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发展的理性探讨*
2013-02-15李蜜
李 蜜
(通化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0)
随着社会的变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许多计划经济时代的“福利性”事业已经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教育产业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体育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产业化发展也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笔者在分析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建议,以期推动体育教育产业化全面健康的发展.
1 教育产业化及体育教育产业化概述
教育产业是指专门提供教育劳务这一特殊服务的机构集合体,以教育资源为资本或对象所进行的生产和劳务的综合行业.[1]教育产业化就是教育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的要求从事各种相关活动,从而实现产品的增值,使产业可以因此得到扩大再生产,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2]宏观上来看,教育产业化属于第三产业,是全局性的基础产业.微观上看,教育产业化程度低的学校,实行部分收费上学和半企业化管理,而教育产业化程度高的学校,则实行全额收费上学和企业化管理.有研究者认为,体育教育产业化就是顺应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改革现存体育教育体制,使体育教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体育教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高校体育教育社会化、系统化、结构合理化.按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和合理化的管理,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教师自身的知识、素质,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切实向素质教育迁移.[3]根据教育产业化的概念和理解我们可以认为体育教育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将体育教育这种特殊的服务产品在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连结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并实现产品的增值.
2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的现状
2.1 缺乏健全的法规政策
体育教育产业法规政策是政府和相关部门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体育教育产业路线而制订的行动准则.它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体育教育产业进行宏观指导、调控、优化和监督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对推动体育教育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虽然政府行政部门制定了许多关于体育产业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但是就体育教育产业的政策法规仍显不足.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扶持是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体育教育市场尚未形成
许多人认为体育教育中高校和学生的供求关系客观存在,那么市场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经济学家迈克米兰说,市场不是一对抽象的供求曲线,而是一种制度.市场是通过一系列正式的制度安排、规则和惯例发挥作用的.[4]尽管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但体育教育从招生规模、收费标准等方面,基本上是由政府指导高校执行的.所以,体育教育所反映的只是一对供求曲线,只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供求关系,还没有生成现代市场的一整套制度,体育教育市场还未真正形成.
2.3 管理者思想封闭,缺乏超前的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体育教育是以国家投资经营为主要模式,以增进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培养专门的体育人才为办学目标,而不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人们形成了体育教育不能赢利的观念.有相当一部分高校体育管理者,对高校体育教育的看法也沿袭了这种传统的观念,认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投入要由高校财政供给,除了为教育服务以外不能谈市场和效益.他们对体育教育基本理论知之甚少,不熟悉或不重视体育教育规律,缺乏超前的高校体育教育管理观念.
2.4 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
体育教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专门的人才.这些人应该具备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并且能有效地开拓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人才匮乏是制约体育教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高校拥有大批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但是他们大都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专门从事体育教育产业开发的人才数量较少.
3 推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育产业政策法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体育教育要实现产业化的良性发展政策法规是保障.一方面,政府应该明确角色定位,从市场经济的需求出发宏观上制定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条件、市场竞争规则、监控评价标准等,为高校体育教育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高校主管部门应该切实把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纳入法制轨道,在自己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内制定并颁布市场管理办法和法规,建立高校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标准,保证体育市场的规范运作.
3.2 积极开拓体育教育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教育作为一种消费形式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积极开拓市场是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巨大动力.首先,高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扩展体育教育规模,重建教育成本补偿与分担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体育教育消费.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例如,在收费方面通过提高标准的方式用教育养教育.在招生方面采用宽进严出的形式吸收更多的人接受高等体育教育.其次,高校拥有专业的体育人员,较好的体育场地设施,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人才和设施的优势,在完成正常教学、训练、工作任务的同时,面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逐步形成以体育再教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中介、健身娱乐市场和体育用品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体育市场体系.[5]
3.3 转变认识观念
高校体育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实现由事业型向产业型的转变,管理者的认识是关键.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体育教育就应该由国家投资和控制.它应该以培养人才为目标,而不该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再加上我国教育法规定不得以盈利为目的举办教育事业.所以,许多高校的管理者也认同体育教育不能赢利的观念.教育法中规定的不得以盈利为目的,并不等于不准收取一定费用来保障体育教育的正常开展.高校管理者应该解放思想,树立体育教育产业化的新观念,通过对体育教育的合理开发,把产业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用于体育再教育,提高体育教学、竞赛和科研效益,实现产业化的良性循环发展.
3.4 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产业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与其他产业发展相同,高校体育教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依赖于专业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据调查,我国体育教育产业人才相对短缺,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高校应该设置专门的部门负责体育教育产业的开发,同时要制定专业人员的引进和激励机制,将那些掌握扎实体育理论知识并具有良好的市场洞察力的人才为己所用.另外,要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人才培养战略.体育院校应该注重体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充分利用各自的学科优势开设相关课程,为适应体育产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备体育、管理、经济和法律等专业知识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巍.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的理性思考[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2]钟卫东.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2.
[3]柳慧玲.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产业经济,2007(6):251-252.
[4]陈磊.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的思考[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5]蔡珺.我国高校体育资源产业化发展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1(5):43-44.