难度动作进行突破、投篮或射门等来得分,而在摆脱一个防守队员后,还有可能遭到其他跟多防守队员的补防;在组织进攻传球、助攻时由于战术的需要,还要故意吸引多名防守队员的包夹,从而把球传给有得分位置的队员,从运动量上进攻队员要比防守队员的多。而且进攻队员在摆脱防守队员时所做的急停急走、变向、转身等那些动作,本身就是受伤风险的来源之一,其次要承受防守队员无意犯规的风险,甚至恶意犯规的风险,从风险上来说,进攻队员受伤风险就比防守队员高。从心理因素分析,进攻队员在突破防守成功后,最终的目的在于投准篮、射准门,而在高度紧张、剧烈对抗环境下,进攻运动员肩负这各种心理上的压力,加上比分情况、比赛时间、体力消耗等,容易使进攻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产生变形引发受伤。而防守队员相对进攻队员来说较为被动,运动量和受伤风险比进攻队员来得少。
篮球、足球项目中受伤队员所处运动位置调查结果发现,在足球和篮球运动中,后卫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占总数的一半,最多;前锋为次之;中锋最少。究其原因,从队伍的运动位置配备上来看,在篮球、足球对抗性项目中,由于队伍的结构和技战术需要,往往是后卫、前锋的人数都比中锋多。从对抗性项目中受伤队员所处攻防位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从事对抗性项目的队员,无论从事什么运动位置,在攻防两端都有发生运动损伤的可能。从后卫的技术特点上来看,足球项目中后卫主要负责防守、抢断等,面对的往往是对方激烈的进攻,是守转攻的组织者;而在篮球项目中,后卫不但需要在防守端从事抢断和阻止对方快攻等,还需要在进攻端具有摆脱防守队员得分的能力,还要负责组织队员间的各种配合,防守、抢截和阻止对方进攻,在攻守两端都有较较大的运动量。综上所述,可知篮球、足球项目中后卫受伤比例大。
受伤时进行的运动项目调查结果发现,对抗性项目的受伤比例比非对抗性项目大很多,占总数的70.83%。结合对抗性项目中受伤队所处攻防位置调查结果、篮球、足球项目中受伤队员所处运动位置调查结果和受伤原因调查结果来看,再结合对抗性项目和非对抗性项目的特点:对抗性项目往往是高强度、高负荷、强对抗、快节奏和长时间的运动,其发生运动损伤的因素除了来自于自身、环境因素的影响外,还有很大部分来自于对手,由受伤原因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这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对抗性项目运动损伤发生率自然就高。而非对抗性运动项目中,个人单独活动占较大的比重,与对手没有直接发生身体接触,受伤概率小。
2.2.3 关于受伤原因的讨论与分析
由于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也不同,所以在同种运动量的情况下,个人的表现不同。因此,在设计问卷的时候,用递增的0-1-2-3-4的数字来表示运动量大小,供受调查人员来选择。受伤队员最近运动量调查结果表明,最近运动量的多少与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成倒U型分布,在最近有进行运动的人员中,最近运动量越大发生运动损伤的人数就越多。究其原因,运动量也称“运动负荷”,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心理负荷量以及消化的热量。何卫东[4]的研究表明,高强度的运动量使运动员产生更多的氧债——需氧量超过摄氧量即产生氧债,从而机体进行无氧运动,产生了大量的乳酸堆积,无氧耐力较差的队员乳酸无法消除,导致肌肉酸胀,肌肉力量下降,产生运动性疲劳;如果运动强度过大,就可能导致运动性疲劳的增加,使运动员在场上力量、速度、灵敏、反应能力下降,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支配功能紊乱,运动员的本体感受器的机能状况下降,动作稳定性降低,技术动作变形,在这种状态下,必然导致损伤的发生。所以在最近有进行运动的队员中,最近运动量越大其发生运动损伤的机率就越大,潜藏的危险因素就越多。其次,在最近运动量为0的队员中发生运动损伤人数占总数的10.20%,这是由于长时间不进行运动,会使人体的力量、耐力、速度、应变能力等各项身体机能下降,从而使运动能力降低、技术动作生疏等,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正常的训练和比赛,由于适应不了正常训练和比赛的强度和节奏,从而增加运动损伤的发生概率。
受伤时的运动负荷调查结果发现:有超过六成的受伤队员是在正常训练过程中引发的损伤,位居第一;有21.28%的队员是在比赛过程中发生运动损伤,位居第二;有14.89%的队员是在自由练习过程中发生运动损伤,位居最后。究其原因,李力研[5]认为,竞技运动就是一个能量积累和释放的过程,各种运动训练是一个能量的积累过程,而比赛则是释放这种能力的过程。运动员为了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进行正常训练时除了加强技战术训练外,还要加强力量训练、耐力训练、对抗练习等,这时的运动量的特点是运动量大、负荷重、强度高、时间长等。而在运动量加大的同时,也使人的机体运动性疲劳产生加大,从而引发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这点可以从受伤队员最近运动量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其次在正常的训练中,队员的注意力集中没有比赛时高,从而使运动损伤的发生率高。
受伤原因调查结果发现,认为受伤与外界无关即自身因素的,最多,位居第一,占48.84%;由于对手的占46.67%,位居第二;由于场地因素的最少。究其原因,在自身因素中,运动性疲劳、带伤训练比赛引发损伤概率很高,从最近运动量调查结果表明:运动量越大,越容易产生运动性疲劳,引发的运动损伤概率就越大,和该部位受伤次数调查结果的分析中的,带伤训练引起运动损的概率大可以看出。而自身因素中还有注意力不集中、紧张等,在众多自身因素的影响下,自身因素引起受伤比例大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对手的因素也是引发损伤比例也较高,尤其是在同场对抗性项目中表现最为明显,由受伤时所从事的攻防位置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场地异常原因所占比重小,这和李淑方[6]的研究结果中场地占较大比重相出入,这是因为高水平运动队进行训练和比赛的场地都比较标准。
3.3 结论与建议
第一,在受伤性质调查中发现,关节扭的人数最多,特别是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损伤率最大。因此,今后在训练中要有针对性的,对踝关节、膝关节的力量和灵敏度等进行训练,从而提高该部位预防受伤的能力,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第二,在运动项目调查中发现,篮球和足球队伍的受伤情况最严重。因此,要加大力度提高篮球、足球项目运动员对运动损伤的防范意识。
第三,在受伤原因调查中发现:(1)正常训练受伤的比例较比赛受伤大。因此,要加强在训练中对运动损伤的防范意识。(2)重复受伤和习惯性损伤情况严重。因此,要提高运动员对于运动损伤危害的认知和重视,定期的进行运动损伤康复知识的学习。(3)运动量越大引起的运动损伤概率就越高。因此,教练在安排训练计划时,要根据不同对待的原则,合理安排运动量。(4)在对抗性项目中,进攻队员受伤的几率更大,受到防守队员犯规影响大。因此,在训练和比赛中,应加大对防守队员的吹罚力度,加强队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1]康喆.大学生体育运动踝关节扭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治疗[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2]李世昌.运动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田军.关于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情况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
[4]何卫东.高校运动队训练中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与预防研究[A].2001年广西大中专院校体育卫生优秀论文选编[C].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6.
[5]李力研.竞技运动新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6]李淑方.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509-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