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实践——以温州鼓词为例

2013-02-15田明伟

图书馆学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瑞安曲艺温州

田明伟

(温州大学图书馆,浙江 温州 325035)

温州鼓词是在浙南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最大的曲艺形式,是温州地区民众喜闻乐见的说唱艺术之一,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又具有浙南曲艺传统的标志性文化地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两个身份。对它的传承与保护是政府和各级相关机构应有的职责;以保护传统文化为其基本职能、存在意义、可持续发展依据的温州地方高校图书馆理应成为温州鼓词的传承者与保护者。笔者结合温州大学图书馆传承保护温州鼓词的实例,对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进行了探讨。

1 温州鼓词的文化渊源与现状

1.1 文化渊源

温州鼓词发源于“鼓词之乡”——温州瑞安,故又称瑞安鼓词,俗称“唱词”、“门头敲”,是流传于温州地区属大鼓类的民间说唱艺术,是华东和浙江省民间曲艺的主要曲种之一。素有“浙北评弹,浙南鼓词”之美誉,是温州地区及浙南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艺术。鼓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文学形式角度看,它是和唐代变文一脉相承的,因为“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其具体形成时代,一说始于南宋。南宋时金兵入侵,朝廷南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随之南移。曲艺作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伴随民族的迁移而南下。陆游在其《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中有:“夕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农村演唱鼓词的盛况。有学者认为,诗中所指,即为北方南下之鼓词。瑞安地处浙南,经济繁荣,文人辈出,文化发达,又与我国对外贸易重要港口温州毗邻。宋室南迁后,温州成为南宋朝廷大后方,与外地交往也更为密切频繁,这为鼓词进入温州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作为浙南地区最大的曲种瑞安鼓词产生、发展于此时,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鼓词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清代赵钧的《过来语》。他从嘉庆丁卯年(1806)始撰《过来语》,其中说道:“嘉庆、道光年间,有白门松最善唱词,到处皆悬灯结彩,倾动一时。”从书中所载内容来分析,可以得出结论:①1806年前已有鼓词流传;②白门松是“倾动一时”的“最善唱词”者,可见当时“唱词”比较流行,鼓词艺术已见成熟。任何一个艺术门类,从其形成到成熟,都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但从嘉庆年间瑞安鼓词的兴盛,并且出了名艺人这一点来看,瑞安鼓词源于明代或明末清初之说是较为可靠的。这样,瑞安鼓词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1.2 发展现状

瑞安鼓词是使用瑞安方言的一种说唱艺术,演唱形式分“大词”和“平词”两种,以一人演唱为常见,但也存在双档、多档的演唱形式。主要伴奏乐器有扁鼓、三粒板(拍)牛筋琴、小抱月(梆)等。鼓词的内容大都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分其类别,大致有神话类、历史类、武侠类、世情类、公案类,其中以表现朝廷的忠奸斗争、社会上的颂善惩恶、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鼓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代言叙事相结合,行词流畅,音节谐和,长于抒情,善于叙事。其文体韵散相间,诗文合璧,主要包括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瑞安鼓词的唱腔、伴奏音乐是在不断借鉴、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始鼓词曲调平板单调,基本上是简单的吟哦式的上下句结构。后来,艺人们不断吸收民间小调、田歌等艺术形式来充实鼓词音乐,形成了各自不同唱腔的艺术流派,丰富和发展了鼓词艺术。

新中国成立至今,温州鼓词经历了从昌盛到寂寥,又从萧条到繁荣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到1966年,鼓词艺人地位较之前显著提高,温州各县陆续成立曲艺社,瑞安先后组织了曲艺改进会、曲艺协会、曲艺团等。“文革”开始后,鼓词命运跟其他曲艺艺术一样遭禁演,艺人被迫改行。第二阶段是从1978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打倒“四人帮”后,文艺界迎来了春天,温州鼓词演出繁荣,特别是由于瑞安党和政府部门的重视,成立了由政府所属的曲艺研究组及曲艺一队、曲艺二队。但是,由于现代社会文艺生活的多样性冲击,鼓词演出又转入低谷。近几年来温州鼓词演唱活动又逐渐频繁,1999年,瑞安的鼓词艺人在曲艺协会的牵头组织下,集资购下已几十年不做词场的原曲艺场,恢复了其鼓词演唱场所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困境和挑战。温州鼓词虽然得到当地政府和鼓词艺人的关注和保护,但前景依然令人担忧。一是从艺人员锐减,队伍青黄不接。以鼓词发源地瑞安为例,鼓词艺人数从1985年的197人减少到现在的120余人。尤其是牛筋琴弦的制作工艺面临失传,有“词娘”之称的《十二红》,作为温州鼓词平词的代表性曲目,演唱难度大,技术性强,已无人传唱。二是听众群日益老龄化、缩小化,导致词场萎缩。近几年来,近70%的词场改做他用,营业性词场从建国初的36家到现存的一家,且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失去了演出场所功能。三是温州鼓词作为一种曲艺表演艺术,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很多从业艺人仅仅将其当作一种谋生手段,很少从发展探索的角度来对待温州鼓词艺术,不利于鼓词的繁荣和流传。四是作者队伍出现断层,少有影响力的词本问世。尽管温州鼓词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遭遇现代化、全球化的挑战,但对它的保护与传承,却如一股暗流涌动不息。20世纪80年代,音像作品发行商张瑞星录制了80多个版本的温州鼓词磁带、88部温州鼓词VCD曲目;20世纪90年代,瑞安郑志强编写了《鼓词集》;2003年,瑞安市文化局组织编印了《瑞安鼓词史资料》;2004年,瑞安市成立了鼓词研究办公室;2005年,温州鼓词列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接着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温州大学图书馆传承保护温州鼓词的独特优势

2.1 地方文化资源的汇集地

任何一种曲艺艺术都具有地域属性,地域性特征是其艺术个性和民族性的具体体现,其发展也得力于地域特色传统文化。温州鼓词作为温州地区的民间艺术和文化遗产,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温州区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和独特个性,也反映了温州人的文化创造性和文化多样性。温州鼓词包括了温州地区的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也包括了温州人的礼仪节庆、音乐创作、工艺技术和宗教信仰等丰富内涵,洋溢着浓郁的地方色彩、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文化特征。在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民间工艺、社会习俗等方面都具有研究价值。作为地方文化代表的地方高校和地方文献汇聚地的高校图书馆对当地文化有着更深层的共鸣。每一种地方曲艺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形成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地语言文化的影响。温州鼓词在温州瑞安发展并最终定型,使其成为温州瑞安地方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它又呈现出典型的温州地方文化的特色。温州鼓词用温州方言说唱,以温州地区的瑞安话为准,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表演形式是说唱相间,唱腔音乐为板腔体,基本曲调为“吟调”,节奏整齐,朗朗上口,板式变化丰富。地方高校图书馆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对本地方言的了解是其他任何地方所不能比的,对以本地方言念白作唱的地方曲艺的研究更是占了先机,这对其保护地方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手段

图书馆学的相关知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规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护温州鼓词,可以利用温州地区高校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专家优势来指导高校图书馆对温州鼓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充分利用高校在知识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的合理化、科学化。温州大学图书馆相对于地方其他文献保障部门来说,具有更为完善的文献体系和先进的技术保障,能够对鼓词各类信息进行采集、加工、整理、归档、保护及宣传。

3 温州大学图书馆传承保护温州鼓词的具体措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高校图书馆这一文献保障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温州地方高校图书馆除了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文献支持和保障外,还肩负着参与保护和弘扬温州鼓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现阶段应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加强与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学者的联系,作为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文献保护的参与者,对温州鼓词进行全面普查、采集、归档、保护以及宣传。现结合温州大学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对温州鼓词的传承与保护进行探讨。

3.1 建设温州鼓词数据库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记忆部分的文献保存工作是图书馆的功能与优势。随着信息科学的迅猛发展,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已不仅仅停留在印刷型文献和影像资料的收藏和保护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要求地方高校图书馆把工作扩展到民间,温州大学图书馆通过对温州鼓词这一活态文化的普查、采集、归档,汲取其珍贵营养,使人们对温州鼓词文化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图书馆充分利用其对温州方言占有的语言优势,地方文化代表和地方文献汇聚地的文化优势,对各类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所具有的深厚功底和人力资源的专业优势,对温州及浙南地区鼓词词本、演出形式等数据进行普查、采集、归档。在此基础上,利用图书馆现代化数字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技术对收集到的温州鼓词资料进行资源整合、加工、整理和储存,并形成录音、影像、动画等电子文档上传到图书馆网页;同时开展网上导航服务,让读者利用现代化信息检索工具用最快捷的方式加强对温州鼓词艺术的了解,达到对鼓词边利用边传承保护的目的。目前温州大学图书馆已建成民俗学文献与温州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设置温州非物质文化专栏,详细介绍温州鼓词、瑞安东源木活字印刷术、魏敬先发绣艺术、瓯绣、乐清黄杨木雕、乐清细纹刻纸、温州拦街福、温州系列明信片之“温州民俗”。对温州地区非物质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保存保护现状进行详细阐述和跟踪。

3.2 传承与保护相结合

联合国《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解释为:“‘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可以和传承相结合的。温州鼓词艺术积累十分深厚,传统节目众多,题材涉及神话、历史、武侠、世情、公案等众多领域。所以其传承和保护也是多角度多层面的,而最为根本的就是曲目的传承与保护。许多脍炙人口的代表曲目,如《南游》、《封神》、《包公案》、《征东》、《征西》、《十二红》、《八美图》、《七侠五义》、《七剑十三侠》等,新编曲目《海英》、《铁道游击队》、《小二黑结婚》、《秋香爱社》等,在市民中广为传唱。温州大学是本地区人才汇集的地方,专业的学术队伍、深厚的学术功底、对本地区风俗人情的掌握、对地方文献的了解都使得它在文化传承保护中占领优势和先机。因此,温州大学图书馆可以与相关院系部门建立曲目传承保护团队,在听取艺术家宝贵经验、进行民间文化采风、吸取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传承和保护温州鼓词的文化艺术。

3.3 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并重

温州大学作为温州地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将具有温州地方特色的温州鼓词作为人文学院民俗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选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对温州地域特色文化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不久前,温州市戏曲艺术研究基地揭牌仪式暨温州市戏曲艺术研究工程座谈会在温州大学图书馆举行,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与温州大学正式达成协议,将依托市戏曲艺术研究基地这一平台,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培养若干温州戏曲艺术研究优秀人才,实施部分温州戏曲艺术研究课题、项目。根据双方达成的《温州戏曲艺术研究项目合作协议》,温州大学将筛选思想品德优良、热爱戏曲艺术研究,并以温州戏曲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本科生作为培养对象,选择从事温州戏曲艺术研究的校内外专家型导师负责教学和指导,以温州鼓词研究、南戏研究、瓯剧研究、永昆研究、温州戏曲史研究、温州当代戏剧研究、温州非遗文化项目研究等为专业研究方向,培养戏曲优秀人才,开展艺术研究项目。温州大学图书馆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平台,开设民俗特藏室,馆舍面积1000多平方米,包括温州鼓词在内的民俗类书籍资料4万多册,其中台湾出版物1万多册,初步形成了规模,能够满足在校师生及鼓词爱好者的学习和科研需要。2012年又完成了省高校十大特色馆藏建设民俗数据库,实现了网络资源的馆际利用。为配合鼓词保护及宣传工作,图书馆聘请相关专家举办了多场关于温州鼓词和温州地方文化的学术讲座,引导和增进青年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喜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认识,真正做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从年轻一代做起”。目前温州大学图书馆正在探索与当地政府合作,通过对温州鼓词发展现状的调查,制定保护方案,建立专门机构,通过政府资金扶持和民间赞助等方式发展鼓词文化传承人培养计划。

4 结语

作为保留民族历史记忆、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传承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地方高校图书馆拥有地方文化资源汇集地、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手段等方面的优势,是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努力发挥其优势,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繁荣和持续发展。

[1] 周超平.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579-580.

[2] 陈小萍.温州鼓词[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106.

[3] 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东瓯遗韵.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一)[G].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164.

[4]文化部外联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G].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2.

[5] 甘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高校图书馆的定位与措施[J].图书馆建设,2009(1).

[6] 佘志虹.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0).

[7]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128.

[8] 叶长海.传统戏曲的危机与转变[J].剧作家,2011(5):137.

[9] 富春雷.温州鼓词探微[J].四川戏剧,2008(2).

[10] 李慧.浙南文化背景中的温州鼓词[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猜你喜欢

瑞安曲艺温州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风筝
快乐农场
荡秋千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