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裴斯泰洛奇的初步道德教育

2013-02-15高雪飞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道德感道德行为道德教育

高雪飞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奇(1746-1827)是瑞士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为之做出很大贡献。裴斯泰洛奇五岁时,父亲去世,从此在母亲和一个女仆人的爱下成长,裴斯泰洛奇深受这两位善良女人的影响。他说:“我除了对我国人民的满腔热忱和爱以外,没有其他力量。”[1,p208]这种“裴斯泰洛奇精神”为他之后教育事业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以爱的形式展开,认为“教育的主要原则是爱”,爱的教育是其教育实践的主线。在斯坦兹孤儿院和布格多夫学校,他始终以一种慈父般的爱,感化教育每一个学生。

一、裴氏初步道德教育的界定

裴斯泰洛奇认为,“真正的德性的内核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也就是内在的本性的情感”[2,p16]。道德起源于人的善良的意志,因此,需要锻炼儿童善良的意志,这种意志是在爱的教育下用心来形成的。他把对上帝的崇敬和爱归为道德的基本能力,这种基本能力到达一定程度后,才能成为承受更高能力的基础。裴氏儿童初步道德教育思想归结为两方面:“道德和葛笃德信仰宗教的基础一方面是爱、信任和感激的感情,每一个婴儿和母亲处于健康关系,由于母亲满足了他的各种需要,就会产生这种爱、信任和感激来报答母爱。另一方面,道德和葛笃德信仰宗教的基础是忍耐和顺从,这些能力是在母亲的正确的身教影响下发展起来。”[3,p336]

二、裴氏初步道德教育的三阶段

裴斯泰洛奇认为:“初步的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包含着三个显著的部分:儿童的道德感必须首先从他们富有生气和纯洁的情感所引起;然后他们必须练习自我控制,并教导他们关心一切公正和善良的东西;最后,他们必须通过思考和比较,自己形成关于他们的地位和环境所应有的道德权利和义务的正确的观念。”[1,p202]根据裴氏对初步道德教育的阐述,不难看出初步道德教育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引起道德感、自我控制的练习及道德行为的训练、对道德权利和义务的正确认识。笔者结合裴氏名著《林哈德与葛笃德》中葛笃德培养子女初步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场景,对初步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进行论述。

1.引起道德感

裴氏认为,初步道德教育的第一个阶段是唤起道德情感,通过母亲的爱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对于每个孩子,他们的内心都是善良的,在得到他人的帮助和关心时,他们也会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别人。“然而这种愿望不是通过言辞在他那里产生的,而是通过感情和由于教育者的亲切关怀而在他身上鼓舞起来的力量产生的”[3,p314],并且“纯感情来培训一种道德情感”[3,p323],纯感情是在最亲近人之间产生的情感。母亲的爱则被认为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要素。母亲通过哺育、抚养孩子和满足孩子日常生活的需要来建立亲子之间健康的关系。母亲及时给予孩子帮助,让孩子时刻感觉到愉快,此时母亲的爱就会使孩子认识到爱,从而在自己内心埋下爱的种子,并且感激母亲。“道德情感的发展过程是以母爱为起点而爱家庭其他成员,爱邻居,爱一切人,爱人类,爱上帝。”[4,p394]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中,葛笃德用自己一言一行把爱传达给孩子,满足孩子心理上、生活上的需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与孩子亲密接触,将爱、信任、感激的品德传达给孩子,并让它们在孩子心中萌芽。当尼可拉犯错误而感到内疚时,要求葛笃德吻自己,葛笃德毫不犹豫地抱住儿子亲吻:“我心爱的尼可拉,你以后做事可要多注意啊!”[5,p114]在生活中,葛笃德常常做祈祷,帮助别人,对人友好,对他人的爱以及对上帝的感激影响到孩子,在孩子心中打下烙印。“孩子们,要感谢上帝……要是我们现在的境况好了一点,孩子们,那就别忘记那许多像我们过去一样正在受苦的人。”[5,p114]

2.训练和养成道德行为

道德训练阶段,主要是通过训练孩子服从,并教导他们关心周围公正和善良的事,来实现这一阶段的目标。裴氏认为“把训练自我克制同培养感情结合在一起,以便使这些感情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并成为一种生活态度”[3,p321]。在训练阶段,感情要体现为一种生活态度,即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并使情感体现为一种良好的纪律。以儿童的爱、感激和信任在儿童内心萌发为基础,再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在这一阶段,教育者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会深深印在孩子心中,对培养孩子的真心服从有很大意义。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中,葛笃德在生活中乐于助人,当邻居没有食物吃的时候,自己拿出用来维持自己家用的仅有的食物帮助邻居。此举动被她的孩子们看在眼里,不久大儿子能让出自己的晚餐给好朋友吃。葛笃德很好地抓住这一教育事例,借此来教育培养其他孩子道德行为的产生。她召集所有孩子,分给每个孩子一些小面包片,让孩子把自己手中的小面包片拿给自己认为需要它们的人,并且让孩子们记住自己送面包片的场景,特别是观察对方的回应。孩子们在母亲的指导下,把手中的面包片送给了需要的朋友们,并在归来后,一一讲述了自己道德行为实施过程中的动作、心理和语言,孩子们真正体会到自己内心的喜悦以及关爱他人的自豪感。孩子们的自我感悟会有效地促使更多的道德行为的实施。孩子们的道德行为在母亲的教导下初次实践。

3.形成正确道德权利和义务观念

这一阶段,是在有意识地表达道德概念。“让孩子谈论道德,通过这一活动发展道德生活中的合理概念。”[3,p308]此阶段的孩子已经具有对道德的感悟和具有道德行为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对他们所处的法律和道德环境进行思考和比较,谈谈自己对道德问题的看法,从而培养对道德的理解力。在思考、谈论过程中,孩子已经能够明白自己所谈论的问题了。裴氏在孤儿院里,劝导儿童将对道德的理解与他们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向他们指出“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3,p324],让儿童去比较、思考和议论。相反,“真理如果没有一个这样真实的背景,那他在多数情况下,对孩子们来说,就像是一个不合适的令人讨厌的玩具”[3,p326]。让儿童关心公正、善良的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与他人的比较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中,葛笃德用食物培养孩子道德品质,在道德行为实施过程中,葛笃德要求孩子特别记住对方的回应,这正是为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做铺垫。葛笃德等孩子们都回来后,让孩子们聚在一起,说说自己的感受,如何把面包给对方、对方是如何回应的。当孩子们谈论自己送面包片的经历之后,引导孩子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进行评论比较,看看谁的方式既表达了自己的爱心,同时也没有伤害对方。然后葛笃德表扬最好的方式,让孩子们懂得如何更好地实施道德,并从内心认识道德这一概念。这样下来,孩子们对道德概念有了深刻的感悟,同时也知道如何更好地关心、帮助他人了。

三、对当前家长的启示

1.创建道德感产生的环境

外界环境影响道德感的产生。道德感是由别人或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相信的道德标准引起的。他人的善行会使儿童产生敬重感,内心充满羡慕感,并会模仿去实施善行,关心帮助他人。父母在儿童的道德感产生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要用自己的“爱”来感染儿童,用自己的言行来引起儿童的道德感。在引起儿童道德感过程中,首先父母要有热情,尽可能地给予孩子真诚的爱,满足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让孩子从内心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并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信任。其次父母对孩子不讲大道理,而是用事例来教育孩子,为孩子做出榜样或指明学习的榜样。如果希望看到什么样的孩子,那么家长自己就要去那样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各种道德情感传达给儿童,从而引起儿童对周围人情事物的道德感。美国儿童科学研究会成员约翰夫·海根曾说过:“如果你在社区做志愿工作,并带孩子一起去,那么他们自己就会那样做;如果你摔了一跤,并随口说了一句脏话,想一想当你的孩子摔跌时,他会说什么呢?”[6]

2.创建实践道德行为的机会

当儿童道德感引起后,父母要为儿童创设道德行为实施的机会,让儿童亲身实践,亲身体会在道德行为实施过程中的感受。训练孩子的亲身行动是道德养成的重要环节。父母训练子女道德行为时,要认识到对于儿童来说,道德行为必须是具体的,并且符合孩子实际能力,儿童的道德行为会得到很好的锻炼。正如葛笃德为子女创设的简单易行的机会,适合孩子的道德行为实际实施水平。同时也要抓好时机,针对发生在身边的事例,进行道德教育,并立刻为儿童创设同样的场景,让儿童亲身行动,并且是发自内心的愿意去行动。例如看到让座现象时,鼓励儿童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座。在此过程中父母应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孩子做善事,让孩子发自内心的愿意去做。

3.组织道德基础常识的讨论会

在产生道德感和训练道德行为的基础上,做出对道德概念的具体认识,让儿童认识真、善、美、丑、恶等词汇,并对道德行为进行正确的判断与评论。父母在孩子道德行为训练完成后,结合孩子的道德行为,及时与孩子讨论沟通。使孩子对道德基础常识有所认识,正确评价身边的事。儿童通过自己的实践经历以及对自己道德行为的认识,在内心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并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发生在身边的事情。除此之外也要让孩子分析自己的道德行为,与他人的行为作比较,明确最适当的道德执行方式,使自己和他人都能够得到心理或生理上的满足。

总之,在初步道德教育养成过程中,父母对儿童道德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父母在道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现在的核心家庭来说,父母要成为一起与孩子参加道德活动的伙伴,与孩子共同来执行同样的活动,并为孩子提供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与孩子共同谈论、比较道德行为实施的方式,从而找出更适合表达道德行为的方式。在今后的行为中,儿童则会选择最好的行为方式,独立地完成对他人的帮助,更深地体会关心他人的意义。这正与裴氏教育理念中“父亲的家——你是培养道德的学校”[4,p396]相一致。

[1]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02-208.

[2] 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16.

[3] 阿图尔·布律迈尔.伊德新,等译.裴斯泰洛奇选集(第一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308-336.

[4] 吴式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394-396.

[5] 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齐.北京编译社译.林哈德和葛笃德(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14.

[6] 凯伦斯·普林格.如何培养孩子成为有道德感的人[EB/OL].http://www.pep.com.cn/xgjy/xqjy/yejz/jzyf/jjgn/20100 8/t20100823_704705.htm,2004-08-05.

猜你喜欢

道德感道德行为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公德自在人心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外媒:研究证明狗和猴子跟人类一样有“道德感”!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正义的别样寻求:古代“母杀子”叙事中的悲情与道德
道德冷漠的原因分析及其矫治对策
远和近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