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核心专业课程的开发与设置
2013-02-15罗利锦
罗利锦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240)
在首届全国高校报关人才技能大赛上,暴露出高职院校缺乏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缺乏与行业、企业“接轨”的核心专业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毋庸置疑,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行业发展对人才的应变与创新能力素质的要求,不断充实专业内涵(知识、能力、素质),把职业教育上升到“技术立国”的角度去认识。应该按照高职院校教育要求,尤其是可持续发展和应变岗位能力要求,来分析教改模式,重构课程设置,注重教材建设,构建专业模块课程体系,逐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特点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人才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组织教学的客观依据。因此,高职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反映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本质所在。
从教育实践看,在高职教育阶段,不仅有职业教育、技能教育,还有技术教育。高职办学模式主要以技术教育为主,以培养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实际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即以培养技术应用“高级桥梁式”职业人才为目标。
有关专家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等四类。其中,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工作;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与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工作;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规划、决策、设计等变换成物质形态。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而后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是技能型人才的进一步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正是为满足这种需要及时发展起来的,其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高职教育坚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的原则。职业能力涵盖了技术技能、理论知识、态度素质等从业需要的全部能力。职业能力不仅包括操作技能,还包括以操作技能为中心的各种能力,是从事一定岗位所具备的个体能力结构,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职业技术能力体现在熟练掌握本行业主流技术、先进技术和新技术等方面。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优点,讲求实用实效。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是一种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其核心要素是以职业岗位技能的专项性和操作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为目标。
三、高职院校核心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应突出行业系统课程的综合性和应用性。高职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最高形式,以行业、企业为背景,具有行业特点。但职业能力的内涵具有时空属性,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形态的变化和社会劳动组织形式的演变;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工具的变更。
高职院校课程的开发与决策,要把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化为高职的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应当突出从业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课程编制应以目标为中心来展开,力求具体化,要有针对性,要有明确的内涵。课程目标本身必须是合理的,能充分反映职业能力、岗位(群)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多方面需要。在广泛调查、全面分析、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设置的课程,应当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课程组织应不断地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综合发展。课程设计要突出专业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直接效用性,严格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具体地说,课程的设计要有多方参与,应根据客观需要及职业岗位要求研究制订专业发展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设定,便于学生真正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范例和应用方法。
四、高职院校核心专业课程的开发与设置
美国提出对秘书进行“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法国要求秘书要“成为不受学科的历史界限束缚的人”。诸多职业办学的经典观点启示我们应形成自己独特的专业办学理念,引领我们去构建自己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纵观职业教育成功范例,与行业、企业合作解决存在中的难题。遵循教学规律,以就业为导向,以建设核心专业课程为突破口,调整专业设置培训项目,积极开发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并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以培养各种高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的高职院校,应以国家劳动部门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为导向,考虑专业课程的设置目标。以学生未来可能从事职业活动有关的岗位和工作能力为核心确定专业教学内容,并可完善专业(群)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岗位(群)的行业操作技能有机结合。同时,高职院校凭借对人才市场的宏观分析、微观调查,系统地进行专业课程设计思考,设置课程总目标、子目标。从而完成教学参考资料、动态教材和电子教材选定等一系列基本任务。突出核心专业课程,使全部课程有序、完整,层次清楚,目标明确。
第二,把高职院校仅仅定位于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会对教育体系的衔接造成困难。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内容应注重与行业实践相结合,并涵盖相应的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确定的核心专业课程,应起到承上启下,贯穿整个专业学习,并能充实专业内涵(知识、能力、素质)的作用,从而完成技能教育、工程教育与专业理论、基础文化等方面有机结合与沟通,构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第三,高职院校应以行业的岗位工作分析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规范、工作内容和性质,分析所需的职业能力;按照行业的岗位工作性质、逻辑关系和相关性,遵循教学规律,设置统领行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之上,按照学习目标、子目标,确定利于行业发展的专业课程,如职业基础理论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实训课、综合素质与拓展选修课、专业核心技能提高课、技能拓展课等。重构课程设置,注重教材建设,构建专业模块课程体系。
第四,课程发展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活动的一个基础,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也起着最直接的作用。建设的课程设置应能够引导、塑造、重组或改造学生的个性品质,能够启发学生认识自我,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体系和良好的思想品质。高职院校应根据行业发展对人才应变与创新能力素质的要求,积极开展核心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强化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应迅速地把现实变化中的新内容和人们的新认识融合进来,不断地更新、优化与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五、结语
针对定位于专科层次的高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特点,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系统是未来学生从业与从业后的技术进步、岗位与岗位角色的变换,以及技术应用“高级桥梁式”职业人才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学校能否取得教育效益的关键所在。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才能,创造新人力资本,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新需求,高职院校应当从“技术立国”的角度,本着终身教育的理念,开发具有体现行业特点、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为核心专业课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具有统领专业理论、能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知识面为核心专业课程的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
[1]贺国庆.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杜,2000.
[2]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谷鸿溪.中国职业教育跨世纪走向[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5]曾良骥.高职课程“六位一体”设计范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5]首珩.高职学院教学管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