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东湾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2013-02-15高音刘明勇汤勇李九奇邢彬彬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辽东湾水质标准渔业资源

高音,刘明勇,汤勇,李九奇,邢彬彬

(1.大连海洋大学 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116023;2.东港渔政站,辽宁 东港118300;3.大连海洋大学 辽宁省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大连海洋大学 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辽宁 大连116023)

辽东湾位于渤海北部海域,面积约1 万km2,周边环绕着辽宁省5 市13 个县(市区),有辽河、双台子河、大凌河、小凌河等7 条河流流入,使该海域的海洋生物有着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渔业资源比较丰富,是中国著名的渔场之一,以出产黄鱼、刀鱼、对虾和海蛰等海产品而著称,但近年来随着海洋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再加上过度捕捞,许多经济鱼类几乎消失。国内一些专家曾对辽东湾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分别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但没有从这两方面综合讨论。本研究中,作者对辽东湾海域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辽东湾海洋生态环境、渔业资源储量及其动态变化规律,进而为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海域

于2007年8月16日、2007年9月20日、2007年11月5日和2008年3月21日分别对辽东湾西部海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了4次调查,调查站位共10 个,见表1;于2010年10月,对辽东湾海域的渔业资源进行调查,图1 中红色区域为本次资源调查的站位,共14 个。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按照《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4-2007、GB17378.7-2007)、《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及《海水增养殖区监测技术规程》对辽东湾海域进行监测,包括水温、水深、pH 值、浊度、叶绿素a、溶解氧、盐度、氧化还原电位等水环境指标。渔业资源的调查采用底拖网,拖网规格为25 m×22 m×10 m,网目为0.08 m。每站拖网10 ~30 min,拖网速度为2.5 ~3.2 kn。现场采样后立即进行主要种类的分类和计数,少数不确定样品带至实验室进行鉴定。同时,对少量重要经济种类,在现场计数和称重后加冰保存,在实验室内进行常规生物学测定和分析。

1.2.2 评价分析

1)海水水质。根据《渔业水质标准》(GB3907-1997)和《海水水质标准》(GB11607-1989)对定时监测的海水水质数据进行分析。

2)渔业资源。对辽东湾渔业资源数据,采用面积法计算各渔业生物的密度(包括个体数生态密度和生物量生态密度),描述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以相对重要性指数(IRI)[1-3]确定群落优势种,其计算公式为

表1 海水水质调查站位Tab.1 Survey stations of seawater quality

图1 渔业资源调查站位分布图Fig.1 Survey stations of fishery resouces

式中:N 为某一种类的尾数占总尾数的百分比;W为某一种类的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F 为某一种类出现的站位数占调查总站位数的百分比。

根据IRI 的值,选取IRI>1 000 的种类为优势种,10<IRI<1 000 的种类为普通种,1<IRI<10 的种类为次要种,IRI<1 的种类为少见种[4-6]。

2 结果与分析

2.1 辽东湾生态环境

对各站位的取样数据进行分析,得出10 个调查站位表层与底层海水的平均水温、盐度、溶解氧、pH 值等指标在一年中的变化趋势。

1)水温和水深。从图2可见:在观测期内,各站位海水的平均温度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第1次调查时的8 号站位(26.49 ℃),最小值出现在第4次调查时的6 号站位(5.25℃);1、2、3 号站位海水的平均水深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余站位海水的平均水深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第3次调查时10 号站位(11.809 m),最小值出现在第1次调查时的10 号站位(4.416 m)。

2)pH和浊度。从图2可见:在观测期内,各站位海水的平均pH 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中最大值出现在第4次调查时的9 号站位(8.50),最小值出现在第2次调查时的1 号站位(6.02);各站位海水的平均浊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除5 号和6 号站外),最大值出现在第4次调查时的6 号站位(17.5 NTU),最小值出现在第4次调查时的8 号站位(3.2 NTU)。

3)叶绿素a和DO。从图2可见:在观测期内,各站位海水的平均叶绿素a 含量总体上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除3 号站位外),其中最大值出现在第4次调查时的9、10 号站位(3.60 μg/L),最小值出现在第2次调查时的4 号站位(0.84 μg/L);各站位海水的平均DO 含量总体上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除1 号站位外),其中最大值出现在第3次调查时的3 号站位(2.89 mg/L);最小值出现在第4次调查时的10 号站位(1.60 mg/L)。

4)盐度和氧化还原电位(ORP)。从图2可见:在观测期内,各站位海水的平均盐度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除1 号和4 号站位外),最大值出现在第3次调查时的7 号站位(33.7),最小值出现在第4次调查时的4 号站位(32.1);各站位海水的平均ORP 随季节变化不大,其中最大值出现在第1次调查时的9 号站位(82 mV),最小值出现在第3次调查时的8 号站位(55 mV)。

通过对辽东湾西部海域的水质调查及数据分析,并依据海水水质标准和渔业水质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辽东湾西部海域的化学耗氧量符合国家一类水质标准,pH、活性磷酸盐等基本符合国家二类水质标准,溶解氧符合国家四类水质标准。

2.2 辽东湾渔业资源

1)生物种类组成。本次调查共捕获生物42种,共计10 409 尾(110 696.00 g),平均个体质量为10.63 g。其中鱼类17种,隶属于1 纲6 目13科,鲈形目6 科10种,鮋形目3 科3种,鲽形目1科1种,鳐形目1 科1种,鮟鱇目1 科1种,鲀形目1 科1种。共捕获无脊椎动物25种,其中甲壳类10种,隶属于1 纲1 目8 科;软体类10种,隶属于3 纲5 目5 科;棘皮类4种;腔肠类1种。

2)生物优势种和生态优势度。从表2可见:秋季辽东湾鱼类生物群落的优势种分别为六丝矛尾鰕虎鱼、斑尾复鰕虎鱼和窄体舌鳎,其栖息密度(Number of ecological density,NED)分别为1.675 1、0.458 1、0.158 5千尾/km2,占捕获鱼总数的68.86%、18.83%、6.51%,生物量密度(Biomass of ecological density,BED)分别为21.782 9、18.639 6、2.867 1 kg/km2,占捕获鱼总质量的44.62%、38.30%、5.87%;普通种有6种,分别为黄鮟鱇、钟馗鰕虎鱼、鲬、小黄鱼、玉筋鱼和小头栉孔暇虎鱼,6种鱼合计占捕获鱼总数和总质量的4.86%和10.26%。

图2 各站位海水平均温度、水深、pH、浊度、叶绿素a、DO、盐度和ORP 随调查次数的变化Fig.2 The changes in average water temperature,depth,pH,turbidity,chlorophyll a,DO,salinity and ORP on the different stations during the survey

表2 秋季辽东湾鱼类群落种类调查结果Tab.2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fish community in Liaodong Bay in autumn

从表3可见:秋季辽东湾无脊椎动物的优势种为口虾蛄、海星和葛氏长臂虾,其NED 分别为2.572 6、5.379 6、2.514 0 千尾/km2,占捕获无脊椎动物总数的10.59%、22.15%、10.35%,其BED 分别为42.589 7、16.421 7、4.190 8 kg/km2,占捕获无脊椎动物总质量的21.71%、8.37%、2.14%;普通种有15种,分别为哈氏刻肋海胆、脉红螺、扁玉螺、多形核螺、白虾、金刚螺、沙蛰、日本鼓虾、海兔、日本蟳、多棘海盘车、长蛸、短蛸、三疣梭子蟹和日本关公蟹,15种鱼合计占捕获无脊椎动物总数和总质量的56.05%和66.23%。

表3 秋季辽东湾无脊椎动物种类调查结果Tab.3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invertebrates in Liaodong Bay in autumn

3)渔业资源分布。以NED和BED 为渔业资源量的衡量标准[7-9],对辽东湾渔业资源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从图3可见:总BED 较高的站位有12、13、7、8 号,分别为482.65、430.50、415.50、314.32 kg/km2,分别占调查区域总BED的23.42%、20.89%、20.16%和15.25%,合计为79.72%,其他站位之和仅占20.28%;低于10 kg/km2的站位有3、21 号,仅占总 BED 的5.43%。因此,秋季总BED 较高的海域多位于东西部近岸水域,远岸水域相对较少。

鱼类BED 仅占总BED 的20.48%,鱼类BED超过7.27 kg/km2的站位有2、11、12、13 号,最高BED 站位为12 号(14.72 kg/km2),最低BED站位为22 号(1.00 kg/km2)。无脊椎动物BED 占总BED 的79.52%,最高BED 站位为12 号(368.79 kg/km2),最低BED 站位为22 号(4.45 kg/km2)。

秋季总NED 分布很不均匀,部分近岸水域高于远岸水域,数量相差悬殊。总NED 较高的站位有7、8 号,分别为118.05、44.24 千尾/km2,总NED 最低的站位为21 号,仅为1.75 千尾/km2。

鱼类NED 仅占总NED 的9.10%,鱼类NED最高的站位有13 号(41.95 千尾/km2);NED 较低的站位有8、21、22 号,分别为1.07、0.91、0.75千尾/km2。无脊椎动物NED 占总NED 的90.90%,无脊椎动物NED 较高的站位有7、8、13 号,分别为76.10、39.57、30.74 千尾/km2;NED 较低的站位有17、20 号,分别为0.08、1.00 千尾/km2。

本次调查中,优势种资源有六丝矛尾鰕虎鱼、斑尾复鰕虎鱼、窄体舌鳎、口虾蛄、海星和葛氏长臂虾。六丝矛尾鰕虎鱼在调查区域内全区分布,其BED 高值区分布在近岸河口水域中,11、12、13号站位的BED 超过10 kg/km2;22 号站位BED 最低,仅为0.64 kg/km2;其NED 的高值区分布与BED相似,13号站位的NED最高,为1.59千尾/km2,22站位的NED最低,仅 为0.06千尾/km2。口虾蛄在各调查区都有分布,以2号站位的BED 为最高(230.38 kg/km2),3 号站位的BED 最低(1.33 kg/km2);口虾蛄的NED 分布趋势与BED 相近,高值区仍在2 号站位,为5.53 千尾/km2,最低NED 站位为12 号,仅为0.85 千尾/km2。

图3 总资源、鱼类、无脊椎动物生物量密度和栖息密度的分布Fig.3 The profiles of biomass density and inhabitting density of total resources,fish,and invertebrates

3 讨论

在辽东湾海域进行的拖网作业中,共捕获生物42种,其中鱼类17种,无脊椎动物25种,优势种为六丝矛尾鰕虎鱼、斑尾复鰕虎鱼、窄体舌鳎、口虾蛄、海星和葛氏长臂虾,该海域鱼类资源是以多种类为特征,缺乏对资源量起绝对控制作用的大宗优势品种,鱼类总量比较少,目前,已没有一种底层鱼类能在辽东湾渔场中形成明显的渔汛。对比2006年赵振良等[10]对辽东湾渔业资源的调查结果,渔获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减少,其中鱼类少了银鲳、鳀、叫姑鱼、长鰭银鱼、斑鰶、带鱼、黄鲫、青鳞等,这可能是因为两次调查所使用的捕捞网具有所不同,赵振良等使用的是架子网,本调查中使用的是拖网,因此捕获物稍有不同,同时也说明近几年来鱼类资源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在减少。但从本次调查的海洋环境数据看,除溶解氧外,该海域的水质指标符合二类水质标准,说明水域环境对海洋生物的生长没有太多的负面影响,而且近岸水域的渔获量较远岸水域的渔获量多,这只能说明海洋生物的食物链不合理和捕捞过度。鱼类的生长繁殖需要有充足的食物来保障,辽东湾总渔获量的变化是与该海域毛虾资源的剧烈变化相关联的。林振涛[11]在20世纪50—70年代对辽东湾渔业资源的调查显示:毛虾的捕获量曾占总捕获量的65.9%,而2006年赵振良等[10]调查的数据中,毛虾的捕获量只占总捕获量的41.8%(本次调查中因使用拖网,没有捕获到毛虾),说明毛虾的数量在逐年减少,因此,恢复辽东湾毛虾资源,将是恢复辽东湾各种鱼虾类资源的重要基础。此外,过度捕捞给渔业资源也带来直接威胁,虽然中国政府已出台了许多措施加以限制,但针对目前的渔业资源情况,还需制定一些更为具体的措施,从根本上进行治理,否则很可能会导致辽东湾甚至整个渤海水域资源的不可恢复性破坏。

鉴于辽东湾目前的情况,除了进一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营造适合海洋生物产卵、繁育、索饵、生长的良好场所外,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沿岸污水排入的管理措施。限制工业污水排放及港口建设、石油开发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损害,以达到逐步恢复渔业资源的目的。

2)合理进行放流增殖。如果没有食物链作保证,放流再多,成活率也不会高。为此,首先要恢复毛虾资源,然后再选择传统性品种(黄鱼、梭子蟹和对虾等)进行放流增殖,以保证渔业资源得以快速恢复。

3)进一步制定限制过度捕捞的具体措施。渔业捕捞是海洋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只有降低渔业捕捞强度,坚决杜绝过度捕捞,才能使渔业资源得以恢复。

4)规范作业网具。按国家颁布的《渤海区渔业资源繁殖保护规定》要求统一流刺网网目,取缔一些严重损坏渔业资源的定置网具。

[1]程济生.黄渤海近岸水域生态环境与生物群体[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244.

[2]刘修泽,李轶平,付杰,等.长兴岛周边海域夏季渔业资源现状初步调查[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1,26(6):565-568.

[3]俞存根,陈全震,陈小庆,等.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虾蛄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1,26(2):153-156.

[4]陈卫东,胡芬.用实际种群分析法评估东海鲐鱼现存资源量[J].水产学报,1998,22(4):334-339.

[5]Margalef R.Perspectives in ecological theory[M].Chicago:Univ Chicago Press,1968:111.

[6]Haedrich R L,Haedrich S O.A seasonal servey of the fishes in the Mystic River,a polluted estuary in Downtown Boston[J].Mass Estu Coas Mar Sci,1974(2):59-73.

[7]程济生.东、黄海冬季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J].海洋水产研究,2000,21(3):1-7.

[8]金显仕.莱州湾的鱼类资源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J].生物多样性,2000,8(1):65-72.

[9]金显仕.渤海1982-1983、1992-1993年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变化[J].中国水产科学,1996,3(3):31-47.

[10]赵振良,孙桂清,郭金龙,等.2006年渤海湾近岸渔业资源调查与分析[J].河北渔业,2008(3):31-34.

[11]林振涛.关于辽东湾渔业资源恢复与合理利用的初步探讨[EB/OL].[2012-03-01].http://www.cqvip.com.

猜你喜欢

辽东湾水质标准渔业资源
沅江怀化段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措施
美国水质标准制定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东海渔业资源重建的智慧技术思考
中韩渔业资源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在青岛举行
简述鱇浪白鱼渔业资源相关研究成果、问题与建议
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措施
辽东湾网采浮游植物名录
天然气分输站规划选址可行性论证初探——以盘锦辽东湾新区荣兴分输站为例
辽东湾西部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分布与污染评价
辽东湾坳陷南部旅大10-2构造区源盖动态耦合关系定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