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训练理论和训练实践的实质与体系

2013-02-16邓运龙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竞技规律运动员

邓运龙

(八一军体大队 科研所,北京100072)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1]。运动训练是比赛准备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生成的基本途径。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正确认识与深刻把握项目规律与训练规律对确立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科学安排训练,提高训练成效尤为重要。列宁指出[2]:“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3]:“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毛泽东还指出[4]:“实践当中是要出道理的,要产生自己的理论”。

运动训练科学化的根本出路在于认识规律、遵循规律。运动训练理论是运动训练实践的先导,起到指导、支配训练行为的作用,其认识深度、把握程度、更新速度直接影响着竞技体育的发展。解决的关键还是要从认识上弄清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到底是什么与怎么认识的问题,现实中,我们经常听到、看到“深刻把握项目规律与训练规律”等类词,甚至成为口头禅,但什么是项目规律?什么是训练规律?如何认识和把握项目规律与训练规律?没去深究,似乎也深究不下去。其实,一个项目的领导者和主教练对项目的认识水平,决定了他的领导和执教水平[5]。如果项目的管理层看问题很肤浅,也只看表现现象具体问题,轻视理论与总结,必将限制对训练领域深层次问题的探索,导致项目发展低水平循环和低水平重复[6]。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建设取得了全面的进步,但在方法论与基本规律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发展,如:现有《运动训练学》的内容为原则、方法及竞技能力某方面的训练,缺乏最为基本的运动项目规律与训练活动规律(简称:项目规律与训练规律)的基础与支撑;运动训练理论建设缺乏方法论指导、方法学规范,造成有的理论没有来源于实践、有的实践没有总结出理论;有的没有抓住运动训练理论的自身特质,有的把生物学科、教育学科的等领域的理论移植或套用或等同到运动训练中来,谓之某某理论;实际上运动训练领域的现有理论多限于院校教学、应试、做学位论文,而滞后并脱节于实践,指导实践的作用也不明显[7-8],运动训练的理论建设已经到了必须变革的时候了。为此,本文就此提出并研究训练理论与训练实践的实质与体系,希望能对运动训练特别是理论建设有所帮助。

1 训练理论与训练实践的基本体系

理论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性、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它是在同错误理论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正确指导人们的行动。

运动训练理论源于运动训练实践,又指导着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提高人体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规律的科学,是现代体育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训练规律主要包括运动项目规律与训练活动规律。项目规律及其项目本质内在的规定训练方向,训练规律及其训练个性内在的规定训练方针。围绕训练方向安排发展整体竞技能力与部分竞技能力、实施一般与专项训练;围绕训练方针安排群体性与个体性训练、实施长期性与阶段性训练。项目规律与训练规律,训练方向与训练方针,整体训练与部分训练和群体与个体训练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一般与专项训练和长期训练与阶段训练之间也是辩证统一的。因此,运动训练的基本体系,包括认识项目规律与训练规律,把握训练方向与训练方针,实施整体训练与部分训练和群体训练与个体训练、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和长期训练与阶段训练及其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理性回归到具体训练,还包含着实施者的感性认识与情感意识因素。在训练过程中,伴随着运动员的疲劳恢复与多学科的训练监控,以实现运动员的应激适应生成竞技能力。训练理论与训练实践的实质与体系见图1。

图1 训练理论与训练实践的基本体系

2 运动训练项目规律与训练规律的实质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然而本质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构成,而规律则是就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指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规律是反复起作用的,只要具备必要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2.1 运动项目规律及其项目特性

运动项目规律是运动项目内在的主要矛盾。认识运动项目规律可以从大项到小项,也可以从小项到大项,二者还可互动互补。运动训练实践中,在认识项目规律上我们习惯于从抓项目的特征[9](性、点)入手是对头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事物的特征(性、点)从辩证唯物主义上理解只是事物“质”的外在表现属性。事物的特征,也不都是事物“质”的外在表现属性。“特征”有内在也有外在的;有本质的,也有非本质的。“属性”哲学上有时指“质”,有时指质的表现,即一事物与它事物发生关系时的表现。凡是与质对应的“属性”,都是外在的。事物的“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与事物是直接统一的,事物的质有多方面。事物的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事物的质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特殊性所决定的,事物的质和属性都是多样的,人们不可能一下子穷尽它。属性也叫特性,是指事物与它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同一种质可以表现为许多属性,而每一个属性都表现了一个方面的质。

毛泽东同志指出[10-11]:“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什么叫本质,只能说本质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

任何运动项目都有多种特征,而起决定运动项目性质作用的是本项目的本质特征,这是运动项目的主要矛盾及其矛盾主要方面;决定比赛成败的是主导及其核心竞技能力,这也是竞技能力因素的主要矛盾及其矛盾主要方面[12]。特别是核心竞技能力更主要地决定着运动项目的本质特征,这个本质特征也就是这一运动项目的项目特性。主导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在参赛中起支配、决定性作用的运动能力,是运动员所承载的竞技能力的主要矛盾,是运动训练的关健[12]。核心竞技能力是在构成运动项目的主导竞技能力中,起核心作用的运动能力[13]。核心竞技能力更主要地决定着运动项目的性质,是运动训练的核心。

2.2 训练活动规律及其训练个性

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各项目运动训练活动都有着自己固有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当人们对这些必然、规律没有认识时,人们的行动是不自觉的、盲目的。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各项目运动训练的必然和规律,人们的行动才可能处于主动性,增强自觉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训练。任何一个优势项目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对本专项训练活动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中外都是如此。

训练活动规律是实践规律,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要始终牢记,运动训练是围绕“人”来进行的,人是有思想、有个性、有情感,并受到人自身生理、心理条件制约和环境因素影响的。因此,要注重运动员个性特点,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来思考、设计与实施训练。因此,首先,要根据人体生长发育与生理变化规律来进行。其次,要考虑到运动员之间的个体差异。第三,要注重运动员的情感意识因素,训练中要不断培养运动员的训练兴趣,激发训练热情。第四,训练要灵活,注意激动运动员作为训练主体的想象力创造力。第五,注意培养和相信自己的训练直觉。

运动训练活动与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属性,主要表现为运动员主客体统一和不统一兼而有之。运动训练主体及客体统一于自身特征,这与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有显著的区别。生产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多不是直接统一的,其对象是外部自然界,直接目的是获取人类生存资源;而运动训练实践的主体和客体都属于人自身、统一于自身,其对象是人从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体的身心变化过程,直接目的是通过改变人自身获取运动比赛成绩。因此,运动员既是认识和实践的承担者,也是改造的承受者,是主客体统一于一身,运动员是运动训练的直接承担者,成果的直接展示者,教和练要围绕运动员成才展开。

个性是一个人所特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个性典型特征的表现,并受具体的时代、社会特征所制约。可以说,有个性的是社会的产物,也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4]。针对运动训练来讲是基于教练员与运动员个性及其关系,体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并表现出所属的时代的、社会的某些本质特征。教练员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还要在运动员个性发展上发挥作用[15]。

训练个性是运动训练的实施者,在自身个性主导下,形成的不同运动项目训练中的个体或群体的个性训练特征。这其中教练员与运动员个性及其两者的相互作用最为重要,并受运动队人文环境的重要影响。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和比赛的需要,要特别突出对训练主体即运动员的认识。教练员和运动训练管理者首先要了解运动员行为规律的特殊性;动态把握运动员的现实情况,从生物、心理、社会全面认识与把握,影响运动员训练绩效的因素,进而预测其发展并采取有效对策。科学认识运动员的条件与能力,科学控制训练过程,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选择个性化的训练方法与手段。个性化训练主要是由运动员与教练员的个性特点与能力水平及其二者相互关系共同构成的训练方式方法[16]。这个定义不同于过去有关“个体化”训练只注重运动员个体特点,忽略教练员执教风格的论述,而是充分肯定了教练员在个性化训练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训练实施的影响作用[17]。

3 运动训练实践的实质与途径

理论要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挥威力,就必须转化为对具体实践对象的认识。具体认识是理论(系统化的理性认识)与具体实践活动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相统一的认识。它是对具体实践对象的认识,是从它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的认识,是为了把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形成可以指导实践的具体认识。运动训练实践需要理论指导,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现实可能有不少是经验性训练,科学化训练的最根本的首先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训练。

3.1 构建科学的训练观念

训练的第一步是构建训练观念,这是建立一个成功的训练计划的基石,是教练员执教生涯的导航灯(最终也是运动员的)。训练观念应当体现在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上,要不惜一切的时间去构建,这也许是我们为运动员提供一个明确方向的最重要的事情。在训练观念中,必须铭记,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及其领域是不断变化的,这给我们带来机遇和挑战。要大胆地尝试训练中的创新和变革,创造新的机遇。

科学的运动训练是在正确的运动训练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理论的科学性越强,训练的效果就越好,否则就适得其反。运动训练理论指导实践,是一种在形成对运动训练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为直接指导和支配人们运动训练实践活动而产生的观念。

训练观念是运动训练的实践者、参与者和管理者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根据运动项目规律与训练活动规律,组织实施训练和比赛活动的一种思想,它对具体的训练和比赛行为具有直接支配作用。作为具体项目的过程就是:认识和把握项目规律与训练规律并结合实施者的情感意识因素→构建训练观念→进入专项实践行为。那么我们在进行分析运动训练实践中的这一过程时,所遵循的逻辑方法和推理过程就是只有对运动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才可能产生科学的训练观念;只有有了科学的训练观念,才可能正确、有效地实施运动训练,从而取得优异的训练成绩。

一个项目训练方向的终级是这个项目的核心竞技能力,一名(群)队员训练方针的终级是这名(群)队员的训练个性特征。训练方向与训练方针即实现确立训练核心与优化训练行为是辨证统一的,训练方向是行为归宿就像“灯塔”,训练方针是行为指南就像“罗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训练的实施者、参与者及其相关科学家要不断认识与把握项目规律与训练规律,并倾注着训练经验体会、情感意志,团结协作,系统地实现训练目标。

随着现代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教练员、运动员所希冀于理论工作者的,已不仅是告诉他们“做什么”,而更主要地是从“怎么做”的角度给他们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意见[18]。理论工作者和资深教练员都应在今后的研究和工作中,重视和研究可操作性的“训练观念”,以发挥运动训练理论指导实践的应有意义。

训练观念作为一种理想的力量和理想的意图,仍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训练主体本身要求它不能停留在这一界限内,它需要转化为一种物质的力量,这就是主体的实践力量,这正是理论指导实践的根本归宿。运动训练观念不等于训练实践活动,观念化的统一也不等于实在化的统一,训练观念还必须进一步现实化。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思想根本不能实践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9]。“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也就是人使用自己的实践力量,即客观现实的实践活动过程,并通过实践活动过程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得以对象化和现实化。从训练观念到训练活动的过渡和形成,意味着理性认识真正地实现了对运动训练实践的第二次飞跃。

应当看到,训练观念的制作者和实践行为的实施者未必是同一主体,这是由制定者的思想转化、内化到实施者的思想和能力中去的过程,通常要借助于教育、学习、培训或其他中间环节(如会议、书刊)得以过渡。由于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受到特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所以训练观念与训练活动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改造的关系,训练观念影响、制约着实践行为的方向和结果,实践行为对训练观念和理性认识有修正、补充、完善和检验的作用。训练观念是否正确或科学,一是看观念与观念指导下的训练成果相比较,是否相符合;二是看它是否达到了一定的社会效益的最佳化[20]。

3.2 具体训练具体施行

具体训练具体施行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上就是全面地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这不仅是理解和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唯物辩证法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在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时,必须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即具体地分析事物的具体矛盾,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所以,列宁同志把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即具体地分析事物的具体矛盾,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邓小平也曾明确指出[21]:“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即坚持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体地分析具体的事物、具体的情况。列宁指出[22]:“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如此等等”。人体是复杂的,运动训练是复杂的,这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抓住专项本质特征、抓住训练活动规律的普遍性、共性,以及具体队员个体特点等特殊性、个性,进行针对性和富有成效的分析。

项目规律是运动项目的客观规律,训练规律是训练主体的活动规律,包含着训练主体的情感意识因素,也具有客观性[23]。同时,项目规律也受训练主体的影响与制约,训练主体对项目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程度直接影响与制约着训练行为的科学与层次。项目规律是训练的方向,是确立训练核心,解决“练什么”的方向性问题;训练规律是训练方针,是优化训练行为,解决“怎么练”的针对性问题。就训练活动而言,运动员的成长途径是群体训练与个体训练、长期训练与阶段训练的辨证统一。

要注重“训练直觉”及其“训练预见”的研究与培养。运动训练工作有赖于感觉判断,科学技术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运动训练工作是介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一种创新性工作,存在着量化分析与直觉判断的矛盾,不可能做到完全地精确计量。也许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这似是而非的把握之中,这种把握恰恰是最需要体现智慧和悟性。

体育竞赛是比谁实现最优成绩的进步快,而时间是有限的;人体能力与能源供应是有限的,需要达到最优的节省化与有效利用等,所以,一切实现与表现“竞技能力”都要从是否为比赛所需来考虑。“竞技能力”的实现与表现具有明确的专项指向,只有这样方能最快的挖掘运动员潜力与最佳的表现专项“竞技能力”。“竞技能力”的实现与表现,既不是想当然,也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现实条件,一切脱离规律与现实的东西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竞技能力”的形成与表现,受多种方法论原理与基本规律的制约,即既有方法论层次上对立统一及其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改变;也有生物学,心理学中生物适应、超代偿,节律周期,个性发展等变化。在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形成中,都是通过其次级、再次级…的竞技能力形成的决定因素,整合转化与逐步递进而形成的。整合转化与逐步优化递进,并不一厢情愿的是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不遵循规律、脱离现实可能、过度或带有破坏性训练等,都可能走向问题的反面。不同梯级的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在相辅相成中转化与递进式发展,是我们所追求的。因此,需要明确提出与坚持“择优”的思想与方法。“择优”思想与方法的基本原则与实现途径,就是在竞技体育的选材、训练、参赛中,突出不间断的“择优”思想,达到“优中选优、优中强优、优中展优”。

因此,运动训练的“不断择优原则”是竞技体育的基本原则[24],是普遍性的原则,涉及了选材、训练和参赛的全过程。其基本内容主要有:“优中选优、优中强优、优中展优”。这一原则是鲜活、生动、现实的,是全程、多元、不断的,是全面、动态、发展的,特别是随着运动员的不同水平阶段而具有新的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投入而有新的方法、随着理论认识与实践探索的深入而有新的内涵。

3.2.1 整体训练与部分训练和群体训练与个体训练的统一

在整体训练与部分训练和群体训练与个体训练的现实中,在发展竞技能力方面,注重分解训练而对整体性竞技能力突出不够;而在群体训练与个体训练中,不仅个体训练不够,群体训练同样也不到位。而要实现整体训练与部分训练和群体训练与个体训练的统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运动训练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竞技能力各个方面训练的合理结构、不同阶段训练重点的安排,需要科学的多年训练计划的指导。

“竞技能力”这一概念是中国创建的,它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25-26]。

竞技能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在:(1)竞技能力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智能、心理、战术、技术和体能,是一个有机整体;(2)竞技能力训练安排的整体性,身体素质、一般能力和专项能力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发展,不同时期可有不同侧重与比例;(3)竞技能力应激获得的整体性,表现在运动负荷应激(包括负荷量与强度,身体与心理刺激的整体性)与训练负荷的累积效应(非单因素、单效应的)。

群体训练是针对运动员群体而言的。群体是指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由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组合体。群体并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几个人偶然坐在火车上的邻近的座位上,几十个人在海滨游泳戏水,都不能称为群体。群体作为一种由人组成的有机组合体,它时时刻刻都对个体和组织发生着影响,并由此体现出自身的特征,其本质特征表现为:成员们的目标共同性、群体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性和群体的有机组合性。就群体本身而言,它是一个多维的综合体,不同维度的不同结合,就使不同的群体带有各自的特色,而决定群体特色的维度,主要有:年龄维度、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和专业维度。群体的高级形式——集体,目前多称为团队。个体训练是指针对单个具体运动员的情况而实施的训练。个体训练主要涉及不同的个体情况、运动项目,训练阶段,任务目标等具体情况。要对个体运动员实施训练,就要了解有哪些因素影响、支配着个体行为。就主要方面来说,个体行为是建立在个人生活背景、能力、性格、经验等方面的基础之上的[27]。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必须严格按照每名运动员所独具的身体能力、潜质、特征以及从事的专项等各方面特点,设计出适合每名运动员特点的个体化方案。也就是说,整个训练过程必须依据该运动员的特点进行安排,使之得到最大的发展。

教练员惟有在认真分析每一名运动员训练的不同方面的基础上。精心地制定出最适合个体发展的训练计划,才能使该运动员得到最佳的发展,才能发掘出该运动员的最大潜能。

3.2.2 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和长期训练与阶段训练的统一

能力可分为一般的能力和特殊的能力。竞技能力包括一般竞技能力和专项竞技能力。一般竞技能力对应于目前习惯性叫的“一般能力”;专项竞技能力对应于目前习惯性叫的“专项能力”。专项能力是指运动员在特定专项领域所具备的竞技能力,是提高专项训练水平和专项运动成绩所必须具备的最直接的竞技能力。由此可见,专项能力是指与运动员专项运动紧密相关、能直接促进专项成绩提高的一种特殊能力[28]。

所谓的一般能力和专项能力都是相对的,具体的,都是针对某个专项而言的。训练中不存在绝对的、广泛的、统一的,一般能力和专项能力。一般竞技能力与专项竞技能力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内在的一般竞技能力与外在的一般训练方法,和内在的专项竞技能力与外在的专项训练方法是相统一的。运动训练的过程是不同队员、不同水平、不同阶段的一般能力与专项能力发展的适当比例安排的过程。

运动训练安排涉及多年、年度、周、课。长期训练与阶段训练是一个时间上的相对概念,长期与阶段是系统的、统一的,其训练内容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实际训练中,教练员一般把年度中区分为1-3个大周期,大周期一般涉及准备、比赛与调整三个阶段。

3.3 实施由训练学及其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组成的多维训练监控

运动训练监控是由测量、评价与控制三个过程所构成的,测量、评价与控制是运动训练监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个环节,三者都对运动训练监控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测量客观、准确,评价科学、合理,才能实现对训练活动的有效控制,三者之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运动训练监控活动的成败。训练监控郑晓鸿教授定义为[28]:运动训练过程中,通过记录、测量、测试等手段获取运动训练的反馈信息,以此评价运动训练安排与运动员现实状态的关系,进而对训练计划进行调整、修改,从而控制训练过程的活动。关于这方面内容,研究者与发表的论文都较多,本文不多论述。

4 结语

本文提出并研究了运动项目规律与训练活动规律及其训练实践的体系与实质,从而为健全运动训练理论,科学指导实践建立方法基础与发展途径。其中,运动项目规律是训练方向就像“灯塔”,是确立训练核心,解决“练什么”的方向性问题;训练活动规律是训练方针就像“罗盘”,是优化训练行为,解决“怎么练”的针对性问题。运动训练是具体训练具体施行的过程,需要建立在理性与感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具体认识基础之上,形成科学的训练观念,并进入实践行为,从而运动员产生应激适应,形成竞技能力,期间伴随着多学科的训练监控。

[1]袁伟民.体育科学词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419.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1.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8.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04,206.

[5].邓运龙,著,肖天(序).运动训练的思维与设计[M].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7:1.

[6]肖天.网球的探索 有益的启示[J].体育工作情况,2008(23):1-9.

[7]肖天.从学贯中西的视角认识把握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4):433-436.

[8]肖天.要重视训练学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作用[J].体育工作情况,2006,10:2-7.

[9]中国运动训练学专业委员会编.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25.

[10]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6,320-323,336.

[1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47.

[12]邓运龙.主导竞技能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2):5-11.

[13]邓运龙.认识与发展核心竞技能力[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3):1-4.

[14]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吴贻刚.论构建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教练员学”课程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8(1):13.

[16]邓运龙.个案运动训练理论引论[J].中国体育科技.2006,22(5):44-48,111.

[17]温玉红.高水平游泳训练的个性化需求与组织方略[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8]刘建和.关于训练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体育科学,1991,11(5):37-41.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52.

[20]范晓丽.谈理性认识从实践观念转变到实践行为的三个基本问题[J].德州师专学报,1997,13(3):17.

[2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8.

[22]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8.

[23]邓运龙.竞技体育训练原则与训练规律的基本关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4):12-14.

[24]邓运龙.竞技能力开发的“择优”思想与方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8):28-33-,50.

[25]田麦久.试论竞技能力决定因素之分析[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4,7(2):1-4.

[26]王清.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诊断和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6.

[27]张建华.我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2):24-29.

[28]郑晓鸿.运动训练监控释义及其目的意义与内容的理论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5):39-41.

猜你喜欢

竞技规律运动员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巧解规律
花与竞技少女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